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国学该读什么入门书?

小傲浩天

我觉得您首先得弄清楚,什么是您心目中的国学?

历朝历代都有不少学者认为,经世致用之学方为国学,按照这个标准,今天的国学就是好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而不一定必须是“土产”,实话说我本人是认同这一观点的。这样的入门书,我当年是《十万个为什么》和《上下五千年》,还有法布尔的《昆虫学》和《安徒生童话》,今天这样的书就更多了,我觉得“不挑食”是关键。

如果您心目中的国学单指中国古代的那些学问,那么标准差不多两千年来都是一样的,即经史子集四大类,我们分开看,经一般指四书五经(如果您精力充沛到研究佛经道藏本草纲目当我没说),其中五经都比较艰深,而四书则篇幅短小,内容浅白,本身就是很好的入门书,现代文化普及度高,直接从四书入手并不难,一般初三文言水平就可以轻松应付,或许有人认为论语适合当第一本,但我觉得论语是语录体,太省略,人名也很多,现代人反倒不一定容易理解,大学、中庸篇幅短小,形式规整,意思明白,作为入门书更合适。古人启蒙,在四书之前会读“小三本”即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这些是为了让孩子们认字,今天的人已经认字,“小三本”的意义已经不大。如果四书读完,就可以涉猎五经,第一本切入的应该以礼记为好,因为大学和中庸就是礼记抽出的两篇,容易过渡,周易和尚书不妨放到最后去读。

史类有现成的入门读物——资治通鉴,中国传统的“正史”是纪传体,篇幅浩大且条块切割,适合专业人士阅读研究,入门就不合适了,相反,编年体史书线索脉络明白,语言通俗易懂,非常适合入门,入门后再读什么自己都能知道一大半。

子和集篇幅最多,也最驳杂,各人各口味,我不便推荐,如果入门,不妨先找一套《古文观止》或《古文小品咀华》(有甲乙两版本,一翔实一简略,建议读甲版本)读一下,如果能通读一遍,大体的框架也应该有了,如果连《古文观止》都啃不动,那么还是算了吧,春光明媚,还不如出门踏青呢。

如果您以古人所谓“六艺”为国学,那么我觉得还是算了吧——孔子的“六艺”是礼、乐、射、御、书、数,具体说就是周礼、韶乐、乡序射箭、驾马拉的兵车、认字、算加减,您觉得这些玩意儿在今天有入门的必要么?

至于格律诗词、传统医学养生或者武术之类,我觉得您还是先找到合适的老师窥其堂奥比较好,就拿格律诗词来说,我如果说最好的入门书是《御制词谱》、《诗韵合编》,您会不会想咬我?


陶短房

题主:

您好。

国学最初指的是官学,主要研习内容是六艺。到近代概念逐渐扩大,涵盖了古代的哲学、史学、文学、音乐、绘画等各个方面无所不包。到近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也引导了考古学等诸多方面的“扩容”。

胡适曾经写过《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举书籍近190种,但对于私人来说过于浩瀚,可以参考,全然照读,一般人有心无力。

结果饮冰室主人梁启超看了这份书单大为不满,也写了篇《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这本书单要比胡适所列更加合理。亦更适合个人阅读。书单中包括书目、读法、参考书目。梁启超先生似乎觉得列出的书目还是太多,最后加个附录,叫“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共25种。最适合普通人参考。

附录 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

上所列五项,倘能依法读之,则国学根柢略立,可以为将来大成之基矣。惟青年学生校课既繁,所治专门别有在,恐仍不能人人按表而读。

今再为拟一真正之最低限度如下:

《四书》

《易经》

《书经》

《诗经》

《礼记》

《左传》

《老子》

《墨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战国策》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

《宋元明史纪事本末》

《楚辞》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其他词曲集,随所好选读数种。

以上各书,无论学矿、学工程,皆须一读,若并此未读,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矣。


看梁启超的用词,先是“恐仍”,又不辞辛苦的“再为拟”,咬着牙说“真正之最低”,严词“皆须”,发恨说“真不能认为中国学人”,真不知他把一份长长的书单砍成25种内心有多煎熬,梁启超先生拳拳之心,让人动容。想一想乾隆修的四书全库,纪晓岚怕人读起来不方便,写了本《四书全库提要》就200卷,25种已然不多。

后李敖与王荣文编的《中国名著精华全集》共33册,由白话文写。也很适合参考。李敖指出“凡书皆史”和“中国人面对的,已不是历史书的问题,而是古书的问题”。


何况,中国书又不只历史书,历史书只是经史子集四库分类中的一部分,清朝的史学家主张“六经皆史”,这下子经书又变成了历史书。其实凡书皆史才对,中国人面对的,已不是历史书的问题,而是古书的问题。

古书有多少呢?

古书多得吓人。

古书不只什么《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它们只不过占两种;古书不只什么四书五经,它们只不过占九种;古书不只什么二十五史,它们只不过占二十五种。古书远超过这些,超过十倍一百倍一千倍,也超过两千倍,而是三千倍,古书有十万种!吓人吧?

这还是客气的。本来有二十五万种呢!幸亏历代战乱,把五分之三的古书给弄丢了,不然的话,更给中国人好看!

又何况,还不止于古书呢!还有古物和古迹,有书本以外的大量残碑断简、大量手泽宗卷、大量玉器石鼓、大量故垒孤坟,和陆续不断的大量考古出土……要了解中国,更难上加难了。

我认为个人阅读没必要按照分类等挨个研究,读一类最为感兴趣的作为主干,可以钩玄提要,也可以单点探索,沿着树枝不断蔓延出去最为方便。


附:

龙启瑞《经籍举要》,列举书籍二百八十九种。  

张之洞《书目答问》.列举书籍二千二百六十六种。  

胡适《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列举书籍一百八十五种。  

梁启超《国学入门书耍目》,列举书籍一百六十种。  

李笠《国学用书撰要》,列举书籍三百七十八种。  

陈钟凡《治国学书目》,列举书籍四百八十八种。  

支伟成《国学用书类述》,列举书籍三千二百种。  

章炳麟《中学国文书目》,列举书籍五十一种。  

徐敬修《国学常识书目》,列举书籍二百六十二种。  

傅屯艮《中学适用之文学研究法》,列举书籍七十九种。  

沈信卿《国文自修书辑要》,列举书籍五十种。  

汤济沧《中小学国学书目》.列举书籍一百零六种。  

吴虞《中国文学选读书目》,列举书籍一百四十二种。


三月焚香为海棠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国学的入门和传承,起于诗词,行进于诗词,无涯于诗词!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幼儿对自然界浩瀚无际的好奇、探索和琢磨,从来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视觉到听觉,由常识到意识!只要我们能从那些浅显易懂、声情并茂的《唐诗三百首》、《宋词选》着手,国学的入门,简直就是轻车熟路!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一旦我们能从国学童蒙里开悟而出,那些浪漫的美好意向,那些绮丽的自然风光,那些无上的人生荣光……也便水到渠成地流淌进我们的心灵深处!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一旦我们入门了国学且因诗词的走近灵魂,那么,今生今世,我们的人生就会因国学的浸润而多姿多彩、活色生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