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在水滸傳中有的好漢都是名將的後人,比如關勝是三國名將關羽的後代,呼延灼是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贊嫡派子孫,楊志是三代將門之後,五侯楊令公之孫,其中宋朝的楊家將、呼家將更是聲名顯赫。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但是其實在《水滸傳》中,呼家將、楊家將後人以外還有一個種家軍。魯智深早年就是在在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種諤麾下從軍,後來因戰功升到關西五路廉訪使。在後來,小種經略相公种師道鎮守渭州,麾下卻沒有將領幫護。種諤便將魯達調撥到渭州,讓他在小種的經略府擔任提轄官。種諤,种師道都是種家軍的主要領導。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北宋初年,宋與西夏多次發生戰爭。百姓萬分恐慌,不少人想遷居躲避。為抵禦西夏,種世衡就挑選精壯青年數千人,訓練射騎本領,西夏聞風不敢進犯,在種世衡的率領下,在較短的時間內西北邊疆建起了一座抗擊西夏的新屏障。 種世衡的軍事指揮才幹為當時總領西北軍務的范仲淹所賞識。種世衡所率領的軍隊時號“種家軍”。種家軍的創建者種世衡死後,他的8個兒子皆在軍中服役。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水滸》魯智深中提到的那個“老種經略相公”種諤是種世衡的第五子,他與大哥種詁、二哥種診各統一支勁旅,號稱“三種”。用計使西夏將領嵬名山投降,得其軍萬人,歸途擊潰敵軍圍襲,進築綏州城。後克米脂城,敗西夏援軍八萬於無定川。《水滸》中魯智深在種諤手下當差,後來他闖蕩江湖,還每每以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幹過而自豪,標榜“灑家”原本也是個軍人。還有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王進,也是千里萬里來投奔“老種經略相公”,足見種諤之威名。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種世衡的第八子種誼,曾率種家軍一部,自蘭州渡河抗擊西夏軍,仗打得最漂亮,一舉斬敵首六百,利利索索得勝回朝,後來,西夏軍一部又轉襲延州,朝廷急命種誼馳援。結果,他的部隊還沒有到達目的地,敵軍聽說是種家軍前來迎戰,不戰而潰,後退了三十里。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種諤兒侄輩的种師道、种師中、種樸等人已經成長起來,號稱“小三種”种師道就是《水滸》中說的“小種經略相公”种師道和他的種家軍,忠於宋廷,保家衛國,不但和西夏軍作戰,還與後來入侵的金兵作戰。。公元1126年初春,宋徽宗見兵臨城下,徽宗退位,太子趙桓即位年號靖康。召种師道進京,加封他檢校少保、靜難軍節度使、京畿河北制置使,有權自行徵兵徵糧,种師道在沿路遍貼告示,宣稱種少保率領西兵百萬前來。宋軍進抵城西汴水南岸,直逼敵營。金人畏懼,趕緊北撤,不敢妄動。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金兵北撤,种師道建議朝廷乘勝追擊,趁著金兵慌亂渡黃河時給予聚殲。欽宗擔心再惹戰事,不但不聽他的意見,反而再次收繳了他的帥印。由於大臣們的激烈反對,欽宗才沒有徹底罷免种師道,又把他派往前線抵禦金兵。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防止金軍再次渡河,以防金兵。可是,滿朝大臣也和欽宗的想法一樣,都以為金兵已退,吳敏、唐恪、耿南仲等投降派大臣,認為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事費用會被浪費,拒絕採用种師道之言,宋欽宗又未採納這條建議。公元1126年10月29日种師道去世享年76歲,种師道死後,其侄子種洌護种師道的靈柩西歸時,在路上碰到強盜,強盜聽說是种師道的靈柩,都下拜致奠,並且反贈金錢以致意,其得人心如此。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种師道去世後一個月,金人再渡兵臨城下。京城失守,宋欽宗、宋徽宗被劫入金營,金兵以此為籌碼逼兩河軍民開城投降、宋朝臣民貢獻金銀珍寶美女、並保障金兵退兵安全,因為金兵人數確實不多。宋欽宗捶胸大哭道:“不用种師道言,以至於此!” 汴梁城破之後,金兵將領入城,很想拜見一下種師道,可惜种師道已死,便找到种師道的侄子種洌,對種洌說:“我們過去曾在陣前見過你伯父,真是一位好將軍啊!如能採納他的意見,宋朝不會敗得這樣慘。現在宋朝應該知道種將軍是個忠義之人了吧。”宋朝的被俘官員聽了,皆仰天長嘆。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靖康之變導致宋室南遷、北宋滅亡,是大宋這個王朝的百年國恥!,是刺痛漢人的內心的痛苦,這個國恥宋王朝用了百年才終得洗雪,“靖康恥”之後,中國即恥於議和。明朝人鑑於宋的教訓,以為與滿人和談為恥。才有了明朝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水滸傳同樣是名將後代,呼延贊,楊志,關勝,都比不上他

時光倒流千年,鐵馬金戈、碧血黃沙,呼家將、楊家將,種家軍,保家衛國,人都說楊家將滿門忠烈,七狼八虎出幽州,殊不知種家軍更勇猛種家軍無數將士血染黃沙,可歌可泣。北宋統治的168年間,種家軍英雄輩出:種世衡、種詁、種諤、種診、種誼、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皆為將才。種家子弟五代從軍,數十人戰死沙場。楊家將因為評書,小說影響被後代記住,種家軍不應該被歷史湮沒僅僅存在歷史書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