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兰|历史教科书上的中国数学家

李善兰|历史教科书上的中国数学家

点击上方“数学英才”可以订阅哦!

李善兰的名气不可谓不大,相信很多人在历史教科书上见到过他的画像,知道他是一个著名的数学家。

李善兰|历史教科书上的中国数学家

《清史稿》载:“李善兰强绝人,其于算,能执理之至简,驭数之繁,故衍之无不可通之数,扶之即无不可穷之理。 ”表明他聪慧,精通数学。最能体现其卓越的数学才能的,当是李善兰通过自学翻译西方近代数学和着书立说,为我们留下了宏丰论著,诸如《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等。

李善兰|历史教科书上的中国数学家

与《几何原本》的不解之缘

李善兰翻译的第一本书,是与著名汉学家伟烈亚力合作翻译的世界数学名著《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原名《原本》,是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米得的杰作,对西方思想有深刻的影响,曾被大哲学家罗素视为“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希腊理智最完美的纪念碑之一”,以致有人认为,在西方文明的所有典籍中,只有《圣经》才能够与《原本》相媲美。

《几何原本》在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被引入中国,它是由著名科学家徐光启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合作翻译的。但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前六卷后,因种种原因,后面的九卷一直没有译出。 《几何原本》没有完整地翻译过来,这对中国学术界是件很遗憾的事。

李善兰与《几何原本》可以说有着不解之缘。他十五岁就开始研读《几何原本》前六卷,“通其义”,“时有心得”。 《几何原理》对李善兰的影响是如此之深,以致他深为徐光启、利玛窦未尽译全书而遗憾。恰好,李善兰在墨海书馆的合作者伟烈亚力也是个对《几何原本》很感兴趣的学者,到中国后,他一直有意要续译《几何原本》,并特意从英国买来了从拉丁文译成英文的15卷本《几何原本》。但由于伟烈亚力在数学方面的造诣并不十分的精深,对翻译并无十分的把握,他需要一位精通数学、熟悉《几何原本》的中国学者来合作,而李善兰正是这样一个最为合适的人选。于是,两人一拍即合,李善兰来到墨海书馆后不久,咸丰二年(1852)的六月上旬,两人开始了续译《几何原本》的工作。

李善兰与伟烈亚力合译的方式是当时流行的一人口译一人笔述。由于英文旧版“校勘未精,语讹字误,毫厘千里,所失非轻”,同时“各国语言文字不同,传录译述,既难免差错”,因而李善兰翻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次对底本的整理和加工,更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几何原本》原著上所加的“按语”。在“按语”中,他对《几何原本》作了一些补充、阐述和发挥,这些“按语”。

据学者统计,共有近二十条。译完之后,李善兰又请他的挚友著名数学家顾观光、张文虎任校复,细细核较,这样,直到1858年才在墨海书馆木刻印行。经过整整250年,《几何原本》才算有了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然后好事多磨。续译《几何原本》初刊之时,太平军与清军在苏沪激战正酣,续译《几何原本》没刊刻多少,雕版就毁于兵火,存世者极少。

几年之后,李善兰在金陵面见两江总督曾国藩,极言此书学术价值,谓“此算学家不可少之书,失今不刻,行复绝矣”。曾国藩于1865年取徐光启、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前6卷与李善兰、伟烈亚力合译的后9卷并为一书,重校付梓。这就是我国的第一部 《几何原本》的足本。《几何原本》全译本以一种非常简洁的演绎方法,道出了自然的和谐和合理的法则之所以然,给中国学术界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方法。

数学才能走向成熟

李善兰在《方圆阐幽》一卷(1851年刻)中独创“尖锥术”,运用我国传统数学中垛积术和极限方法首创了尖锥概念。它是一种处理代数问题的几何模型。李善兰创立了一种求锥状平面形面积和锥状立体形体积的方法。这是一个颇为整齐的公式。在数学史上这一公式占有显赫的地位,是我国求圆周率计算史上新时期的代表之一。

李善兰的尖锥术理论与西方的定积分理论虽然还有距离,但毕竟它是在中国产生出来的积分法,此外,李善兰还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一些级数展开式或积分公式雏形,都具有解析几何思想和微积分思想,这在近代西方数学还未传入我国时,确实是相当可贵的数学成就。退一步来说,李善兰的尖锥术表明,即使没有后来的微积分传入我国,我国也会运用独特的数学思想,通过自己特殊的途径而独立地达到中国式的微积分,从而完成由初等数学到高等数学的转变。

垛积是堆垛求和的意思,属代数中高阶等差数列求和问题。李善兰把北宋沈括首创的隙积术,宋元朱世杰的“垛积招差术”发扬光大,独树一帜,自成体系,形成了我国一个特有的垛积理论——《垛积比类》四卷(1864年),这是我国在讨论高阶等差级列求和方面的一本最优秀的著作,是融汇中西数学学术思想的体现之一。除对我国古代垛积术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与进一步讨论外,主要提出了驰名中外的“李善兰恒等式”的组合公式。

李善兰|历史教科书上的中国数学家

有趣的是,李善兰恒等式是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没有证明。国外多称它为“李壬叔恒等式”。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断引起数学界的广泛兴趣。我国数学家章用(1911年~1936年)研究并对原公式改写后引起了中外学者注意并进行补证。如1954年匈牙利数学家图兰·马尔和我国数学家华罗庚都各自给出两个证明。 20世纪80年代仍有人在继续进行研究,如法国人还用现代数学方法证明了这个恒等式。此外,还有以李善兰名字命名的“李善兰数”、“李氏多项式三角形”等。这种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在当时的数学史上是少有的。

盛名享誉中外

李善兰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其重要性在于,他处于我国传统数学的结尾时期,以其传播西方科学文化的热情,为我国传统数学融入、统一于世界数学之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868年,李善兰走马上任北京同文馆“天文算学馆”(相当于今大学数学系)总教习(相当于今天的教授)。因此,他是我国第一位数学教授。他一生自学、教书、著作、翻译,晚年又教书,直到临终。他所教的学生,不少成为名家学者。

李善兰重视古算实际应用的传统,曾用相似勾股形对应边成比例的原理,测算过东山的高度。又如他研究天文学,非常重视实地观察天象与实地测量,他的经学老师陈奂在 《师友渊源记》中说他:“孰刁九数之术,常立表线,用长短式节候以测日景,便易稽考。 ”余杼木在《白盦诗话》中说他:“夜尝露坐山顶,以测象纬躔次。 ”李善兰生命不息,科研不止。如1874年在京中风后,行动很不方便,“惮于行远,咫尺之遥,须人扶掖”。病稍好一点,便又开始进行教学与研究工作,又着了《级数勾股》二卷,直到1882年病故才停止工作。

精通诗词,文采俱佳

李善兰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一个刻板的科学家,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浑身上下散发着那个时代的味道。咸丰四年(1854年)秋,李善兰与传教士艾约瑟相约共游西湖。当时杭州从未见过外国人在大庭广众中游览,引起了轰动。县令大为紧张,立即把艾约瑟逐回上海,把李善兰发回海宁。李善兰写了首诗歌呈给海宁州守,诗曰:“游山不合约波臣,奉遣还乡判牍新。刺史风流公案李善兰曾云: “十三学吟诗。 ”青少年时代写诗二百余首,译著之余也常作诗抒发感情,表达爱国忧民以及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的诗文也颇具特色,如15岁时曾写出:

膝下依依十五秋,

光阴瞬息去难留,

嗟余马齿徒加长,

爆竹惊心岁已固。

以及

数声爆竹岁朝天,

渐愧平与会讲年。

一岁功程今日始,

急须早着祖生鞭。

的佳句。他关心劳动人民的辛苦,年轻时写的《夏日田园杂光》和《田家》等诗篇,如

提筐去采陌头桑,

闭户看蚕日夜忙,

得到丝成空费力,

一身仍是布衣裳。

我们再录他的二首五言诗

《题张苍水先生画像》

(一)

一木撑天坠,支吾十九年。

衣冠留胜国,瞻拜仰前贤。

衰祚终难振,丹心岂易传。

忠魂疑不死,须发上森然。

(二)

南屏遗木在,碧血至今殷。

抔土封超直,峨碑勒谢山。

骨争湖水洁,魂其暮云还。

风雨猿啼哭,行人泪欲潸。

数学英才

中学生英才计划

推送数学微慕课和学习资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