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秋妹先来讲个故事。

一个多月以前,成都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在自己驾照被扣满12分的情况下,撞了3人,其中一人遇难,一人膝盖粉碎性骨折。最关键的是,他开的并不是自己的车,而是借用朋友账号驾驶的共享汽车。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关于这起事故的责任划分,目前还没有结论。但遇难者的家属表示,肇事司机没有经济能力,关于相关赔偿问题,由汽车品牌先行垫付,未尽事宜将等待事故责任认定再行商议。

继“共享单车”风靡大街小巷之后,“共享汽车”日渐火爆。有人说,再也不用买车了,有些不太富裕的人说,终于可以开上车了。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其实如果详细研究,共享汽车起源于美国,比共享单车还要早。

这种模式起源于美国。2000年,美国网上租车公司“Zipcar”成立。该公司的核心理念即为“汽车共享”。Zipcar会将汽车停在居民集中的地区,会员可通过其网站或电话搜寻汽车,网站能够根据车与会员的距离用电子地图排列出车辆的基本情况和价位。会员用车完毕,在预约时间内将车开回原位并用会员卡上锁即可。

Zipcar模式有许多优势。不仅精简了人工服务费用,其自助消费模式也使消费者拥有了很大的自主权。该公司设有专门负责精简流程的主管,并尽量以先进的科技系统取代人工。Zipcar会通过网络寄电子账单,会员可用信用卡结算费用。在信用卡支付模式发达的美国,此方式极为快捷。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当这种模式到了国内,随之而来的不仅仅是方便,还有各种问题,而这种以分时租赁模式运营的“共享汽车”,究竟是什么?

分时租赁是什么?

目前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共享汽车,大部分都是电动汽车+分时租赁。通过手机APP,绑定手机号码,上传相关证件,提供用车押金之后,即可完成注册和绑定,这一系列的步骤,基本都是用户自己完成的,自助化成为了最主要的特征;共享汽车是分时租赁的概念子集,而分时租赁又是共享经济的概念子集。而这种形式,使运营公司的“轻资产”成为可能。大量使用手机APP,使得服务人员减少,减轻了公司的负担;另一方面,租车带来的庞大资金沉淀,也会是运营公司相当看重的。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从理论上讲,共享汽车的确是一块大蛋糕,在美国,共享单车经历了近20年,才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格局,但在现阶段的中国,共享汽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很多问题。

目前大部分的共享汽车,都是按照时间计算费用,于是,一部分人为了节约时间,开车一味求快,这就造成了很大的安全隐患。但这样的情况,就造成了另一个隐患:

车况问题。

这种情况就类似于我们之前去图书馆,就会遇到一两本缺页的书;更像共享单车,经常会遇见很多轮胎出问题的车,但汽车的这些小隐患,可能造成大问题;尤其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共享汽车更容易遭受到“不知该向何人追究”的产品损失问题。使用年限超过一年的共享汽车,车况很难得到保障,假想一下,一辆共享单车因为疏于保养,在高速行驶的路上突然刹车失灵,将是怎样恐怖的后果?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而据秋妹了解,不少“共享汽车”APP都这样的一条免责条例:概不就汽车做出任何保证。那么,谁来为用户的安全负责呢?据了解,文章开头的事故,就是由于共享汽车制动失灵造成的,而这就引来了另一个问题:

无人值守的安全漏洞

由于行业的不成熟和规章制度的不完善,共享汽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问题的时候,责任难以划定。

比如违章扣分。按中国法律,违章的扣分与罚款是跟着车走的,而违章确认又需要延时,极易产生纠纷。当扣分累积到一定程度,车就要停运,会给企业造成损失。此外,在用油量的计算、汽车剐蹭等各种问题上都极易产生纷争,问题将变得更为复杂。

“共享汽车”频遭吐槽,真不是国民素质的问题!

由此可见,“共享汽车”的趋势不可逆,但当大量资金流入时,能够将共享经济形成良好的产业链和服务链,是关键所在,而对于被广泛诟病的用户素质问题,应该是在产品设计上进行突破的关键,单靠提高国民素质,就太漫长了。

希望政府以及各车企,在盈利的前提下做好各项安全的辅助,完善法律的监管,保障消费者的利益才是一个负责任的态度,才能使这个行业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