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最近,秋妹去朋友家做客,他酷爱收藏汽车,于是把他的好多宝贝拿出来给我看,其中,有一辆老爷车特别惹眼。

这是一辆奔驰老爷车,他滔滔不绝地给我讲着这辆车到底有多么的价值连城,但我却一直在想另一个问题:中国不是汽车第一大国吗?为什么却没有老爷车呢?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这个问题,大概要从中国的汽车文化聊起。

汽车工业在欧洲诞生之初,一直到无数经典的汽车作品诞生,再到欧美汽车文化的形成,其中有一个特别显著的特点,就是每个汽车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代表车型,说通俗点,提到皮卡,你就会想到美国;提到微面,就会想到日本;提到小车,就会想到欧洲,这些汽车像是图腾一样,虽然不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全部汽车文化,但却记录着一个国家经历过的一切,无论是荣耀的还是不光彩的,但提到中国汽车,你会想到什么?能想到什么?

想必大多数人是想不出来的,其实,中国曾经也是有的。

1982年,昌河用日本铃木ST-90V微型车敲开了中国的大门,很快,凭借廉价和实用性,微面很快在中国蔓延开来,这款车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昌河小面”。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1984年,天津汽车厂从日本引进了大发的总装生产线并开始生产大发Hijet微型面包车。国产后的车型命名为天津大发(华利)TJ110,该车搭载排量为843毫升的三缸发动机,最大功率29kW/5500rpm,最大扭矩59N·m/3200rpm,装备4速手动变速箱,整车质量为760kg。最初的天津大发采用CKD模式生产。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潮,黄大发随着很多人,变成了第一波的“万元户”。直到2003年,因为微面前端没有碰撞吸能结构,被政府强制停售,至此,“黄大发”的时代成为历史。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那时候的“黄大发”是普通老百姓开的,说到官场用车,有一个名字绝对不能不提:桑塔纳。20世纪90年代,桑塔纳在中国,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在秋妹的印象里,桑塔纳一度就是轿车的代名词。可以说,那时候的桑塔纳,在中国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如果要为中国轿车工业的发展寻找一个起点,那么桑塔纳的问世义不容辞地可以担起这个责任。1983到2012,这是桑塔纳走过的30年,是上汽大众诞生的30年,是中国轿车工业国产化探索与发展的30年,更是老百姓实现轿车梦的30年。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直到现在,上了年纪的人提到桑塔纳,还总是愿意用一副过来人的口吻多说两句他们年轻的时候和桑塔纳的故事。的确,当冷冰冰的机器融入了故事,融入了情怀,就有了传承,有了文化,虽然它只是汽车文化的冰山一角,对于一辆车的情怀,是感觉不到,但是能感受到的,它让机器变得有血有肉,有了温度。

但我们仔细想想,现在还有什么车,能有桑塔纳那样的影响力吗?

秋妹想了好久,没有。

当时代向前飞奔,经济飞速发展,中国车市如同雨后春笋般的井喷式发展过后,“传承”和“情怀”这样的字眼,就变得与金钱味格格不入。直到现在,秋妹觉得,汽车产业的发展除了亮眼的数据外,还有什么是值得炫耀的呢?

虽然中国自主品牌的销量和产品性能都在逐步提升,中国消费者也逐渐愿意接受中国品牌的优秀产品,但是另一个事实却是,直到今天为止,依然没有任何一个中国品牌厂商能够引领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也就是说,中国汽车工业更多的还是在重复走过国际大厂们已经探索过的路,虽然吉利和哈弗们一直在努力,但仍然是路漫漫其修远。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反观欧美国家,汽车工业的集大成者无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通用、克莱斯勒、Jeep;德国大众(包含众多豪华品牌)、宝马、奔驰;英国捷豹路虎、阿斯顿马丁;意大利的阿尔法·罗密欧、法拉利、菲亚特、玛莎拉蒂等等,这些植根多年,已经形成完整的产品链和品牌传播力的品牌,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消费人群和爱好者。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能在欧美国家老百姓的家里看到那些比我们爷爷年纪还要大的老爷车,而在中国,根本不可能。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而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能用到10年以上的少之又少,主观上消除了成为老爷车的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的汽车报废年限制度让最有可能成为老爷车的第一批进口车成为了废铁,年限报废制度扼杀了本有机会形成的汽车文化的雏形或者萌芽,毕竟没有历史,就很难形成文化。

因为中国人缺少文化?所以中国很少看见老爷车?

还要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为汽车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改装车,在中国被贴上了另一个标签:非法改装。对于改装车“一刀切”式的令行禁止无疑让这种文化的形成蒙上了阴影,但是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不深究了。

秋妹希望能有一天,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不单单是方向盘上厚厚的套,不单单是造型怪异,有可能伤人的车内香水,更不单单新车上的红布条,而是一直积极向上,可持续的,能够走向全世界的中国汽车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