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九散講」11、“諸子百家”這一稱謂的前世今生

文/老九


上一期的結尾說到馮友蘭認為孔子算得上是中國的蘇格拉底,上好幾期的結尾老九則說過老子算得上是中國的蘇格拉底,誰說的更靠譜一些呢?要說清這個問題,眼光不能只侷限在儒家之內,因為真正的蘇格拉底應該是啟發百家的,所以咱們還是先從諸子百家說起好了。

「老九散講」11、“諸子百家”這一稱謂的前世今生

諸子百家這個詞恐怕屬於那類耳熟但不能詳的詞,為什麼這麼說?且聽老九慢慢道來:

《漢書·藝文志》繼承劉歆《七略》的分類原則,將圖書分為六藝類、諸子類、詩賦類、兵書類、術數類和方技類等六大類,所以,最一開始,諸子是一類書的統稱,並不是我們一般認為的是一類人的統稱。

有人說,因為這些書的作者都是什麼子什麼子,所以這類書才被叫做諸子書。聽上去有點道理,但其實不然。舉個例子吧,《孫子兵法》的作者也是什麼子什麼子那一夥的吧?那它該不該算作諸子書?你要是說算,那你就錯了。《漢書·藝文志》明確的把“《吳孫子兵法》八十二篇,圖九卷”,劃入了兵書類,並不屬於諸子類。

吳孫子指的就是吳國的孫武,以跟齊孫子,齊國的孫臏,相區別。我們今天一般都稱呼孫武為孫子,而對孫臏則直呼其名,但不管怎麼稱呼吧,在《(吳)孫子兵法》不屬於諸子書的情況下,孫武算不算是諸子之一?顯然,考慮到《孫子兵法》在這種分類之下的歸類,為了避免出現諸子的著作卻不屬於諸子書的荒唐事,最好還是不要承認孫子是諸子之一。

可是我們今天往往認為孫子是屬於諸子之一的,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兩晉時期圖書分類的原則開始改變了。

改變主要體現在一析一合上。析是把一部分史書,如《國語》、《世本》、《戰國策》、《太史公》等非六經類的史書,從六藝類中分離出來單獨做一類,此即後來的史部;合則是把諸子類、兵書類、術數類和方技類合併成一類,也就是後來所稱的子部。到了唐朝那個總給唐太宗提意見的魏徵編《隋書·經籍志》的目錄時,開始正式使用經、史、子、集四部的名稱,這才把所有的什麼什麼子都跟他們的著作統一到一類裡來了。

「老九散講」11、“諸子百家”這一稱謂的前世今生

《隋書·經籍志》書影

按照《漢書·藝文志》的分類,諸子分為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等十家。《隋書·經籍志》根據前述的合併原則,把諸子分成了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歷數、五行、醫方等十四家。老九我個人覺得這種分法挺不錯,可是紀曉嵐不滿意。他在修《四庫全書》的時候,繼續發揚了“古無其目而今增,古各為類而今合”的精神,把諸子分成了儒、兵、法、農、醫、天文算法、術數、藝術、譜錄、雜、類書、小說、釋、道等另一種十四家。

據說紀曉嵐的分法挺有權威性,但我總覺得很彆扭。本來我認為《隋書·經籍志》把有關下圍棋的書劃到兵家就夠“雜”的了,但好歹下棋也需要些韜略,說是運用了兵家的詭道雖然牽強倒也還能將就。可《四庫全書》的“雜”就有些過分的不好將就了,雖然又分了雜學、雜考、雜說、雜品、雜纂、雜編等六類,但其實不過是個雜燴,根本不成其為一“家”。

還是舉個例子吧。孟子說:“天下之學,不歸楊則歸墨”,韓非子說:“世之顯學,儒墨也”。做為堂堂先秦顯學的墨家,到了《四庫全書》可倒好,找不到了。哪去了?歸入雜家了!什麼理由呢?因為傳世的書少!紀曉嵐認為,墨家只有《墨子》和《晏子》兩部書卻要“別立標題,自為支派”,太麻煩,就學著黃虞稷《千頃堂書目》的樣,一丟把它丟進了雜家。這也能算理由?《墨子》跟《呂氏春秋》、墨子跟呂不韋,這能是一夥的嗎?這不是鬧妖嗎?

班固說雜家“合儒墨,兼名法”,是有一種思想綜合在裡面的,紀曉嵐的這個雜家卻毫無此意,它只是一個“無所不包”的大筐而已。這總能讓我想起來若干年前的那句順口溜:流氓罪,是個筐,什麼都能往裡裝。哈哈!

名家和縱橫家也是這麼被裝進來的。它們之所以有幸跟墨家成為一家,看上去也是因為傳世的書太少,但其實那不過是藉口。紀曉嵐自己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子部總敘》裡說得明白:“夫學者研理於經,可以正天下之是非;徵事於史,可以明古今之成敗;餘皆雜學也。”那意思是說,除了經史,別的都是不入流的東西,保存它們就已經夠意思了,用不著管它們的思想有什麼異同。這是以儒家為正統、以儒家為唯一真理的意識形態看法,跟馮友蘭的說法具有完全一致的內核。

馮友蘭在《中國哲學史》裡說:“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蘇格拉底之在西洋歷史,孟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柏拉圖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高明亢爽亦似之,荀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如亞力士多德之在西洋歷史,其氣象之篤實沈博亦似之。”又說:“蘇格拉底死後,其宗派經柏拉圖、亞力士多德之發揮光大,遂為西洋哲學之正統。孔子之宗派,亦經孟子、荀子之發揮光大,遂為中國哲學之正統。”

以孔子比蘇格拉底,孟子比柏拉圖,荀子比亞里士多德,雖然有待商榷但也未嘗不可。可是關注於“正統”,說什麼“孔子在中國歷史中之地位”云云,其實是偷換了概念——中國(哲學)歷史豈止是中國儒學歷史?這就不能不讓我們把它看做“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最好註解了。

在西方,從沒有人以蘇格拉底為正統,因為所謂的正統有悖於“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哲學精神。只有在宗教或者類宗教的宗派中才會存在這種意識。所以,黃、紀、馮,包括那些所謂的新儒家,只要是腦子裡還有著正統意識的人,都是活在宗教精神裡的人,是不會同意孔子做那些雜學的蘇格拉底的。

「老九散講」11、“諸子百家”這一稱謂的前世今生

《漢書·藝文志》書影

《漢書·藝文志》說:“諸子十家,其可觀者九家而已。”明明有十家,卻說值得看的只有九家,那是把小說家排除在外了。班固是有些瞧不起小說家的,因為小說家是“街談巷語,道聽塗說者之所造也”。可見這個小說有點小道消息的意思,跟我們今天所說的小說完全不是一碼事。但班固的這個結論恐怕有些誤解在裡面,畢竟採風是早在《詩經》以前就有的傳統,漢樂府也一直奉行此道,不知道他何以對小說家這麼不感冒。老九於此不甚了了,不敢妄言,只是認為“可觀者九家”這個說法挺好,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九流足矣,不必十四。至於兵家和醫家,道之用也,是形而下的東西,跟上列九家區別對待是說得通的。

《漢書·藝文志》說,諸子出自王官,也就是說諸子的祖師爺當初都是當官的,但是有些人反對這個說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捲上》有一個附錄,專門申明諸子不出於王官。老九對胡適頗多腹誹,但對這個結論還是很認可的。不過,認可歸認可,這裡還是要把《漢書·藝文志》的說法呈現出來,以免被別人說成是鉗制言論,上一期老九可是說過鉗制言論是最大的罪惡,我可不能自己打自己的嘴。

不過,這一期又已經這麼長了,還是且待下期分解吧。

「老九散講」11、“諸子百家”這一稱謂的前世今生

—— 未完待續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