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曹操讓曹丕不要重用司馬懿,是出自《晉書·宣帝紀》傳末的內容,一般來說,傳末故事都是一些無法考實的傳聞,這是傳記寫法。

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這段故事簡單的說,就是說:曹操認為司馬懿有野心,一是驗證了司馬懿的狼顧之相,二是夢到三馬同槽的事,所以對司馬懿非常反感,並對兒子曹丕說:“司馬懿不是做人臣的料,必然會干涉我的家事。”但是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司馬懿是曹丕的“四友”之一,曹丕則擔保司馬懿沒問題,而司馬懿也很識相,低調,勤奮做事,讓曹操對他放棄戒心。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其實,這終究是一種傳聞,可信度並不高。曹操麾下能臣無數,曹操真要有此意願,絕對不會提拔司馬懿的。

而歷史上,司馬懿正是曹操一手提拔起來的,若不是曹操把司馬懿收入魏國當官,曹丕哪有機會認識司馬懿啊!

再者,曹操最後一次西征劉備時,楊修和司馬懿是跟隨去了的,曹操班師停駐長安時,就考慮自己時日無多,又恐怕楊修會在自己死後,挑起繼位黨爭,這也就是曹操考慮到“始終之變”的嚴重性(自己死後,曹丕繼位可能遇到危機),便將楊修給殺了,罪名都是羅織出來的,楊修臨死前都說自己早就該死了。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如此,曹操既然都考慮到了“始終之變”,那為何留著司馬懿不殺?難道真的是司馬懿的低調勤奮降低了曹操的警覺嗎?

而實際上,司馬懿是一直受到曹操重用的,甚至在曹操死後的喪禮,司馬懿都全程參與,可見他就是魏國核心高層成員,一直以來,曹操對他並沒有半點防備的樣子,所以說,“狼顧之相”和“三馬同槽”很可能是後人附會編造出來的故事,房玄齡作《晉書》也無法考證這些傳聞的來源,所以放在傳末,作為補充,談資,僅此而已。

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因為自兩人相識以來,一直關係非常好,曹丕提拔當年的“四友”擔任高官,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再說說馬謖的故事。

在《三國志·馬謖傳》中,陳壽是明確寫了劉備臨死前囑託諸葛亮不要重用馬謖的事。

先主(劉備)臨薨謂(諸葛)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在劉備生前,馬謖已經在地方上當過縣令、太守等職務,他表現出來的形象、能力也是很好的,陳壽說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我們也確實看不到馬謖到底有什麼具體事例讓劉備察覺他“言過其實”了,要說是陳壽附會劉備的“先見之明”,倒也勉強,只是當事人之一的諸葛亮不這麼認為,他是有心培養馬謖的,所以把他帶在身邊,經常一起討論軍事。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在諸葛亮南征之前,馬謖還獻計“攻心為上”,此舉深得諸葛亮之心,所以諸葛亮隨後北伐之時,就把馬謖帶在身邊,甚至把守衛街亭這麼重要的戰略環節交給他來指揮(當時大家都認為應該派宿將魏延、吳懿前去坐鎮)。

史實是:馬謖果然言過其實,別看他紙上談兵時深得諸葛亮欣賞,真到了戰場上,他自鳴得意的小伎倆根本不是曹魏宿將張郃的對手,蜀漢軍隊在街亭大敗,潰不成軍,這件事直接導致諸葛亮後續作戰計劃崩盤,只能撤軍。

馬謖後來入獄被定罪處死,諸葛亮也為此自責,自貶官職以示懲罰。

馬謖也因此成為繼趙括之後的又一位“紙上談兵”的代表人物。曹操和劉備都說過不要重要司馬懿和馬謖,為何曹丕和諸葛亮不聽

綜合一下:曹操讓曹丕不重用司馬懿,這故事很可能是後人附會創作的,曹丕重用司馬懿,是因為友情的緣故;劉備讓諸葛亮不重用馬謖,因為馬謖的記載太少,我們無法判斷這個故事有無附會的可能性,而諸葛亮重用馬謖,是出於對培養人才的考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