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头侃史
这个事提起了觉得比较飘渺,原因是在西北与叛军罗卜藏丹曾周旋了好久的年羹尧大将军竟然是急得团团转找不到叛军的窝点,致使无法决战。
大冬天的无法决战就意味着耗费大量粮草,西北用兵的粮草,山上一斤需要山下三斤的价钱才能供应上去,朝廷这边也是一个劲的催,作为大将军的主帅年羹尧岂能不急?
《雍正王朝》剧中是这么解释的:在河南巡抚田文静处做幕僚的邬思道得知押送西北大营的押粮官都惧怕年羹尧,不敢前去,最后是邬思道自告奋勇要去年羹尧处押运这批军用粮草。
当然;作为老熟人的年羹尧见到邬思道也是礼遇有加,可是找不到叛军罗卜藏丹曾决战,就这么耗着,使年羹尧非常被动。
邬思道说话了:你怎么就不问问我?意思就是说年羹尧,你为什么找不到叛军,怎么不问问我邬思道!(我想,真实的历史绝对不会有这么一出),不过;既然剧情是这样,只能按照剧情推理!
邬思道帮助雍正帝登基出主意,年羹尧服气,这军事你邬思道也懂?
只见邬思道端着小油灯走到军营地图指着“油灯”下面的法华寺说:叛军罗卜藏丹曾就在这里!邬思道说的挺自信。
年羹尧迷茫了,因为这“法华寺”距离年羹尧的西北大营不过二百里,可能吗?方圆上千里都找遍了,这就在眼前的“法华寺”还真没想过,为什么没怀疑叛军就在眼前?
按照我说的的解释就叫“灯下黑”! 果然不出所料!邬思道说道。
叛军罗卜藏丹曾就在法华寺,年羹尧一战成名,西北大捷了!可是“邬思道”此刻消失了!
按理;邬思道这功劳不小,如果没有邬思道的出现,恐怕这仗、这年羹尧不知道在哪里哭呢!
可是作为找到叛军罗卜藏丹曾的窝点的邬思道哪里去了,为什么年羹尧黑不提白不提的将这天大的“功劳”居为己有?
为什么年羹尧在雍正帝面前只字不提?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一、是邬思道不让年羹尧提及此事,为了树立年羹尧在朝中形象。
二、年羹尧就是不提你邬思道的功劳,将功劳居为己有。
三、年羹尧密奏了雍正帝,雍正帝不想让朝廷上下知道邬思道这个人的存在,继续让邬思道“中隐”下去,使雍正帝能够继续掌握地方官吏的动向。
如果以上三点成立就不难解释年羹尧把邬思道这天大的功劳居为己有的理由。
可是无论是如何的解释,好像不能满足看官的需要,总是觉得不合乎常理!不知还有哪位大神能有更好的解释方式?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日尧居k古史
年羹尧不提邬思道的功劳,这个问题要联系前后的剧情才能解释。
看过《雍正王朝》的人都知道,电视剧里的邬思道是一个神人。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他更是一个顶级的心理专家。邬思道的很多计谋,其实都是利用心理学知识,剖析每个人身上的弱点。
就拿邬思道指点年羹尧叛军位置来说。他并没有直接告诉年羹尧叛军的位置,而是分三步献出了自己的计策:
第一步,分析当前的形势。告诉年羹尧如果失败者了,只有死路一条,吓唬他;
第二步,换位思考。用自己的口吻说出了年羹尧的囧状,告诉他切断粮草通道已经晚了,目前最紧要是找到敌军主力。
第三步,分析地形。根据灯下黑的理论,以看不到的地方做出判断,叛军主力就在距离大营百里之地。
从这三步可以看出,邬思道这个人说话很有逻辑。第一步分析形势,第二步制造烟幕,第三步才说出计策,每一步都在牵着年羹尧的思路走,让他始终相信自己的判断。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邬思道虽然能掐会算,但是他的很多分析都是与单独雍正密谈的。年羹尧对邬思道的情况,其实了解的并不多,也不知道他到底厉害在哪里。
所以,邬思道就需要在年身上找共鸣,把每一句话都说到他心坎里面去,让年羹尧无法反驳和质疑自己。如果邬思道一开始就直接说出敌军主力位置,年羹尧肯定不相信他说的话。年羹尧是什么性格的人?皇帝第一他老二,凭什么相信一个远在河南的瘸子的话?
这就是邬思道的厉害之处,能洞察到对方的性格缺陷,剖析对方的心理弱点!
看懂了上面的内容,接下来再分析年羹尧为什么不告诉雍正是邬思道给自己献计,就很容易了。
因为,邬思道太了解年羹尧了!他之所以敢远赴西北献计,也正是因为他知道年羹尧的小人心态。
当年,年羹尧在四川提督时,他就是只往上报功,从不谈自己弑杀的情况,连康熙也瞒着不报,胆子何其之大;后来他在江夏镇大发了一把横财,年羹尧也选择了保密,没有向雍正坦白;又后来跟老八和老十四私下交往,也选择了隐瞒,没有全部向雍正坦白。
电视剧里的年羹尧,为什么敢嚣张?正是因为他觉得,皇上离了自己,玩不转。他想摆脱奴才的身份,想要建立属于自己的年氏帝国。而此次西北大捷,年羹尧得胜回朝,肯定意得志满。必然不会把邬思道的功劳告诉雍正,否则自己的功劳会大大缩水。这正是年羹尧的性格缺陷和他的心理弱点!
邬思道作为全剧的智商担当,同时也是一个遭到雍正猜忌,选择半隐的人。如果不是此时雍正的日子很难熬,他也不会断然出山帮助年羹尧。正因为他知道年羹尧的小人本性,不会给他报功,所以他才敢去指教年羹尧。否则这事让雍正知道了,只怕事过以后,粘杆处的特务就找上门来了,邬思道自己的性命也难保。
但是,年羹尧不报,不等于雍正就不会知道这件事。雍正与官员私下里搞密折制度,田文镜也有份。邬思道作为雍正的幕僚,他肯定也知道一些内幕。
既然连田文镜都有密折呈奏之权,年羹尧的西北大营岂会没有?
年羹尧的西北大营,每一天都有密折呈送到雍正面前。年羹尧的一举一动,雍正都能了若指掌。突然有天大营里来了个瘸子,这瘸子头上没有顶戴,一看就不是官。年大将军却对这个瘸子礼若上宾,然后第二天就打了打胜仗。这种稀奇事,怎么可能不呈报给雍正呢?
所以,就算年羹尧不说,雍正也知道是邬思道给他提供的计策。私下里背着自己结交年大将军,这是要闹哪样?
后来雍正微服私访到河南,提出要见邬思道一面,肯定跟这个有一定的原因。
而邬思道跑路,肯定跟这次西北私会年羹尧有莫大的关系。自己本是好心,却触犯了皇帝最敏感的痛点,不跑只能等着被抓回京城了。
另外说一点题外的内容。
其实,《雍正王朝》里面给年羹尧指出叛军位置的人有两个,原著中是汪景祺;电视剧则改成了邬思道。电视剧中这么改,我觉得还是为了后面邬思道逃跑的剧情做铺垫。
毕竟,邬思道在山西替田文镜戳穿了藩库造假案后,就很久没有露面了。总不能让他一直在田文镜那里做幕僚吧?田文镜比雍正死的早,若田文镜死了,邬思道又该去哪里半隐呢?
所以,造出这个事件。让邬思道跑路,给这个人物画上一个句号,很有必要。
PS:在原著里,邬思道从田文镜处跑路后又闲不住,想去江苏拉李卫一把。结果被李卫给留下来了。邬思道的老婆也被李卫扣在了两江总督府,而他自己也被送到了京城。用邬思道的话说,费尽心思也没有逃脱雍正的手掌心……
Mer86
如果不是鬼才邬思道的指点,年大将军还不知道要和叛军罗卜藏丹曾在西北周旋多久。但年羹尧独吞了邬思道的功劳,看似不近人情,但实际上有着更深刻的三个原因。
一是揣摩上意,因为雍正不希望邬思道这个人再以谋略家的身份参与军国大事之中;二是为了自己的脸面,堂堂西北大军主帅的军事能力总不能比不过一个老学究吧!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四爷登基,师爷逃遁,在邬思道逃跑的那一刻,他就已经成为可有可无的人。邬思道已经不是雍亲王府中的师爷,而是雍正朝中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幕僚,这样的人对皇帝已经没有任何影响了。
所以吞了邬思道的功劳,年羹尧受之坦然,毫无任何心理上的压力!
年羹尧虽然嚣张跋扈,但绝对不是弱智!在他决定独吞这份功劳的那一刻,想必都已经思考好了利弊。
《雍正王朝》的这一幕,其实就是为了突出年羹尧性格的弱点,为后面被雍正的清算留下伏笔。
当然正史中并没有这一出的,年羹尧绝对是雍正初期西北的擎天柱。
没有他,西北的叛乱绝对会给雍正带来焦头烂额的灾难。
江东汪郎
讲邬思道之前,炒米先讲下西北平叛的大背景吧。
罗卜藏丹增的原型是罗卜藏丹津,是当时青海和硕特蒙古贵族的最高首领。此人颇具野心,一心想独霸青海,控制西藏。自康熙55年,清朝就对青海蒙古各部进行了分化和打压,以遏止其野心。
(镶在红色中间的那块就是罗卜藏丹津的势力范围)
但罗卜藏丹津表示出了强烈不满,于康熙59年暗中约定准噶尔部策旺阿拉布坦为援,组织叛乱。这两股势力的合流,引起了康熙的高度重视 ,于是才有了胤禵为平远大将军王,镇守西宁节制各路军队进藏的事情。
因为康熙驾崩,胤禵回京奔丧。使得罗卜藏丹津有了可乘之机。于是雍正元年,罗卜藏丹津胁迫青海蒙古各部贵族于察罕托罗海会盟,发动武装割据叛乱。老十四胤禵底气大,是因为西宁的确离不开他。
一时间各种压力瞬间挤爆,雍正就必须打此仗立威,别无他选。所以理解了这复杂背景之后,大家就明了年羹尧在雍正朝的功劳究竟有多大。
而年羹尧当了平远大将军后,雍正将国库剩下的压库银都赌了进去,结果不够 还打劫了江南富商,以充军资。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仗打败了,雍正必须退位不说,大清朝都有可能四分五裂。
(年羹尧的思维定势)
然而在《雍正王朝》里,在这个关键时刻,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困在青海,硬是找不到敌人主力。而每日军资糜费,就极有可能拖垮大清。
在这关键时刻,是邬思道指出了年羹尧“灯下黑”的思维定势,帮其成功地锁定了叛军的主力。从而成为了势关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从这个角度而言,邬思道的功劳可不是只有一半,而是决定性的功劳。因为这不但解决了年羹尧的难题,同时又再一次救了雍正。
(这就叫灯下黑)
大功告成之后,年羹尧得胜回朝,意得志满。但对于他如何取得胜利之关键,只字不提。这里的蹊跷,深刻体现了出了邬思道的过人之处。
邬思道之所以要亲自去西宁当面解惑,用意深刻。
因为他不想让雍正知道自己是出主意的人, 而自己亲去解惑,年羹尧的性格决定了他也不可能说。那样自己就安全了。
首先,此刻的邬思道已经是“半隐”之人,离开雍正已有时日。理论上是已经不问国事方得保全,然而此刻情势,危如累卵,为天下民生,他又不得不去出这个主意。但绝对不能让雍正知道。雍正如若知道,只怕事过以后,自己性命难保;
其次,年羹尧的性格本身就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得此大功,必须据为己有。给钱给女人都可以,但唯独不能告诉别人,要不是邬思道出了个主意,我将功亏一篑,身败名裂。这将彻底打掉他所有的权威。而他建立起来的庞大的年氏集团,靠的就是那份连雍正都要依靠我的那份权威。
(智慧和道义的化身邬思道)
邬思道正是看透了这些,才在关键时刻出了这把力。而年羹尧的性格最终也让自己一条道走到了黑。试想一下,如果得胜回朝后,他直言功劳是邬思道的,自己谨小慎微些,怕是后来死的是邬思道,而不是年羹尧。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那样,年羹尧还是年羹尧吗?
当然真是历史上,这的的确确就都是年羹尧的功劳 跟邬思道无关。
但其实年羹尧虽然打赢了那场仗,但并没有彻底消灭罗卜藏丹津,也没彻底解决他的全部势力。他活得比年羹尧和雍正都长,直到乾隆二十年,乾隆最终平了准噶尔,才顺带抓住了罗卜藏丹津,而且还没杀他。
争功劳的人早已身埋黄土,而始作俑者却精神奕奕。
文/炒米视角
炒米视角
这事儿还真提不得!“西北大捷”让雍正如释重负心花怒放,年羹尧给他挣足了体面,别的事情雍正也不会太在意了。但是雍正表面上对年羹尧宠信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心里还是有忌惮提防的,特别是年羹尧军功显赫,又仗着自己的宠信权势继续膨胀,已经显露出了飞扬跋扈的苗头。帝王最忌讳高手大咖结党和同心一致,一个是手握重兵的大将军一个是能谋皇位又能谋天下的国宝级谋士,这两个人能合作一次就能合作第二次,那下一次你们会合作干什么?雍正还有心理安全感吗?如果提了这事儿,邬思道就是“西北大捷”的功臣了,是封赏还是不封赏?年羹尧对邬思道和雍正的关系是清楚的,也清楚雍正不会让邬思道出现在天下人面前。雍正很可能会马上对邬思道下毒手的,至于收拾年羹尧那是时间早晚的事儿了
立志成虫
他不愿意让皇上知道。
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是帮助雍正登上皇位的主要谋士,很多隐秘不可说,不能说的事情都是经他出谋划策或者亲自代办的,这一点对于已经身为皇上的“四爷”来说是非常不放心的。这一点从雍正登基当晚驾返潜邸与邬先生的一番对方就可以看出,同样是两个人单独说话白天出去和晚上回来随着身份的变化雍正的口气已经判若两人。
深明帝王之道的邬先生早就明白了,无论是留下为官还是隐居都将必死无疑:留下做官皇上可以随便找个正当理由判他死刑,隐居受益地方官员即可。所以他最后向雍正提出半隐,并当面提出去李卫那里。李卫是雍正最信任的心腹重臣之一,文化又不高,急需人辅佐,他去既能帮助李卫,同时也就相当于在雍正的监控之下,让皇上放心。
又利用李卫对自己的信任,在田文镜最困难的时候推荐自己做田文镜的幕僚,这一举动首先对于雍正而言没什么区别,依然在他掌握之中,其次,利用田文镜逃跑的计划已经完成了一半。
他故意要田文镜付每年8000两银子的幕僚费用,他心里也知道田文镜根本付不起这个费用,他之所以这么做就是要激怒田文镜,让他主动赶走自己,那他又为什么要主动去帮助年羹尧呢?
什么功劳都没有一年就拿8000两银子,一则于心有愧,二则封疆大吏一年的俸禄都没有这么多,太容易让人怀疑,三则帮年羹尧就是帮皇上,更是在帮田文镜,年羹尧不上奏不代表田文镜不说,皇上不知道;四则有了这件事可以让皇上释疑,加上曾经辅佐的李卫,一共帮助了四位皇上的股肱大臣,以后有事自己也有后路。
有了这件大功劳可以理直气壮的去找田文镜要钱了,襄助朝廷平乱即便是赏赐8000两银子也是理所应当,当然也不出所料,他根本拿不出来。多次逼问索要终于逼急了田文镜,当着自己下属官吏的面,赶走了邬先生,这一举动正中邬先生下怀,河南省上下官吏都可以证明不是我邬思道主动走的,是他田文镜赶我走的,皇上也无话可说。后来雍正南下巡视,到达田文镜处,想见见邬先生,此时他早已远去,田文镜本要去追,被雍正帝拦下了,默认他离去。
邬思道是整部《雍正王朝》这部剧里最有智慧的人。
雪梅说影视
邬的一举一动皇帝都很清楚,邬是雍正成功上位的重要谋士,其对帝王心术是一针见血,这样的人对雍正上位前是助力,上位后是威胁,所以邬一直处在雍正亲信以及看不见的特务的监视之下。在朝堂上,邬是隐形人,不能出现在朝堂之上,而奏折也好,密奏也罢,都是公开文件,是不能出现这么个人的。
邬是聪明人,正是其贪钱(不恰当,意会)以及始终在雍正掌控之下,才保全其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