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文 | 江隱龍

對於躋身於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的《三國演義》,魯迅曾針對其人物刻畫發出了一句頗為犀利的批評:“至於寫人,亦頗有失,以致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從文學水準上來看,《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的確過於完美以至於顯得單薄,甚至這一現象並非為諸葛亮所獨有,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三國演義》中的主角又有哪一位身上沒有些許“紙片化”的傾向呢?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魯迅的批評從微觀的寫作手法上可謂真知灼見,但從宏觀的文學影響上來看卻未免有考慮不周之處。其實《三國演義》的成書過各經過了數代的文人的修訂、增刪,這種“紙片化”的寫作方式與其說是“失”,倒不如說是這些文人集體智慧的結晶之“得”。羅貫中本《三國演義》中的人物其實頗具複雜性,比如關羽失之於冷酷、劉備失之於浪蕩、司馬懿不乏忠義……而到了毛宗崗父子手中,這些人物性格中複雜、矛盾的一面被大幅削刪,主要角色愈加趨於純粹。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從羅貫中到毛宗崗,《三國演義》的戲曲美學風格愈加明顯,誇張與象徵手法達到了頂點——可以說正是這種純粹,才是《三國演義》得以躋身於“四大奇書”與“四大名著”之列、一經問世便“爭相謄錄,以便觀覽”的原因。所以“狀諸葛之多智而近妖”之謂,絕非《三國演義》之失,相反乃是《三國演義》的筆法精髓之所在。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三國演義》人物刻畫之精髓的三個極致最終體現在三個人物上,那便是毛宗崗於《讀三國志法》中所謂的“三絕”:“三國有三奇,可稱三絕:諸葛孔明一絕也,關雲長一絕也,曹操亦一絕也。”這其中,諸葛亮為“智絕”,關羽為“義絕”,曹操則為“奸絕”。從《三國演義》的影響上來看,三絕所代表的是已經遠遠不只是某個人,而更近乎於一種性格特徵。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三國演義》通過角色的“失”,達到了整體的“得”;通過文學技巧上的“失”,達到了文化影響上的“得”,這大約便是“三絕”被塑造、被肯定、被傳頌的深層次原因吧。然而,從歷史到演義,三人又是如何“修煉”的“三絕”,這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文化流變呢?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在《讀三國志法》中,毛宗崗最先以華麗的筆觸鋪陳了諸葛亮的“智絕”:

“歷稽載籍,賢相林立,而名高萬古者莫如孔明。其處而彈琴抱膝,居然隱士風流,出而羽扇綸巾,不改雅人深致。在草廬之中,而識三分天下,則達乎天時;承顧命之重,而至六出祁山,則盡乎人事。七擒八陣,木牛流馬,既已疑鬼疑神之不測,鞠躬盡瘁,志決身殲,仍是為臣為子之用心。比管、樂則過之,比伊,呂則兼之,是古今來賢相中第一奇人。”

《讀三國志法》以“三國志”為名,這裡的三國志指的是《三國演義》較為原始的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此文講的是演義,但點評的卻是真實的諸葛亮:規劃三分天下、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八陣退吳……這些在歷史上都確有其事——“七擒”與“六出”之數雖然不全然相符,但平定南中與北伐中原卻是事實。相比之下,毛宗崗沒有提的另一些似乎更為出名典故,則是虛構出來的。大約毛宗崗是不希望後人將諸葛亮視為欺世盜名之輩,便點點評時避開了所有虛構的情節,其意自在說明縱使只有這些真實的功績,諸葛亮也堪當“智絕”之名了。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細細而論,《三國演義》中關於諸葛亮虛構的典故還要更多些。這些典故包括但不限於火燒博望坡、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罵死王朗、空城計、火燒上方谷、遺計斬魏延……一將功成萬骨枯,軍事上如此,文學上也是如此。《三國演義》中為了給諸葛亮的智慧層層“加碼”,或虛構故事,或將其它人的功績移花接木,又或讓其它人在與諸葛亮的鬥智中屢戰屢敗。“智絕”之謂雖說實至名歸,但史分正稗,如果憑心論,諸葛亮之智也很難稱得上“近乎妖”,尤其是在人才輩出的三國亂世。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借東風、空城計、火燒上方谷,則為虛構。其實《三國演義》中的借東風也只是諸葛亮預測到會有東風,七星壇只裝腔作勢為震懾江東。這一點在諸葛亮草船借箭時也有暗示,魯肅問諸葛亮何以得知會有大霧時,諸葛亮答曰“為將而不通天文,不識地利……是庸才也。亮於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霧,因此敢任三日之限”,並非其有“鬼神莫測”之術;而民間的歇後語中,孔明借東風對應的同樣也是“巧用天時”或“神機妙算”之類。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諸葛亮有算東風之能,何以又有火燒上方谷之失?這其實依然還是為了襯托諸葛亮之智凡人所不能敵,唯有天數能強壓之,正合司馬徽“雖得其主,不得其時”的感嘆。至於空城計,從春秋時期的叔詹到唐朝的張守圭,歷代兵家多有使用,同時代的曹操、荀彧、文聘甚至與諸葛亮同陣營的趙雲亦有相關案例,卻獨不見於諸葛亮。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移花接木者則多見於同時代之人物事件。如火燒博望坡,其主帥本為劉備。是役發生於建安七年(202年),距諸葛亮出山尚有六年時間,怎麼會是諸葛亮領導的呢?從中也能看出劉備用兵亦有其獨到之處,是以夷陵之戰能獨自坐陣。草船借箭原型的主角為孫權,其事蹟發生於建安十八年(213年)的濡須之戰,曹操正是在此戰中發出了“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的感嘆。而魏延之死則乾脆是源於內訌,魏延未必有反意,為了將這一場內訌描寫為諸葛亮的遺計,《三國演義》從魏延降劉備時就開始強調其“反骨”,也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了。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鬥智者選取同時代傑出者為敵,以敵之敗顯諸葛亮之智,主線前期為周瑜,後面為司馬懿,均為吳魏兩家謀主。如三氣周瑜,周瑜本是一代儒將,赤壁之戰的功臣,卻被演繹成了氣量狹小之輩;非但如此,其“羽扇綸巾”的形象也被諸葛亮所奪。事實上諸葛亮有羽扇不假,《太平御覽》中亦稱其“乘輿葛巾持白扇”,但恐難與周郞的英姿相比。罵死王朗一事則更為“冤屈”。王朗身為曹魏三公、經學大家,只因恰好病逝於諸葛亮北伐的同年,便被硬生生“拉”到祁山前線,讓諸葛亮罵得“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於馬下”。這一樁公案,恐怕王朗九泉有知定不會甘休了。至如諸葛亮北伐時與司馬懿對陣,《三國演義》更將司馬懿在戰爭中的守勢極力描寫成其“畏蜀如虎”,而諸葛亮街亭之敗、上方谷之失,或源於用人不明,或源於天數不至,其咎終於不在諸葛亮本人。

什麼叫主角光環,看看羅貫中為了捧紅諸葛亮,給他加了多少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