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曹操让曹丕不要重用司马懿,是出自《晋书·宣帝纪》传末的内容,一般来说,传末故事都是一些无法考实的传闻,这是传记写法。

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这段故事简单的说,就是说:曹操认为司马懿有野心,一是验证了司马懿的狼顾之相,二是梦到三马同槽的事,所以对司马懿非常反感,并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不是做人臣的料,必然会干涉我的家事。”但是曹丕和司马懿关系很好,司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曹丕则担保司马懿没问题,而司马懿也很识相,低调,勤奋做事,让曹操对他放弃戒心。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其实,这终究是一种传闻,可信度并不高。曹操麾下能臣无数,曹操真要有此意愿,绝对不会提拔司马懿的。

而历史上,司马懿正是曹操一手提拔起来的,若不是曹操把司马懿收入魏国当官,曹丕哪有机会认识司马懿啊!

再者,曹操最后一次西征刘备时,杨修和司马懿是跟随去了的,曹操班师停驻长安时,就考虑自己时日无多,又恐怕杨修会在自己死后,挑起继位党争,这也就是曹操考虑到“始终之变”的严重性(自己死后,曹丕继位可能遇到危机),便将杨修给杀了,罪名都是罗织出来的,杨修临死前都说自己早就该死了。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如此,曹操既然都考虑到了“始终之变”,那为何留着司马懿不杀?难道真的是司马懿的低调勤奋降低了曹操的警觉吗?

而实际上,司马懿是一直受到曹操重用的,甚至在曹操死后的丧礼,司马懿都全程参与,可见他就是魏国核心高层成员,一直以来,曹操对他并没有半点防备的样子,所以说,“狼顾之相”和“三马同槽”很可能是后人附会编造出来的故事,房玄龄作《晋书》也无法考证这些传闻的来源,所以放在传末,作为补充,谈资,仅此而已。

曹丕重用司马懿,是因为自两人相识以来,一直关系非常好,曹丕提拔当年的“四友”担任高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再说说马谡的故事。

在《三国志·马谡传》中,陈寿是明确写了刘备临死前嘱托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的事。

先主(刘备)临薨谓(诸葛)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

在刘备生前,马谡已经在地方上当过县令、太守等职务,他表现出来的形象、能力也是很好的,陈寿说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

我们也确实看不到马谡到底有什么具体事例让刘备察觉他“言过其实”了,要说是陈寿附会刘备的“先见之明”,倒也勉强,只是当事人之一的诸葛亮不这么认为,他是有心培养马谡的,所以把他带在身边,经常一起讨论军事。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在诸葛亮南征之前,马谡还献计“攻心为上”,此举深得诸葛亮之心,所以诸葛亮随后北伐之时,就把马谡带在身边,甚至把守卫街亭这么重要的战略环节交给他来指挥(当时大家都认为应该派宿将魏延、吴懿前去坐镇)。

史实是:马谡果然言过其实,别看他纸上谈兵时深得诸葛亮欣赏,真到了战场上,他自鸣得意的小伎俩根本不是曹魏宿将张郃的对手,蜀汉军队在街亭大败,溃不成军,这件事直接导致诸葛亮后续作战计划崩盘,只能撤军。

马谡后来入狱被定罪处死,诸葛亮也为此自责,自贬官职以示惩罚。

马谡也因此成为继赵括之后的又一位“纸上谈兵”的代表人物。曹操和刘备都说过不要重要司马懿和马谡,为何曹丕和诸葛亮不听

综合一下:曹操让曹丕不重用司马懿,这故事很可能是后人附会创作的,曹丕重用司马懿,是因为友情的缘故;刘备让诸葛亮不重用马谡,因为马谡的记载太少,我们无法判断这个故事有无附会的可能性,而诸葛亮重用马谡,是出于对培养人才的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