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文丨梁湘梓

中国有句老话常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可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关心正在茁壮成长的少年们呢?又有多少人真的愿意耐心倾听少年们内心深处的声音?

如果说一档好的综艺节目,应该是能够隐喻现实社会中的某些问题,并试图找到相应的解决路径,那么湖南卫视近日播出的《少年说》就将关注的焦点聚焦在了青少年内心的真实想法上,并期待能够由此折射出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与家长、教师、社会的多面问题。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作为首档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少年说》深入到全国各地12所中小学,学生们可以通过节目组在心愿电话亭内设置的电话,诉说自己的心事完成报名,随后他们就要登上5米高的勇气台,勇敢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一直想说的话。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或许这些青少年们的声音还稍显稚嫩,但是看过节目后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却是很容易“笑着笑着就哭了”,因为他们每个人的表达都特别真实、真挚,而这正是这时代最动人的回响。

直击中国式家庭问题,让平等成为可能

据统计,2016年出生的孩子里,有45%为二胎宝宝,由此而来的“二胎”问题也日渐突出,比如有些父母将过多精力放在了二胎身上,却忽视了一胎孩子的心理问题,他们有着强烈的不平衡感,也会因为不再受关爱而感到伤心与失望。

在《少年说》的第四期节目中,就有这样一个孩子,陈可为,非常直白的向父母袒露了自己的心声:弟弟刚出生的时候,他也会因为不再独享父母的爱而不开心,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懂得了父母也有难处,并承诺自己也会帮忙照顾弟弟,毕竟自己比弟弟已经多了十年的爱……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其实,关于父母在这样一个“二胎时代”的家庭中到底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问题,正是当代中国家庭中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父母如何给予孩子们平等的爱,让孩子们感到公平与幸福,或许正是当代家长需要在生活中慢慢摸索出答案的。而显然,《少年说》提供了这样一个舞台,能够让家长们真正了解一胎孩子心中的想法,进而也是为他们搭建了一个难得的沟通桥梁。

此外,“别人家的小孩,全世界第一可爱;别人家的小孩,是最无敌的灭霸的存在。”最近,不仅有歌曲唱着《别人家的小孩》,《少年说》首期节目,也集中展现了家长口中总有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问题。

这是一个新问题吗?显然不是,甚至这可以说是一个普遍存在于中国人青春记忆中的“痛点”,只不过以往没有一个窗口让孩子们来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如今《少年说》则提供了这样一个“勇气台”,让家长们知道,“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有多大的影响。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无论是一直生活在“别人家的孩子”笼罩下的初一学生袁璟颐,还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本尊吴迪,这一次她们终于喊出了自己的声音——每个人都有优点与缺点,我们最大的敌人不应该是“别人家的孩子”,而应该是自己!

除此之外,拳击少年杨雨辰对于“我真的不想再学拳击了”的呐喊,热爱舞蹈的彭菀杰对于“我真的很喜欢跳舞,可我不知道是不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的质疑等等,在《少年说》的这束聚光灯下,少年们勇于向父母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与意愿,家长也能够耐心的倾听,这就是对于“中国式家长”固有模式的一种颠覆,在这里,《少年说》让平等交流成为了可能。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虽然一档综艺节目不可能直接改变“中国式家长”的想法,比如在节目中袁璟颐的妈妈依然总是很强势、有道理,再比如在是否应该尊重孩子的兴趣上,中国式家长还是习惯了将兴趣与学习挂钩,例如彭菀杰的妈妈仍然坚持“考试考到前150名,就让你继续学跳舞”,但《少年说》做到的是搭建了一个沟通的桥梁:

起码在这里,

家长们能够知道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忧伤,能够了解孩子们的梦想,也只有在这样深入且充分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让“中国式家长”变得柔软,容易亲近,而这或许才是改善很多家庭亲子关系的重要的一步。

师生之间真的只有“畏惧”感?其实他们也能是朋友

在中国人的固有认知中,老师或许总是威严的,学生与老师之间也总有着一丝丝畏惧。可理想的师生关系到底应该如何建构?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或许《少年说》的出现,正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可能——老师与学生,除了该有的严肃与谆谆教诲外,也有可能是朋友:来自明德中学的文静走上“勇气台”,她说:“我不吐槽、不说梦想,我是替我们吴老师征婚的!”此时,台下的吴老师脸上只有微笑。

还有谢宇星直接喊话隔壁班的班主任“你能不能别那么小气了!”实际上只是为了一袋洗衣粉;当然还有学生走上“勇气台”是为了老师实现诺言:说好的得了奖请我们吃麦当劳呢?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所以,在《少年说》的聚光灯下,我们看到了当代青少年与年轻老师之间更为亲密的一种关系,当越来越多的年轻老师愿意和学生打成一片的时候,当学生能站在一个公共的舞台帮老师征婚,让老师兑现承诺,这象征着中国的教育理念也在发生某种程度上的转向,这隐喻着的不正是一种更加积极、开明的教育观吗?

真实纪录少年情感与生活冲突,《少年说》呈中国少年集体画像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这或许是很多经历过80、90年代的中国观众都熟知的一首歌,但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少年们真的没有烦恼吗?此次《少年说》正是通过真实纪录的方式,真实再现了当代中国少年们的心理状态: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当代少年们有烦恼,他们敏感而细腻的神经,会烦恼哥哥为什么现在没那么关心我了?会疑惑为什么和妈妈打电话的时候,妈妈的语气会那么冷漠,妈妈是不是不再爱我了?他们更会细心的记录下父母每天说了几句话,他们害怕父母“冷战”,他们渴望一个健康、温馨的家庭环境。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可以说,在每期短短30分钟的节目容量中,《少年说》让人切身感受到了青少年的情感与生活的某些冲突,而

当站在“勇气台”上的每一位少年,所说的每一个字都是真挚且真实的时候,这也成为节目最为动人的地方。

而少年们无论是勇敢说出心底一直想说的话,或者是细腻的感受到父母之间的“异常”,感性的期待他们和好,亦或者他们用一股不怕输的精神,“叫板”篮球校队,甚至男生也能够勇敢的在台上表演健美操,告诉大家不要有偏见,男女都可以去跳健美操……这些集结在一起的正是中国少年如今真实的集体画像。

《少年说》“勇气台”的呐喊,正如多棱镜般再现着多样的现实

所以,当代中国的少年们,内心深处到底在呐喊着什么?他们想说的、勇敢而说的话,是否又让你找到了自己青春里的那些记忆?于父母、老师、社会而言,这样的“喊话”是否是难得的宝藏?或许,这些正是湖南卫视《少年说》期待完成的使命。

当《少年说》中的少年们真的勇敢表达的时候,这不仅折射出了社会的多个面,并且还成功搭建了一座少年与家长、教师、社会沟通的桥梁,并最终完成着节目引领青少年健康成长、让更多的人关注少年群体的使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