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散讲」11、“诸子百家”这一称谓的前世今生

文/老九


上一期的结尾说到冯友兰认为孔子算得上是中国的苏格拉底,上好几期的结尾老九则说过老子算得上是中国的苏格拉底,谁说的更靠谱一些呢?要说清这个问题,眼光不能只局限在儒家之内,因为真正的苏格拉底应该是启发百家的,所以咱们还是先从诸子百家说起好了。

「老九散讲」11、“诸子百家”这一称谓的前世今生

诸子百家这个词恐怕属于那类耳熟但不能详的词,为什么这么说?且听老九慢慢道来:

《汉书·艺文志》继承刘歆《七略》的分类原则,将图书分为六艺类、诸子类、诗赋类、兵书类、术数类和方技类等六大类,所以,最一开始,诸子是一类书的统称,并不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是一类人的统称。

有人说,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什么子什么子,所以这类书才被叫做诸子书。听上去有点道理,但其实不然。举个例子吧,《孙子兵法》的作者也是什么子什么子那一伙的吧?那它该不该算作诸子书?你要是说算,那你就错了。《汉书·艺文志》明确的把“《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划入了兵书类,并不属于诸子类。

吴孙子指的就是吴国的孙武,以跟齐孙子,齐国的孙膑,相区别。我们今天一般都称呼孙武为孙子,而对孙膑则直呼其名,但不管怎么称呼吧,在《(吴)孙子兵法》不属于诸子书的情况下,孙武算不算是诸子之一?显然,考虑到《孙子兵法》在这种分类之下的归类,为了避免出现诸子的著作却不属于诸子书的荒唐事,最好还是不要承认孙子是诸子之一。

可是我们今天往往认为孙子是属于诸子之一的,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两晋时期图书分类的原则开始改变了。

改变主要体现在一析一合上。析是把一部分史书,如《国语》、《世本》、《战国策》、《太史公》等非六经类的史书,从六艺类中分离出来单独做一类,此即后来的史部;合则是把诸子类、兵书类、术数类和方技类合并成一类,也就是后来所称的子部。到了唐朝那个总给唐太宗提意见的魏征编《隋书·经籍志》的目录时,开始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的名称,这才把所有的什么什么子都跟他们的著作统一到一类里来了。

「老九散讲」11、“诸子百家”这一称谓的前世今生

《隋书·经籍志》书影

按照《汉书·艺文志》的分类,诸子分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隋书·经籍志》根据前述的合并原则,把诸子分成了儒、道、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兵、天文、历数、五行、医方等十四家。老九我个人觉得这种分法挺不错,可是纪晓岚不满意。他在修《四库全书》的时候,继续发扬了“古无其目而今增,古各为类而今合”的精神,把诸子分成了儒、兵、法、农、医、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类书、小说、释、道等另一种十四家。

据说纪晓岚的分法挺有权威性,但我总觉得很别扭。本来我认为《隋书·经籍志》把有关下围棋的书划到兵家就够“杂”的了,但好歹下棋也需要些韬略,说是运用了兵家的诡道虽然牵强倒也还能将就。可《四库全书》的“杂”就有些过分的不好将就了,虽然又分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等六类,但其实不过是个杂烩,根本不成其为一“家”。

还是举个例子吧。孟子说:“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韩非子说:“世之显学,儒墨也”。做为堂堂先秦显学的墨家,到了《四库全书》可倒好,找不到了。哪去了?归入杂家了!什么理由呢?因为传世的书少!纪晓岚认为,墨家只有《墨子》和《晏子》两部书却要“别立标题,自为支派”,太麻烦,就学着黄虞稷《千顷堂书目》的样,一丢把它丢进了杂家。这也能算理由?《墨子》跟《吕氏春秋》、墨子跟吕不韦,这能是一伙的吗?这不是闹妖吗?

班固说杂家“合儒墨,兼名法”,是有一种思想综合在里面的,纪晓岚的这个杂家却毫无此意,它只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筐而已。这总能让我想起来若干年前的那句顺口溜:流氓罪,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哈哈!

名家和纵横家也是这么被装进来的。它们之所以有幸跟墨家成为一家,看上去也是因为传世的书太少,但其实那不过是借口。纪晓岚自己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子部总叙》里说得明白:“夫学者研理於经,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败;馀皆杂学也。”那意思是说,除了经史,别的都是不入流的东西,保存它们就已经够意思了,用不着管它们的思想有什么异同。这是以儒家为正统、以儒家为唯一真理的意识形态看法,跟冯友兰的说法具有完全一致的内核。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说:“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苏格拉底之在西洋历史,孟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图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如亚力士多德之在西洋历史,其气象之笃实沈博亦似之。”又说:“苏格拉底死后,其宗派经柏拉图、亚力士多德之发挥光大,遂为西洋哲学之正统。孔子之宗派,亦经孟子、荀子之发挥光大,遂为中国哲学之正统。”

以孔子比苏格拉底,孟子比柏拉图,荀子比亚里士多德,虽然有待商榷但也未尝不可。可是关注于“正统”,说什么“孔子在中国历史中之地位”云云,其实是偷换了概念——中国(哲学)历史岂止是中国儒学历史?这就不能不让我们把它看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最好注解了。

在西方,从没有人以苏格拉底为正统,因为所谓的正统有悖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哲学精神。只有在宗教或者类宗教的宗派中才会存在这种意识。所以,黄、纪、冯,包括那些所谓的新儒家,只要是脑子里还有着正统意识的人,都是活在宗教精神里的人,是不会同意孔子做那些杂学的苏格拉底的。

「老九散讲」11、“诸子百家”这一称谓的前世今生

《汉书·艺文志》书影

《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明明有十家,却说值得看的只有九家,那是把小说家排除在外了。班固是有些瞧不起小说家的,因为小说家是“街谈巷语,道听涂说者之所造也”。可见这个小说有点小道消息的意思,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小说完全不是一码事。但班固的这个结论恐怕有些误解在里面,毕竟采风是早在《诗经》以前就有的传统,汉乐府也一直奉行此道,不知道他何以对小说家这么不感冒。老九于此不甚了了,不敢妄言,只是认为“可观者九家”这个说法挺好,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九流足矣,不必十四。至于兵家和医家,道之用也,是形而下的东西,跟上列九家区别对待是说得通的。

《汉书·艺文志》说,诸子出自王官,也就是说诸子的祖师爷当初都是当官的,但是有些人反对这个说法。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卷上》有一个附录,专门申明诸子不出于王官。老九对胡适颇多腹诽,但对这个结论还是很认可的。不过,认可归认可,这里还是要把《汉书·艺文志》的说法呈现出来,以免被别人说成是钳制言论,上一期老九可是说过钳制言论是最大的罪恶,我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

不过,这一期又已经这么长了,还是且待下期分解吧。

「老九散讲」11、“诸子百家”这一称谓的前世今生

—— 未完待续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