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擴大跨境支付使用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隨著中國大力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繼美元、歐元、英鎊、日元、加元之後,人民幣已成為第六大全球支付貨幣。但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數據,截至2018年3月,人民幣支付僅佔全球支付總額的1.6%。而藉助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及中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加速,人民幣國際化迎來新的良好機遇。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擴大跨境支付使用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人民幣崛起有支撐

6月5日,SWIFT大中華區金融市場論壇在滬舉行,與會專家就“一帶一路”與跨境支付的創新問題,以及跨境支付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的挑戰與機遇展開討論。

中國銀行支付清算部副總經理孫尚斌表示,“一帶一路”建設對人民幣有很大需求,既包括廣泛的貿易需求,也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帶來的投融資需求。“在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背景下,在貿易往來中,人民幣會進來。在投融資中,人民幣會出去。”孫尚斌介紹,截至2017年末,中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共跟進境外重大項目逾500個,完成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各類授信支持約1000億美元,成為中行海外業務發展的重要支撐。截至2017年末,中行已在22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設有分支機構,為中資銀行之最。2017年,中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分支機構共辦理人民幣清算業務近5萬億元,市場份額領先。

《經濟學人·全球商業評論》主編兼《經濟學人》中國編務主任吳晨表示,融資對於“一帶一路”建設非常重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大多貧困,信用較差,很難靠自身融資來支持‘一帶一路’項目。人民幣在這個領域會有很多機會。”

談及支付對“一帶一路”的作用,孫尚斌表示,“一帶一路”項目的支付需求是“更快,更安全,更經濟”。他指出,在支付過程中要確保資金安全,還要加強監管,並對客戶隱私進行保護。“跨境支付的發展方向是解決客戶痛點,而客戶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也應向多層次、組合式發展。”

交通銀行發展研究部副總經理周昆平表示,在跨境支付中,企業客戶非常關注到賬時間、手續費等問題,銀行應利用金融科技,使到賬時間更快、費用更透明。此外,在積極開發產品的過程中,由於人民幣在資本項下不能自由兌換,如何使客戶資金在全球範圍更自由調動,這是中資銀行面臨的問題。

根據建行日前發佈的《2018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以下簡稱“建行報告”),被問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最大舉措時,72%的受訪者選擇“一帶一路”倡議,其中,受訪境內企業的比例高達80%。受訪金融機構也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是影響人民幣國際化的最重要的舉措。關於“一帶一路”倡議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境內企業(74%)較境外企業(54%)更樂觀。持有樂觀態度的企業中,70%的境外企業和90%的境內企業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將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中的使用。在對“一帶一路”倡議持樂觀態度的金融機構中,50%的金融機構認為該倡議將促進人民幣在國際投資中的使用。

建行報告指出,“一帶一路”倡議與人民幣國際化相輔相成,將人民幣推向國際化的穩定軌道。“通過搭建世界上最大的經濟走廊,這一舉措有望使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中的使用突飛猛進。”報告稱,“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加快將通過貨幣雙向交易促進人民幣的流通——境外企業購買商品和服務時,人民幣可流回中國,境外以人民幣投資也使人民幣流入。”

“從流動性來看,隨著美國當局不斷收緊貨幣政策,人民幣將成為舉足輕重的貿易融資貨幣。中國未來十年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年均貿易額預計將超過16.85萬億元人民幣(2.5萬億美元)。加之項目所需的部分融資以人民幣計價,將擴大人民幣產品的範圍,吸引企業使用人民幣完成跨境貿易、現金管理及投融資,完全契合人民幣國際化目標。”建行報告指出。

展望未來,建行報告指出,人民幣大幅貶值的預期消除和“一帶一路”進一步推進、人民幣結算原油期貨交易的實施、中國香港和迪拜交易所人民幣黃金合同交易設施的設立,將為2018年人民幣崛起提供支撐。

把握“一帶一路”機遇擴大跨境支付使用 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加快

人民幣國際化步伐加快

“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的主要長期金融市場舉措之一,目標是鞏固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交易與投資貨幣的重要地位。這有助於加強中國貿易與經濟在全球經濟所扮演的角色。”大華銀行策略師王君豪指出,在人民幣作為全球支付貨幣方面,雖然人民幣全球支付排名從2010年的第35位躍升至2018年3月的第6位,但人民幣僅佔全球支付總額的1.6%。佔比最大的仍是美元,接近40%;其次是歐元,約佔35%。

SWIFT指出,“截至2017年6月,中美之間98%的支付以美元進行。此外,在大多數市場向中國的支付中,人民幣支付額僅超過2%,臺灣地區是唯一明顯的例外。”SWIFT稱,“更完善的互聯,以及由人民幣主導提供更多產品和服務,將有助於中國實現人民幣國際化。”

根據建行報告,被問及對人民幣國際化的影響最大舉措時,緊隨“一帶一路”倡議之後的是“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境外企業更是認為“人民幣納入SDR貨幣籃子”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比“一帶一路”倡議更關鍵。

在6月7日舉行的“穆迪—中誠信國際2018年年中信用展望研討會”上,中誠信國際副總裁楊蕾指出,2017年以來,隨著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的份額企穩回升,多國央行將人民幣納入資產儲備,人民幣債券也陸續納入國際債券指數,人民幣國際化進程顯著回暖。楊蕾表示,債券通正式開通提高了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市的便利。中債登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3月末,境外機構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託管餘額達1.3048萬億元,繼續刷新歷史新高;單月增持規模達281.93億元,為境外機構連續第13個月增持人民幣債券。

“2018年,中國傳遞出更明確的金融市場開放信號,不僅明確了下一步人民幣國際化的工作重點:堅持‘本幣優先’,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證監會也將繼續完善‘債券通’相關機制規則,研究有序擴大債券通的範圍,並適時探索擴展‘南向通’。同時,在滬港通、深港通之後,滬倫通有望獲得實質性進展。”楊蕾表示。

“在‘一帶一路’倡議積極影響下,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在2017年有加快之勢。市場參與者,尤其是境內企業,對市場持積極態度,計劃在2018年進一步提高在貿易結算、離岸存款、支付以及外匯交易等領域的人民幣參與度。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開放及自貿區等舉措都受到廣泛歡迎。”建行報告指出,“隨著貨幣市場的逐步成熟與穩定,中國資本市場在國際金融交易中參與度的提升和市場驅動的改革,將有助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圖片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