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沪上余秋雨大师,是漂亮人物,也是成功人士,席丰履厚,出权入贵,可谓风光无两。但是,我一直视他为病人,更当他是时代的悲剧人物。

所谓悲剧,不一定是身世悲惨,更多指的是身心被一种巨大的力量所左右,所裹挟,所笼罩,成为一团矛盾,痛苦挣扎,永远无法解脱的生命状态。过去顾随先生论悲剧,说人的悲剧有两种,一种命运的悲剧,如李广,是真将才,是真完美,是足以凭本是封侯的,可是他命不好,只能委屈谢幕;还有一种,是性格的悲剧,像项羽之刚愎自用不能用人,连范增都不容,他的失败是由于他的性格决定的。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在中国大陆今日的知识圈,他和范曾先生是硕果仅存的两位“大师”(有官方认证),但也恰恰是他们两位,最不见容于文化界,说句冒犯不伦的比拟,像是沦为那个圈子的马蓉小姐,名利自然也是双收了,但也几乎千夫所指,为同类所不齿。

也因此,他们呢,一方面呶呶不休地自辩,另一方面,也只能无奈地“走下神坛”,面向大众,洋洋侃侃,去获取他们想要获取的。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所以,你们看到“大师”,而我看到的,是一位衣着光鲜的“病人”,一个“余”字编号的悲剧文化人。我说下这些话,并无丝毫的嘲弄之意,也全无愤懑之绪,完全是一种"若得其情,哀矜勿喜”的心情。


新世纪以来,中国的知识界,四分五裂,大概只有在两件事上还存有共识:一,好好挣钱;二,抵制余秋雨。

这当然都是不正常的文化生态。因此,一直以来,有一种反拨的声音在解释原因说,文化界对余老师的群起而攻之,是因为“文人相轻”,是因为“由嫉生恨”。

如果大家还愿意是诚实的,我想,大概也不会有人绝然否定这种情况的存在。因为显然,任何公众人物,不管你是大师龙象,还是阿猫阿狗,都无法让所有人欢喜,让所有人满意,动辄得咎,毁誉参半,基本上是他们的共同处境,我想这是一个世情常识与最普遍现象吧。余老师又不是金刚不坏,也尚未得登天梯获颁免死金牌,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在数十年的荧光强灯下,在不断翻腾的舆论漩涡中毫发无损,时时刻刻圣洁如海上白莲花。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但是,如果仅仅只是从这两个方面下断论,又显然把中国知识界同仁想得过于愚蠢,也把他们这个群体猜测的过于团结了。很显然,“文人相轻”,只会是某一类、某一群人,特别是那些地位比他卑微的人因为心里不平衡,才会对他产生轻视,而不可能是知识圈整体性地排斥和狙击;说是“由嫉生恨”,肯定是更站不住脚的。知识圈内论名论利论曝光度比余先生更高达的何止成百上千,除了另一位范曾大师,还有哪位人物见过这种被集体讨厌的阵仗,况且要知道,当下可是文化人们名闻利养的最红利时期,余先生获取的那些老实话还真是蝇头小利,我这种贫民窟厮混的,都没怎么眼红过,更何况那些随时“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的文化界人们?

所以,余大师在圈内,搞得这么声名狼藉,最大的原因,理应另有他说。


我向来认为,排诋余大师,所贬斥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人的类型”。

余先生在文化界,在当下,是作为一种社会学中所谓的“类型人”存在的。而恰好,他这种类型引发了他的同类极大的不舒服感,甚至是恐慌感,这才是他招引集体性反感的核心原因。可以说,余先生的存在,像一个生动反面的、无远弗届的擎天柱版照妖镜,总让那些文化人群体看见一种他们自己极不愿意成为的样子,尽管他们的身心也可能远比他们的批评对象污浊的多。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这个道理,举生活上的例子,就像我们日常现实中所最常见的,良家妇女当然是极度讨厌妓女的,但是妓女呢其实也尤其对妓女咬牙切齿。为什么呢,因为她们都分别看到了自己鄙夷成为和拒绝承认的两面。所以,余先生成为众矢之的,没法说他是最恶劣的,只能哀其不幸,木秀于林,只能被伐薪烧木制为精致而可以行销广远的标签。

那么,问题来了,余先生在当下,代表着什么样的“人的类型”呢?


我说,余老师代表的是一种”文人无行”的“类型人”:虚矫伪善、自艾自怜、谄媚权力。

1,虚矫伪善超越常情。有人说你文章有些东西搞错了,对的当然无妨执善固执,明显错了放点高架子”服善不矜”一下子行不行,佛祖法力无边尚承认自己有“三不能”,你只是“大师”又不是上帝,出点小错并无损“学问大家”尊严对不对?钱大昕受到戴震质疑后写信致谢、胡适被周汝昌挑错欣为“孺子可教”,历代不但没有人觉得他们的权威有降,反倒成为卑己自牧的美谈。 余大师怎么做呢,始于恼羞成怒,继之强词夺理,最后文过饰非;年轻时代明明是写作组一直好笔,在彼时此刻此时都不算什么了,连污点都说不上,偏偏拒不承认,当事人朱永嘉朱维铮他们都出来指认了,还只会“王顾左右而言他”;发善心捐款也是慈悲心肠,红口白牙说要捐一所学校,后来变成了30万,再后来变成了图书馆,最后变成了三万本书,不用说,肯定也还没捐出去,连这些带捐的书有没真的落实都不明不白........余先生太喜欢作这类事情了,也许真的演戏会上瘾吧。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2,自艾自恋使人发毛。南方小男人多刚健不足,带点“天然恋”,也是世之常情,加上读了那么几本书,丑人多怪文人多情嘛,一般人想也多能体谅。但是余先生的自怜,维持时间之长,发掘之深入,表现之逆天,力道之充沛,滋味之酸劲,真的,如果细想,真的会午夜梦回,噩梦连连。在几乎所有的书籍中,他都把自己搞成了中国文化的主角,哭天抹地,声泪俱下,絮絮叨叨诉说受所有人迫害,他说,他这么完美洁白的圣贤人物、仁人君子,结果被害得家破人亡,简直天理难容,而“中国文化”最使他感到“痛切”的,就是它“坐视纵容”大众迫害他;举个例子,您看看他是吹老婆的呢——“三年前,我和一群朋友在边疆郊外的一个人烟稀少的风景点玩,那里刚发生过抢劫殴斗事件,几个主要肇事者已被铐在景区派出所的铁栏杆上,准备押走,游人们指指点点围观着。突然,不知哪位朋友出言不慎,游客们知道了我是谁的丈夫,兴趣点全都转向了我。更要命的是,那几个铐在铁栏杆上的犯人,也都笑着向我点头”,当年,看到此处,只能一句“卧槽”表横无际涯的佩服之意.......... 一个老年版本的郭敬明跃然世界。

为什么学界对余秋雨有许多批评之声?

3,谄媚权力妙手到恶心。作为文化人,最标榜的,不过就是骨气二字,这是他们所有信心和尊严的来源。所以对于权力,当然是人之所趋,但是总需要点遮掩,不要太露骨,吃相太难看。余先生之所以如此被他的同类所厌恶,最大的理由还在此媚功实在使人可爱可哀又可怜可叹。比如“含泪”之事,想人类有替死人宣读遗嘱的,有帮死人打抱不平的,有为死人烧香度亡的,但是还真没见过竟然为了涂饰说那些悲惨的死难者死得幸福的,这怎么能不引起公愤呢?这方面,因为不便细说,也就不引申了。

最后,作为一名初中时代就受《文化苦旅》恩赐的老读者,谨愿余先生多捐点款,少写点书。《论语》讲君子三戒,“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圣人之言,没有调侃,我也是真心的告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