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6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中国自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从文化角度看,可说是一部“西学东渐”的历史。咸同时期,新一轮的西学传播开始。各通商口岸成为传播基地,传播机构多种多样,有教会和国人兴办的新式学校,有形形色色的报纸、杂志,另有专门的西书翻译机构,其中尤以江南官办译书机构译书量多面广,影响最大,在晚清西学东渐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各印刷机构采用传入的铅印、石印等新兴的印刷技术,大量印行西书。同时,还派遣留学生走出国门学习。西学东渐围绕着了解世界、求强求富、科学启蒙等主题而展开,逐渐扩大到社会各个阶层,使国人眼界大开。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研习过数学和天文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协助李鸿章创办上海同文馆。著有《校邠庐抗议》一书,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这种思想为后来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引用,作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

这部政论集是冯桂芬提出的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多范围,集中体现了冯桂芬的早期改良思想。由于当时洋务派势力还未形成,此书刊行后未引起很大反响,若干年后才被改良派和维新派人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宣传、翻刻。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本篇提出处理中西学的关系的原则:“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后来被概括为“屮学为本,西学为用”的理论,成为维新运动前,洋务派和改良派所共同提倡的口号。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冯桂芬称赞魏源“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认为应当切实实施制造西洋船炮的措施,提出要把制洋器列入国家选土的科举制度屮,认为这些自强之道都是迫切需要施行的。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王韬(1828—1897年),初名利宾,字紫论,号仲搜,别号馊园老人等,江苏长洲(今吴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赴上海,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屡向清政府献“御戎”“平贼”等策,但未被采纳。咸丰末年回乡,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为清政府获悉,下令缉拿。在英网领举麦华陀的庇护下,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是著名的早期改良人士之一。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为顺应时势,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作为江南制造局的附属机构,于 同治七年(1868年)正式开馆。次年,上海广方言馆迁入翻译馆楼下,两馆就近办理,相得益彰。馆中外国译员众多,诸如英国的傅艺雅、伟烈亚力、罗亨利、秀跃春,美国的林乐知、金楷理、玛京温、卫理等人。中国学者除徐寿(右一)、华蘅芳(中)、徐建寅(左)外,还有舒高第、赵元益、郑昌核、钟天纬、瞿昂来、李凤苞、贾步纬等4 7 人参加译书活动。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徐寿(1818—1884年),字雪村,江苏无锡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从曾国藩在安庆、江宁创设机器局,并与华衡芳等试制木制轮船。后积极筹建了中国最人的翻译馆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并在其中任职 ,对船、炮、枪弹等多有发明。徐寿父子还与傅兰雅等人合作,先后高质量地译出了数百种西方科技著作,尤其是《化学鉴原》《化学考质》等化学名著,使我国停滞几百年的古代化学转向先进的近代化学,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李善兰(1811-1884年),字壬叔,号秋细,浙江海宁人。少从陈奂治经学,于数学用力尤深,自谓精到处不让西人。与英国人伟烈亚力、艾约瑟等合译过《几何原本》《代微积拾级》《谈天》《植物学》等西方科技著作。同治初年,李善兰入曾国藩幕。同治七年(1868年)任同文馆总教习,后历任总理衙门章京、户部郎中。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此书是明末天启年间《奇器图说》传入中国以来,由西方传入的第二部重要的力学著作,首次将牛顿三大定律介绍给国人。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这部丛书收录了 13种算学书籍,集中体现了李善兰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他对尖锥求积术、三角函数与对数的级数展开式、高阶等差级数求和等,皆有研究,其尖锥求积术已有初步的积分思想。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随着中西交往的日益密切,西方传教士翻译西书的活动由宗教科学书籍扩大到社会科学。丁韪良作为基督教传教士,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来中国,后任同文馆总教习。《万国公法》为《国际法大纲》译本。此书的刊行,受到那些关心洋务和外交的人士的瞩目,后成为涉外官员的必读书。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为培养翻译人才,同治元年(1862年),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内设立了中国最早的外国语学校一同文馆。招收十三四岁以下的八旗子弟,教师由外国人担任。最初仅设英文班,后又增设俄、法两班,各 10人,同治六年以后,同文馆又陆续增设医学、生理、算学、天文等自然科学和实用科学课程,为西方科学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基地。同文馆的设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教育的开始。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同治七年(1868年),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擅自代表清政府与美国签订了《中美续增条约》,其中第七条规定:“嗣后中国人欲人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为中国学生留学美国起了催化作用。三年后,曾国藩、李鸿章联合奏呈《挑选幼童赴泰西肄业章程》12条。同治十一年(1872年),第一批留学生30名后程赴美。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基督教(新教)在旧中国创办的出版机构,其前身为花华圣经书房。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在澳门设立,咸丰十年(1860年)转迁至上海,改名美华书馆,利用各种外文和满、汉文字出版《圣经》和传教书刊,并印行商业簿册和学校教科书。内有工人百余名,为当时规模最大的印刷厂。

咸丰年间从官方到民间萌发的“西学东渐”思潮,有哪些先知参与?

林乐知(1836—1907年),美国监理会传教士。咸丰十年(1860年)来华,在上海、杭州一带传教。同治二年(1863年)任广方言馆教习,同治七年在上海创办并主编《中国教会新报》(后改名《万国公报》),曾在上海开设中西书院,在苏州开设博习书院和中西书院,1901年将以上学校合并改组为东吴大学,在中国知识界中产生巨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