遏制超級耐藥菌的“協和經驗”

遏制超級耐藥菌的“協和經驗”

信息系統自動生成的患者體溫曲線

​為醫生處方把關的特種兵

針對預防性抗生素使用需要“降級”的問題,該院借鑑美國、新加坡等國的先進經驗,於2015年12月在國內率先啟動抗菌藥物管理項目(ASP)。由醫務處牽頭組建院感辦、感染內科、藥劑科、檢驗科、信息管理處等多個科處室十幾位專家共同參與的ASP多學科團隊,首批選取病例相對清晰、抗菌藥物用量大的手術科室作為“入戶督導”對象,就其住院患者碳青黴烯類和氟喹諾酮類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實時監測、評估、反饋及調整等動態干預。

這是ASP小分隊成員每天工作的常態。ASP管理在該院已經形成清晰的流程:

第二步,臨床藥師初審。藥師每天中午前後到涉及的病房查房,看ASP病歷,並結合患者主訴、現病史、既往病史等初步判斷醫生用藥的合理性。一旦發現不合理病例,則聯繫感染內科醫生,召開ASP小組的集中討論會。

第四步,事後隨訪。由臨床藥師在給出建議後的第1日、2日進行隨訪,查看醫囑執行情況。

遏制超級耐藥菌的“協和經驗”

多學科MDT管理抗菌藥物應用

​手術科室熱烈擁抱“入戶監管”

對於這樣一項“入戶監管”,手術科室給予熱烈擁抱。該院胸外科主任李單青教授說:“肺癌病人極易發生術前術後感染,依慣例要用到抗生素。過去我們總認為抗生素級別越高、使用時間越長、用量越大,效果就越好。ASP項目啟動後,感染內科專家來我科,不僅查房,還作講課和反饋分析,我們非常歡迎這種個性化用藥指導,它契合了精準醫學的趨勢,並且在內外科思維的碰撞交流中,將抗菌藥物管理的制度、理念轉變為臨床醫生舉手投足的良好習慣。抗生素的使用率、使用強度及時間都降下來了,患者的錢省了,醫保的錢也省了,醫療反而更安全了。”

高效運行的院感管理體系

遏制超級耐藥菌的“協和經驗”

問題常常就出在細節上

重視開刀,但對病人術後的管路管理簡單粗暴,結果遇上重症感染就亂了陣腳。“這就是上面打著小領結,底下穿著開襠褲,這種態度要不得。”柴文昭說,與“高大上”的診療新技術相比,手衛生、接觸隔離、無菌操作、環境消毒等感染控制措施卻被嚴重忽視了。可問題恰恰就出在細節上。院感就是這樣,做好了不見得出彩,做砸了卻關乎病人的性命安危。

院感控制怎麼強調都不過分

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骨關節置換術後,關節部位不幸發生感染,引流出大米粥樣膿液。檢驗科微生物組技術人員獲悉後馬上到床旁採樣,很快報告為分枝桿菌感染。這種細菌極易通過手、手套、抹布、消毒液等造成接觸傳播。在醫務處、院感辦指揮下,相關科室全力配合,病人當晚被安置到隔離病房。由於病原學診斷及時、隔離措施到位、傳播途徑斬斷、抗菌藥物對症,老太太很快康復,未波及他人。

院感管理的“協和經驗”表明,合理使用抗生素並非易事,但認真做好了,對於醫療質量和醫療安全意義重大,體現了“病人利益至上”的辦院方向,值得下功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