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除了噸位更大、性能更強和可執行的任務更多外,我國的055型驅逐艦還有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值得關注。我國在第一艘055型驅逐艦還沒有進行海試,就已經同時批量建造另外5艘同級艦,在我國艦艇工業的歷史上屬於是非常罕見的。我國艦艇工業究竟為什麼要這樣做?這種做的目的是什麼?本文將進行一個簡要的分析。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我國的一艘055型驅逐艦還沒有海試,同級艦已經右艘在大批量建造了。

我國第一種大批量建造的國產驅逐艦是旅大級驅逐艦,由於艦艇噸位小,且借鑑了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的成熟設計,因此首艦開工之後就實施批量生產。而隨後的很長時間裡,我國驅逐艦一直採用小步快跑的設計、研製和建造思路。052型驅逐艦僅建造了2艘,051型B型僅1艘,到052B和051C型之上,又開始進行兩兩分批建造。

這種小步快跑的思路,各批次艦的狀態有很大差異,帶有濃厚的試驗論證色彩,技術論證意味非常明顯。而另一個方面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國在設計更大噸位的作戰艦艇領域,經驗仍然不充足,只能進行邊摸索,邊改善,邊推進。直到052C型驅逐艦時,才又開始批量建造,可能是軍方對於技術狀態不滿意,因此僅建造6艘。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旅大級驅逐艦是我國的上一種批量建造驅逐艦,採用外國設計,後來就開始了小步快跑之路。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可能軍方對於052C型驅逐艦的技術狀態不滿意,所以同型艦僅僅建造6艘。

在我國艦艇工業的歷史上,“旅大”級驅逐艦大批量建造之後,真正迎來一種新型驅逐艦大批量建造的,則是到052D型驅逐艦才實現的。而從最後一艘“旅大”級驅逐艦“珠海”號服役,到第一艘052D型驅逐艦“昆明”號下水,兩者之間已經間隔了足足30年。這意味著,我國從以國外設計為基礎大批量建造驅逐艦,到全部依賴本國設計為基礎建造驅逐艦,至少是花了一代艦艇工業人的時間,這其中的艱苦和波折,實在令人難以想象。


055型驅逐艦是同之前的052B、051C和052C/D型驅逐艦是完全不同的。首先是後者的排水量非常接近,而055型驅逐艦的排水量超過萬噸。從七千噸左右的驅逐艦到設計排水量1.3萬多噸的驅逐艦,這是個很大的飛躍,需要面臨的設計和技術問題有很多。驅逐艦是技術密集型的作戰艦艇,和後勤艦艇與民用的商船有著天壤之別,別看增加6000噸左右的排水量,設計研發難度增加了一個量級。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為降低技術風險,首制艦和後續艦會有一定的時間間隔,在全球艦艇工業中已經是一個慣例了。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一個船廠裡同時建造3艘055型驅逐艦,非常壯觀的場景。

而055型驅逐艦同前型驅逐艦的另一個最大不同,就是在該驅逐艦還沒有進行海試的時候,就已經批量生產6艘同型艦,這是在我國艦艇工業歷史上非常罕見的,在驅逐艦領域更是開天闢地的第一次。通常情況下,考慮到技術風險,一般首制艦都會盡量拉大與批量建造艦的時間差距,以便於後面實施改進和調整。在全球的艦艇工業中,這已經是一個慣例了。


比如,美國的“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首制艦是在2011年11月7日鋪設龍骨的,而下水時間是2013年10月28日,二號艦的鋪設龍骨時間是2013年5月23日。在首艦“朱姆沃爾特”號開始試航的時候,“蒙蘇爾”號仍然處於建造狀態。但即便是這樣的安排,由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採用了大量先進的技術,結果仍然問題頻出。

我國052D型驅逐艦到055型驅逐艦的技術跨度,同美國由“伯克”級驅逐艦到“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跨度基本相當。但是,我們敢於一次性大批量生產6艘055型驅逐艦,這意味著我國艦艇工業已經不用再進行以往的小步快跑了。而且,由於有著充分的設計和建造經驗,對於這種萬噸級大驅的把握也是瞭然於胸,對於技術風險的把控已有成熟積累。因此,055型驅逐艦的首艦沒海試就已經開始大批量建造,意味著我國在驅逐艦領域的設計研發已經成熟,腰桿已足夠硬朗,這當然令人感到無比自豪了。

055型驅逐艦以這樣的狀態批量建造,證明我們在驅逐艦這個領域已經非常成熟,把控風險的能力很強。

萬噸大驅首艦未海試就批量生產,背後原因令人無比自豪

除了技術和工業基礎實力之外,我國055型驅逐艦如此大批量建造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已有驅逐艦無法滿足航母的需求。七千噸左右的052D型驅逐艦垂髮數量少、綜合能力弱,我國急需一種火力更強大的戰艦。隨著我國航母的越來越多,這種問題就越突出。而如果加緊建造055型驅逐艦,我國航母就能夠得到更好的屏衛,進一步縮短同美國航母戰鬥群的差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