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第88届奥斯卡结束了2015漫长的颁奖季,结果多在情理之中意料之中。今年的得奖作品大多有原著图书,使得须叔想起不少原著改编的著名电影。事实上,每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和文学都有很高的重合度,很多作品被搬上荧幕,完成书迷们的期许,也因为奥斯卡被重新关注。据统计,奥斯卡历史上的最佳影片得主,有约20%由文学作品改编。

今天想介绍一部这样的老电影/老作品《克莱默夫妇》,是1979年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著名家庭伦理片。该片由罗伯特·本顿执导,两位老戏骨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领衔主演,当年他俩还是很青葱的,但演技都已近炉火纯青。影片改编自美国作家艾弗利·科尔曼的同名原著,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利和父亲克莱默先生相依为命,母亲开始离去后归来争夺抚养权的故事。该片于1980年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导演、影帝、最佳女配、最佳改编剧本等五项大奖,连演儿子的演员也获得了最佳男配角提名。

[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十几年前,我还是小男孩,就看过这部电影,同时看完了原著小说。电影中的小男孩贾斯汀·亨利非常可爱,著名的冰淇淋场景、父子准备早餐的情节严重吸引了我;而对达斯廷·霍夫曼演绎的这个坏脾气的矮锉穷男人只是同情而已,对他的遭遇理解不全、体会不深。

十几年后,当我再看小说,却差点为这个男人落泪。

因为,我现在,也成了一个小男孩的父亲。

[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不知道本书和1980年刊登在《译林》第三期上的首译版长篇小说是否同一译者。不过我清楚地记得新书删除了不少老版内容。印象比较深之一是小比利在和祖父母电话时说,正在无聊地“玩自己的小鸡鸡,让它像小鱼一样立起来”。不理解新版为什么和谐了。因为我儿子2岁时,就会偶然干这样的事,并且一点不羞于告诉别人——这就是儿童。有什么好隐讳的?

电影对小说有种明显的升华,不只是立意、取材,人物个性也更鲜明。妻子在原著里一开始还有点温吞水,但斯特里普一出场,就让观众注意到她的心不在焉神思恍惚,其后毅然追求自由、痛别娇儿、大胆起诉、法庭对峙……整体形象更加丰满,或者说,让这个人物鲜活起来,立体了。同样,达斯廷·霍夫曼的表演也是如此,但他的戏份更多,所以展现角色更从容,大段的闲笔、办公室戏,他都非常自然,真的就像是在演自己。前段单身父亲的困窘、苦恼、担惊受怕,中段离婚撕逼大战的又惊又怒,末尾对儿子的不舍对妻子的体谅,逐渐汇集到一起,步步推高了观众心理洪潮,直到最后一幕一泄千里,自然派的演绎令人叹服。

[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电影旗帜鲜明地支持女性独立自主,小说则有点含混。即作者知道不能一味批评妻子要求自由的诉求,也知道这是70年代社会潮流所向,但似乎还不能从内心接受这一事实。用现在的话说,是个资深“直男癌”。表现在小说里,作者对乔安娜的理解偏琐碎,而且习惯性地用她富二代的出身来解释其不安于室的内因。殊不知,走到资本主义的发达阶段,人力成本的下降,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要求自己的婚姻质量和个人的精神追求。社会风气的发展,也在鼓励每个人追逐自己的梦想,所以妻子的出走,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就像娜娜当年出走一样。仅仅用人物的具体背景罗织矛盾、制造冲突,来淹没其身上深刻的时代特征,是作者不够高明之处,或曰是其盲点。从这点来说,电影的改编确能超越原著。

补:找到了我的旧版,原来出过单行本——http://www.douban.com/subject/4005638/。其中第79页,的确有这一段,原文是“让我的小鸡像鱼竖起来”。

=======================

::洁尘::

《克莱默夫妇》,这对著名的离异夫妇的故事,我最早看的是电影,由达斯廷·霍夫曼和梅丽尔·斯特里普主演。那差不多是十几年前了。十几年后,我又看了一遍电影;同时,我在看艾弗利·科尔曼的小说原著。这部小说的中文版即将由译林出版社出版,这对于熟悉这部电影的影迷来说,不啻于一个难得的怀旧以及重省的机会。

小说《克莱默夫妇》较之电影最大的不同在于乔安娜这个人物上。就我们更熟悉的电影来说,乔安娜是一个有着独立的心智、追求个人发展的女性,因受困于特德的夫权压抑,难以忍受长年的家庭主妇的枯燥生活,身心憔悴,不得已抛夫弃子离家出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之后,她返回纽约,成为一个职业女性(年薪比特德还高),从事她在大学时主修的设计专业方面的工作。在此基础上,她要求获得孩子的抚养权,并为此与前夫对簿公堂。梅丽尔·斯特里普在法庭上的那段戏非常动人,堪称光彩夺目。这部电影获得了1979年奥斯卡的九项提名,最终获得了五项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罗伯特·本顿)、最佳男主角(达斯汀·霍夫曼)、最佳女配角(梅丽尔·斯特里普)、最佳剧本。

电影对乔安娜这个角色的修正,无疑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众对这个女人的好感。从作品的平衡角度上讲,这肯定是对的。一个抛夫弃子的女人,如果其动机只是一味地逃避烦琐追求轻松的话,那将会引起观众更大的反感,从而将同情心完全投向辛苦工作且独力抚育爱子的特德·克莱默一人。这样的话,这部电影所具有的两性之间、亲情之间、家庭与个人之间的那些对抗的张力以及衍生的纠葛矛盾就不可能呈现得这么饱满这么感人了。

小说《克莱默夫妇》相比之下就昏暗多了。乔安娜跑了之后,先到加州,在某个出租车公司干点杂活儿;重回纽约后,她在一家网球俱乐部找了一个小差事,其额外的好处是可以免费打打网球。打网球是乔安娜一向的爱好,还在婚姻里时,她就经常为没有时间出去打网球而抱怨不休。在小说里,作者基本上完全站在了男主人公一边,对乔安娜这个出身优裕、个性浮躁且软弱的娇娇美人给予了毫不客气的讥讽。作者的立场是很明白的:是的,她是母亲,是妻子,她爱孩子、爱家,她也没什么大的毛病,她所有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都合情合理,但是,她没能挺住一个女人在为人妻和为人母之后最要紧的那根骨头——责任感。那根骨头断掉了,被太多出于个人的诉求和欲望给压断了。

电影和小说《克莱默夫妇》的最后,都是乔安娜赢得了对儿子比利的抚养权但又放弃了。电影里,乔安娜被前夫跟儿子之间血肉交融不可分离的情感深深感动,她决定不改变父子俩的生活现状,自己保持探视的权利就行了。小说里却是这样:在要接走比利的那一天,特德等了很久,终于等到了乔安娜的电话,她哭着说自己不来了,说,“我下不了决心。”“我……没法……振作起来……承担责任……”“我的意思是……我坐在法庭里……听你说有那么多事要干……有那么多的责任……”“我鼓不起勇气,特德。我没法全心全意地……”“孩子……给你了,特德。”

是的,就这部作品而言,小说比电影昏暗多了,或者说,那种人性的弱点比电影直接多了也丑陋多了,但它是更真实的东西。我喜欢这部小说,它里面充溢了更多的情节和细节,这在一部两个小时的电影里会被删掉很多。而在小说里,那些难堪难熬的情节和细节,更细致更完整地成就了特德·克莱默这个男人的美好和力量。十几年前我看电影,对达斯廷·霍夫曼演绎的这个小个子坏脾气的男人完全没有感觉;十几年后,我又看电影,同时看小说,好几次为这个男人泫然泪下。就我来说,对《克莱默夫妇》跨度那么长的观看和阅读让我自省:作为一个女人,现在的我是怎么样看待女人,又是怎么样看待男人,以及怎么样看待责任。

[须叔专栏]胶片 VS. 书本上的《克莱默夫妇》

出版社:译林

副标题:《译林》精选

译者:万培德/彭恩华

出版年:2008-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