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屆境日公開課“聚焦電子垃圾”在北大舉行

第十屆境日公開課“聚焦電子垃圾”在北大舉行

第十屆境日公開課“聚焦電子垃圾”在北大舉行

本次活動由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甘肅武威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提供支持。新華網、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中國網等媒體,以及中國人民大學RUC新聞坊、北大林歌社團、北大綠色生命協會、北大環境公共政策研究社和高校學生組織列席本次活動。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對本次論壇進行全程視頻直播。

活動主持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北京大學電視研究中心主任俞虹教授回顧了環境日活動的歷程。2009年至今10年來,“地球·公民·傳媒”環境日活動主題始終圍繞環境問題,聚焦過核危機、水危機、垃圾圍城,也研討過公民和媒體的關係,倡導過極簡的生活方式;既從宏觀的社會層面關注生態環境保護議題,也從微觀青年學子的角度發出校園環保的倡議。10年來,北大電視研究中心不僅表達作為傳媒前沿學人的所思所想,促進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更堅持向北大學生科學普及環保觀念,展開環保教育,鼓勵實踐,將“青年學子在行動”視為活動的重要宗旨。2018年,國家生態環境部成立,於3月23日發佈了我國今年的環境日主題“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與論壇注重知行合一、強調實際參與的一貫理念不謀而合。本屆活動將聚焦現代科技高速發展與智慧生活方式所帶來的新的環境挑戰:電子垃圾。

北京大學團委書記陳永利以三重視角分享對於環保的認識和思考。第一重視角中,陳永利回憶起童年時家鄉河北白洋淀的優美風光,提出真正意義上的環保是追尋童年記憶,堅定未來信仰,讓每位公民能“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第二重視角,作為北大老師,陳永利讚揚了北大學生們豐富的環保實踐:環境工程學院與社區結合,推廣環保知識和理論;中國大學生環境教育基地的同學在三角地做廢紙回收和環保宣傳,並製作了礦泉水瓶姓名籤帶到論壇現場,鼓勵節約用水。第三重視角作為父親,陳永利指出,對下一代的教育更需要有環保理念。陳永利倡導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像關心下一代一樣關心生態環境,才能真正向未來生活遙遙致敬。

甘肅武威溫泉度假村有限公司總經理周鵬介紹,武威是全國曆史文化名城,當地政府積極出臺政策,為保護歷史文化古蹟做出努力。作為青年企業家,周鵬提出企業要擔負起保護生態的責任和使命,用青年人的智慧建設美麗中國。

本次論壇傳承了環境日活動一貫的“青年學子在行動”理念,每一環節都由新聞與傳播學院的一名學生代表負責發佈圖文、影像資料,展示數據,並鋪陳研討話題。在對話過程中,學生代表也全程參與討論,與來自《中國青年報》和中央電視臺的資深媒體人、環保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互動。

第十屆境日公開課“聚焦電子垃圾”在北大舉行

活動現場電子垃圾與一個地區的“痛”

學生代表李松曉介紹了貴嶼民間回收電子垃圾產業的現狀。廣東汕頭市貴嶼鎮被稱作全球最大的“電子垃圾村”,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長期貧困的貴嶼涉足了廢舊電子產品的拆解生意,逐漸形成了從回收、拆解、加工和銷售電子垃圾的完整產業鏈。貴嶼全鎮16萬戶籍人口中有10萬人從事電子垃圾處理行業,年產值近千億,佔全鎮工業總產值的90%以上,電子垃圾成為了貴嶼支柱產業和當地居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

但隨著電子垃圾產業的快速發展,貴嶼的空氣、河流、土壤均遭到了嚴重的汙染,腎結石、鉛中毒、呼吸道疾病也成為了當地的多發病症。

2012年,當地政府制定《汕頭市貴嶼地區電子廢物汙染綜合整治方案》。2016年,總計投入12億元建設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全面投入使用,對電子垃圾拆解產業進行規範,兩年來取得了顯著的效果。但具體監管等方面依然存在問題,貴嶼的“解毒之路”依然漫長。

陳小川認為,貧困使貴嶼人無法過上體面的生活,“拿命換錢”也是無奈的選擇。他提出,電子垃圾的處理主體應當是企業,讓生產者自己負責回收,並且政府管理企業也比直接管理個人更方便。

劉明君提出,貴嶼大部分拆解電子垃圾的人都是外來務工人員,收入很低,每月只有兩三千元,即使實施了產業轉型,也只是集中監管,工人的工作條件沒有改善。他指出,目前對電子垃圾的處置是用19世紀的工藝來處理21世紀的產品,技術手段的巨大差異使我們付出了環境甚至生命健康的代價。

電子垃圾與一個人的轉型

學生代表呂安琪介紹了許開華從學者到創業者的轉型過程。許開華,日本東京大學工學博士、訪問研究員,曾任中南大學冶金學、化學、材料學教授。他自2001年起創辦了深圳格林美高新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從事電子廢棄物的回收利用。

2000年,許開華在日本結識了環境材料學說創始人山本良一博士,瞭解到“環境承載極限”這一概念。在東京大學山本研究室工作期間,他覺察到,未來綠色產業是最大的產業,於是毅然回國創辦了開採“城市礦山”的格林美(Green Eco-Manufacture,綠色環境製造)。公司每年從120萬噸以上電子廢棄物中回收30種稀缺資源(鈷、鎳、銅、鎢、金、銀等)和10萬噸塑木型材、塑料製品,回收利用率達到98.5% 。

格林美集團電子廢棄物戰略發展中心總監秦玉飛博士通過視頻連線和活動現場展開交流。他提道,電子垃圾回收產業正面對四大問題:第一,國家政策法規體系還不完善,電子垃圾資源往往掌握在環保意識不足的初級回收商手中;第二,國內付費回收理念沒有形成;第三,不規範的拆解企業依然存在;第四,大眾對電子垃圾處理帶有偏見,其實只要加強規範治理,電子垃圾處理就不會造成很大的汙染。

奉向東指出,電子垃圾造成的活性重金屬汙染是土壤汙染的源頭之一,目前全國有16%的耕地受到汙染。奉向東團隊研發的陶瓷納米材料可以把活性重金屬轉化成礦石一樣的穩定結構,不被植物吸收,轉化率達到90%以上。他認為,解決電子垃圾汙染的關鍵在於高新技術,如果將電子垃圾處理責任落實到企業,在設計電子元件時候就考慮回收,效果會更好。

陳小川指出,電子垃圾產業的希望在於人才,有了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起到引領作用,解決電子垃圾問題也就有了方向。

劉明君讚賞了學者的力量,認為學者的實幹精神非常重要。同時他批評了“電子垃圾”這一詞語,認為概念中的語言歧視會導致觀念固化,也影響了就業走向。電子垃圾其實是潛在的資源,值得更多的人才投身其中,進化語言也可以成為改變觀念的前提。

電子垃圾與一個國家的決心

學生代表趙丹介紹了中外電子垃圾管理相關政策。在我國,廢棄電器電子回收行業起步較晚。2010年9月,國家發改委發佈《廢棄電器電子產品處理目錄(第一批)》,將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房間空調器和微型計算機(簡稱“四機一腦”)五種家用電器列入家電回收的範圍,並在2015年把範圍擴大到吸油煙機、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打印機、複印機、傳真機、監視器、移動通信手持機和電話單機。2017年7月18日,國務院發佈了《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結束了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廢棄物進口國的時代。

劉明君提出,十九大以後,環保成為新聞的明星選題,國家對環保的力度空前加強。但國家環保部、組織部、紀委、檢察院組成的中央督查組去鄭州視察時發現,汙染越嚴重的地方,官員提拔越快,也就是說,官員為了政績卓越讓環境成為了犧牲品。他指出,如果政績的考核標準不改變,環保問題也很難解決。

陳永利認為青年人最應該承擔環保事業的重任,在“美麗中國”戰略中做先鋒。所謂鍾靈毓秀,環境對人有重要的塑造作用。經歷過青山綠水,就會渴望保護家園;同樣有了國家政治環境的鼓勵,青年人就更容易在心中種下環保的種子。他希望北大青年都能行動起來,踐行環保,成為由內而外都美麗的環保人。

陳小川指出,政府治理汙染最重要的其實是肯下決心,譬如治理霧霾就在決心的鞭策下獲得了顯著成效。同時,基層官員也要公正廉明,將監管落到實處。他對中國的環境保護表示出了希望,相信未來有優秀道德感和環保意識的青年人能夠創造更美好的環境。

活動尾聲,歷屆環境日公開課的參與者向現場發來了視頻寄語,表達了活動中的收穫與感悟。

第一屆環境日活動的參與者魏萊說:“環境日活動舉辦的初衷是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突顯,我們希望探討的是,作為公民,我們能為保護環境做什麼;作為媒體人,我們又能做什麼。10年來,論壇讓更多人瞭解到保護環境的緊迫性,我們也通過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等手段來以實際行動保護地球家園。未來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公民加入到保護環境的隊伍中。”

第一、二、四屆活動參與者,現就職於中央電視臺的馬駿說:“10年前,我們大聲呼籲的公民義務、媒體責任、環保意識聽起來還離我們很遠;10年後,我們已經人手一個保溫杯、環保袋,打印都是雙面,文檔看電子版,扔垃圾會分類,懂得極簡生活。當環保已經內化為我們的習慣,這10年的公益活動就有了意義。”

在現場,五位青年代表來到臺上,許下新一年的環境日倡議:

從今天起,關心舊家電、廢電池的去向;

從今天起,節約使用每一個電子產品;

從今天起,每一部手機,每一臺電腦,我將負責到底;

從今天起,踐行環保理念,承擔青年責任!

中高考請關注:北清學院官網(北大清華狀元學習力培訓中心)

第十屆境日公開課“聚焦電子垃圾”在北大舉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