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的保質期只有10年,爸爸也一樣

媽媽的保質期只有10年,爸爸也一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多的年輕夫婦在要孩子的問題上猶豫不決,似乎孩子成了家庭的負擔,雙方都要上班,吃飯都要叫外賣,誰還有時間照顧孩子。有了孩子的夫妻選擇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身邊、或者請保姆照顧,作為這個世界上最親密的人,見一面卻極難。

有一所小學在六一時特意將所有的家長都請到現場,在節目結束後,孩子們一個個上臺說出自己的願望。

“我希望您以後少玩手機,多陪陪我。”

“我知道爸爸媽媽的工作很忙,但我也希望你們能擠出時間和我玩。”

“我希望能夠每天和爸爸媽媽一起吃飯。”

這些小小的願望,離不開兩個字,陪伴。

龍應臺說,父母也是有有效的,而且很短,只有十年。孩子十歲以後,任憑父母百般努力、拼命補償,也無濟於事,因為你們過期了。

孩子十歲之前,父母的陪伴是至關重要的,對孩子整個人生的發展以及親子關係的影響都是決定性的。發表在《泰晤士報》上的科學研究,就證明了孩子的早期生活經歷會對大腦產生永久影響,缺乏親子陪伴,會對孩子造成永久傷害,不可逆轉。

曾經有一篇讓無數家長反思的小學生的作文在朋友圈瘋轉。作文的題目為《我的生命就像家裡養的植物》。

“我媽在家裡養了幾盆植物,她總抱怨別人家的植物都長得可好了,為什麼她的不行。以前我總是絞盡腦汁思考原因,直到今天我發現,我其實和那些植物很像。

我家的植物和我一樣一身的病,葉子上有黃斑、缺損,顏色難看。原因是我媽忙起來就忘澆水,有時候植物根部都乾枯四五天了,她才想起來沒澆水。她以前也說過她總會忘記,當時我還說,你沒時間打理,幹嘛養它?後來我發現,我的命運和植物是一樣的,她一忙起來,我就被放置、被忽視、被敷衍。

而我爸一出差就兩三天不在,回來就出去玩。我和那些植物都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長起來的,所以結果也是一樣的。我媽說她搬家時一盆植物摔碎了,她發現植物根部長滿了肥大的不知名的蟲子,噁心壞了。現在我想,是不是等到我也從根部爛掉之後,她才會有相同的感覺呢?”

看到這篇令人心酸的文章,我們想一想有沒有忽略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心是柔軟而敏感的,父愛或母愛是安全感和幸福感的來源。但有多少孩子的童年對父母的形象都是模糊的。

中國城市親子調查數據顯示:七成中國父母沒時間陪孩子;73%的父母會因為工作原因取消與孩子的約定,68%的孩子兒童由老人照顧,獨立照顧孩子的父母僅佔三分之一;而且三分之二的兒童與手機等電子產品為伴,僅五分之一的父母重視與孩子的情感溝通。這麼大的缺口,對孩子心理健康的發展是不利的,容易造成孩子的自卑、偏執、不善交流和幸福感低。

北師大的教授邊玉芳說,“我們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有各種各樣的原因會導致親子陪伴的缺席,比如將帶孩子的責任交給爺爺奶奶或保姆,或者交給各種培訓班等。但我們應該意識到,親子陪伴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在孩子生命的早期。通過父母的陪伴,孩子才能逐漸構建起對自己的認知,判斷周圍環境是安全還是冷漠的。有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孩子才會覺得我是可愛的,我是被接納和有價值的,反之,孩子會覺得我是不被接納的,世界是可怕的。”

由於工作太忙、生活太快、社交太多,父母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請家裡老人幫忙帶孩子,似乎這樣他們就可以全心全意處理自己的事情、不被家庭瑣事捆住,或許,他們偶爾會埋怨老人的教育方式不對,但是又說沒有辦法,自己太忙了,只能把孩子交給老人,不經意間,使得很多家長成了“缺席”的父母,你忽略了和孩子互動、反饋的過程。而等到孩子年齡大了,你的“缺席”也無法彌補。

12歲以前,孩子更希望感受到被愛,這也是孩子和父母建立親密關係的最好的時期。好的親子關係是父母堅定而溫情的陪伴和積極長久的關注。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錯過了就是錯過了,不會因為你的愧疚再來一次。所以,請別在你的“保質期”裡,從孩子的身邊逃開,一旦過期了,這份愛就成了孩子無法攝入的營養。

養育孩子的路上有千萬種選擇和可能,什麼才是好的?只能交給時間來判斷,父母能做的就是用心去體會,用時間去陪伴。龍應臺說:對於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循。不要在孩子的生命中“缺席”,一旦錯過,就再也沒有機會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