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在你深夜睡得正香時,一個獨特的節氣已經悄無聲息地到來:今日1點29分,二十四節氣中的芒種正式降臨華夏大地。在布穀鳥固執的鳴喚中分娩,在農民的摩拳擦掌中現身,芒種,就這樣瀟灑地行走在麥香的田野上,站立在五月的節氣中,循環在歲月的年輪裡。芒種的兩頭,一頭連著收,一頭連著種;一頭辭舊,一頭迎新。

辭舊迎新的中間,是農民“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勤勞和辛苦,是農家“連種帶收、樣樣都忙”的忙碌和緊張,是“春爭日,夏爭時”的“三夏”大忙季節,也是詩人“東風染盡三千頃,折鷺飛來無處停”的詩情和畫意。

一夜薰風芒種來 黃梅時節家家雨

芒種,立春過後的第九個節氣,也是農曆年夏季的第三個節氣,,更是干支歷午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75°時。“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這樣記載。芒種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而別有意蘊的是,芒種的別名也有叫忙種的,或許淵源於先人對於農耕大忙的感慨吧。

和其他節氣相比,芒種非常“低調”,既不像驚蟄、大暑對天氣傳神的描述,也不像立冬、春分形成有流傳廣泛的習俗。芒種,沾著濃濃的鄉村泥土的氣息,數千年來,一次又一次提醒著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事情。

雖說“低調”,但芒種卻是一個獨特的節氣。二十四節氣是為安排農業生產而來的,但是流傳至今,直接和農事聯繫的只有小滿、芒種了,其中,芒種無疑是最具農業氣息的。而一個節氣裡既包含收穫,又包含播種,成熟和成長在同一時刻呈現,在二十四節氣中也是絕無僅有的,唯有芒種節氣才有這樣的景象!

古代將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鷃始鳴;三候反舌無聲。”在這一節氣中,螳螂在上一年秋天產的卵破殼生出小螳螂;喜陰的伯勞鳥開始在枝頭鳴叫;能學其他鳥叫的反舌鳥卻停止了鳴叫。這時,處於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義烏即將進入多雨的黃梅時節。

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敲響“梅雨”時節到來鼓點的,正是芒種。“黃梅時節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有約不來過夜半,閒敲棋子落燈花。”南宋詩人趙師秀的這首《約客》流傳千載,生動地描述了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陰雨不斷,也是梅子成熟時,故稱“梅雨”。又因空氣溼度大、氣溫高,物品容易發黴,也有人稱“黴雨”。

梅雨季節大都發生在6月上旬至7月中旬,時間20天至40天。據悉,2018年義烏的梅雨季節應是6月13日至7月14日。對義烏人來說,每年的梅雨季節都是比較難熬的時光。天氣陰晴不定,溼氣瀰漫,有時綿綿陰雨下個不停,有時狂風暴雨突然來襲,經常呈現出一種溼溼嗒嗒、糾纏不清的悶熱狀態。傢俱、電器受潮,衣服、床單幹不了,飯菜、水果易壞,蚊蟲、蒼蠅滋生,關節炎、風溼病高發。

出梅入夏是一個有趣的時節,它意味著從潮溼悶熱變得豁然開朗。在度過這麼一段一年中的青春期後,在知了的喧鬧中,我們將迎來浩大的夏季。

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祭祀花神見古風 青梅煮酒論英雄

每個節氣每個地方都有各自不同的習俗,每種習俗都體現了當地的特色文化。儘管芒種節氣的天氣狀況很嚴酷,但是人們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熱愛,依舊在這樣的天氣裡,盡情的折騰。

根據古老的說法,芒種已近五月間,群芳搖落,花神退位,人世間便要隆重地為她餞行,以示感激,盼望來年再相會。如何為花神餞行呢?

現代人已少有人知了,但《紅樓夢》卻給我們提供了形象的資料:“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綵線繫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繫了這些物事。滿園裡繡帶飄飄,花枝招展……”也正是在這一天,黛玉吟出了《葬花詞》,萬豔同悲,千紅一哭。

此俗至今幾已不存,而且在南方包括義烏,一年四季,花事是不會斷檔的。如芒種前後的義烏城鄉,紫嬌花、棗花、合歡花、山梔花、石榴花、薰衣草等呈現出百般紅紫鬥芳菲的熱鬧景象。“葉底青梅無數子,梢頭紅杏不多花”。在南方包括義烏,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節。

今年或是梅子的大年,義烏山間地頭或城區公園,幾乎每棵梅樹都是碩果累累,乒乓球樣大小的梅子,擠擠挨挨,掛滿了枝頭,很多熟透了的梅子則靜靜地躺在地上,等著與泥土融為一體。

“青梅煮酒”的故事有著為人熟知的英雄氣息,青梅也被賦予了特別的文化內涵。芒種過後,梅雨紛紛,二人對坐,設樽飲酒,開懷暢飲,該是多有畫面感的一幕。

而“青梅竹馬”的典故有著動人心絃的初戀味道,再加上“繞床弄青梅”、“卻把青梅嗅”、“青梅如豆柳如眉”如此佳句,讓酸酸的青梅承載了情愫千古、青春流逝的喟嘆。

除了祭花神、煮青梅,芒種這天各地還有一些民俗活動。如為祈求有個好收成,皖南一帶要舉行安苗祭祀活動;為求多結果實,河北鹽山有“嫁接果樹”習俗。“據老輩人講,我們那兒每逢芒種這天,都要舉辦一個‘開犁節’,有著近千年的歷史。”來自浙江省雲和縣梅源山區的李先生,在義烏經商已有十多年。他說,這天,鄉民們鳴臘葦、吼開山號子、芒種犒牛、祭神田等,體現了崇尚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傳統文化思想。

收穫播種緊相連 農家正是繁忙時

“春爭日,夏爭時,小滿趕天,芒種趕刻。”芒種是“三夏”大忙季節,是農家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也是農民收穫的開端,豐收的起點。

芒種節氣前後,在義烏鄉村的田間地頭,不時可見農人們忙碌耕種的場景。在華溪森林公園下游的一片片平坦、肥沃的水田裡,忙著耕種的人並不算很多,但各種自由“奔走”著的撒肥機、耕田機、插秧機等卻讓這片田野特別熱鬧。它們各自分工,正趕著芒種期間的各種農活。“這段時間溫溼度適宜,秧苗移栽後成活率高。我們得翻耕平加快整水田,搶季節插種單季稻。”坐在耕田機上的駕駛人一邊操作一邊介紹道。耕田機噠噠噠地在田裡來回跑動,田裡的土被翻出又被平整。

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不遠處的水田裡,插秧機裝載著一方方嫩綠秧苗,伴隨田間的鳥鳴蛙叫,將一簇簇嫩綠插入田中。“機械化規模種植,效率太高了。以前四五百畝田地,至少近百人一起幹農活,現在幾個人開著機器就可以解決。”種子一輩子田的虞大爺感慨地說,真是沒想到,現在有這麼多機器可以幫農民種田,而且這樣的機械化、規模化種植這麼快就普及到了家門口。

不過,對於上了年紀的農家後人來說,深印在他們腦海中的依然是年少時與家人一起搶收搶種的忙碌場景。“芒種前後麥上場,男女老少晝夜忙”。麥浪滾滾的田野上,不論男人、女人、老人、孩童,都有自己的活兒。壯丁割麥子,女人忙送飯,孩子們則幹一些拾麥穗、打理麥場等力氣輕的活兒。直到夕陽的影子投在田野上,撇下一路淡淡的餘暉,辛苦勞作了一天的人們才松歇下疲憊的身軀。時令不饒人,麥子割完,必須抓緊時間搶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有老農吆喝著牛的,有肩挑秧苗田間行走的,還有一大群人彎著腰插秧的,把田野映襯得格外生動。田野有青青的秧苗,家裡有金黃的小麥,還有黑黑的油菜籽,這個季節到處散發著豐收的氣味。

在這樣的節氣裡,農民揹負一年的幸福和希望,搶割、搶運、搶曬,收穫成熟的金色碩果,騰地、翻耕、耙磨,播種綠色的希望。收穫喜悅也收穫艱苦,痛感來自皮肉,喜悅發自內心。芒種,剛把金黃浪湧去,便見新禾萬頃新,它把整個五月喧囂得充實而又底氣十足。芒種,讓季節變得充盈,也使人生充滿了希望和夢想……  

如今,機械化種植普及,原先漫長的三夏現在不過幾天時間,鄉村農忙的記憶正被改寫,以前芒種時節的“忙”也慢慢地“閒”下來,芒種也逐漸成為一種回憶,供人們閒暇時體會和品味。

中華節氣丨芒種:便見新禾萬頃新 青梅煮酒論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