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很奇怪,全世界各國的飲食之中,只有在中餐裡,粥才佔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國人喝慣了的黏糊糊、熱騰騰的各種粥,其主材五穀雜糧即使出現在西餐裡,也是面目全非,變換為各種湯,大多數國家的食譜里根本就沒有粥的位置。將近二十年前,我曾經在英國參加過將近一個月的培訓,英國餐是世界上最難吃的飯菜之一,我們在劍橋附近找了一家中餐館子包伙,老闆是出生在英國的華裔。每天餐館提供的都是沒有變化的改良版幾道所謂中國菜,沒兩天,大家嘴裡要淡出個鳥來,我們的中國胃提出強烈的抗議。有同行者便請餐館煮一鍋粥,老闆面帶難色地答應了。晚上,我們按時去用餐,老闆向我們苦著臉說:煮粥太難了,先要蒸好大米飯,之後再用大鍋煮了好久才成功,煮粥比燒幾道大菜還麻煩。一番話,引得我們鬨堂大笑。

什麼是粥?袁枚在《隨園食單》裡給出了答案:“見水不見米,非粥也。見米不見水,非粥也。必使水米融洽,柔膩如一,而後謂之粥也。”這番話十分精準地給粥下了定義。粥在中國,可謂歷史悠久。《周書》裡說“黃帝始烹谷為粥。”傳統的五穀,也就是稻(大米)、黍(小米的一種,黃米)、稷(小米)、菽(豆類)、麥(麥子),皆可煮粥,從傳統的禮器、出土的廚具可以看出,對五穀最早的加工方法也是煮粥。倒黴的晉景公就是因為想喝一碗新麥子熬的粥,失足掉進糞坑嗆死的。先人典籍裡關於粥的記載俯拾皆是,我不再掉書袋了。

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小米粥

古人認為,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所謂小隱者,往往是指那些求仙問道的出世高人,他們隱居在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每天基本茹素,變著花樣熬粥,粥基本上就是這些人的主食。一來二去,粥的另一個分支,養生粥便流傳了數千年。歷代文人墨客,對粥多有詠歎,白居易說“空腹一盞粥,飢食有餘味。”陸放翁更進一步,把粥的功效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他的《食粥》詩曰“世人個個學長年,不知長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

現在去度娘上查找粥譜,最少能找到上百種做粥的方法,五花八門,讓人眼花繚亂。萬變不離其宗,我以為粥的“宗”就是白粥,也就是大米粥、小米粥之類。在此基礎上可以依據不同口味、不同時間、不同食材、不同需要與其他食材來搭配熬粥。粥就有如中藥裡的甘草,甘草性平味甘,可以調和諸藥。粥則三餐皆宜,四時俱可,有平衡膳食,調養身心的功效。

粥可以按不同標準來分類排序。我們先來以四季時序和入粥的輔料來敘述,子曰:“不時不食。”於粥亦如。什麼季節到了,產出什麼,就用什麼來做粥的主輔料,就可以煮什麼粥。這麼做一來食材易得,操作簡便。二來切合時令,天人合一。

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梅花粥

陽春三月,花事正繁。此時可以採摘一些可以食用的花卉以及植物嫩芽洗淨與大米煮粥,桃花梨花等果樹花卉皆可入粥。清人顧仲的《養小錄》記載了一種頗為清雅的粥品“暗香粥”,做法很簡單,煮上一鍋白粥,粥好以後,將撿來的梅花落英用紗布包好放入粥鍋,潔白軟糯的清粥裡透出梅花幽幽暗香,別有風味。也可以將梅花用桃李花替代,不過香氣和韻味就差了一些。除此之外,春天的許多野菜芊芊遍野,取一些諸如薺菜、蘆芽、水芹等味道清淡的入粥,也頗有味道。


苦夏時節,人易厭食。首選當為綠豆粥,一碗沁涼的綠豆粥下肚,百汗皆消。此時也是草木繁盛的季節,瓜菜繁多,食慾不振的時候,一碗白粥配兩碟爽口小菜,頓時胃口大開。抑或做一些加入時令蔬菜的菜粥,或加入水果的甜粥,都是不錯的選擇。菜粥裡的蔬菜以葉類菜為宜,切成細碎,粥成撒入,靠粥的餘溫使蔬菜成熟而又脆爽。

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荷葉粥

夏末初秋,酷熱難耐。舊時春明有一種粥讓人緬懷,每當此時,什剎海的荷花市場水邊商家會出售荷葉粥。用粳米冰糖熬好一大鍋甜粥,粥鍋上用剛採摘下來的新鮮荷葉當鍋蓋,吃時把荷葉揭掉,大鐵勺攪均勻,盛在碗裡,粥的顏色嫩黃淡綠,米香中飄出一絲荷葉清香。

金秋時節,豐收在望。菊花怒放,採來幾朵,做一品菊花粥,不失為一樁雅事。此時可供選擇的粥品就更多了,幾乎所有蔬菜瓜果都可以與大米、小米等配伍熬粥。當然,類似榴蓮一般的味道強烈的品種除外,讀者可以憑個人喜好,自己選擇,恕不一一。

谷熟豆熟,粥足飯足

臘八粥

寒冬時分,朔風正勁。臘八粥在舊曆歲末年初閃亮登場,可以從超市買來配好的原料回家熬製,也可以看家裡有什麼五穀雜糧和各種乾果自己配置,並無定例。南瓜、紅薯、土豆等富含澱粉的瓜類、根莖類蔬果、各種乾鮮果品皆可,熬上一鍋黏黏糊糊、熱氣騰騰的粥,保證驅寒。

如果以原材料劃分,可以有大米粥、小米粥、細碎的玉米顆粒叫玉米糝粥、一粒玉米一破為數瓣兒的是大碴子粥、豆粥、雜糧粥等等。舊時鄉間多用大柴鍋為炊,用它熬出來的大碴子粥,粥香裡夾帶著柴火氣,配上農家醃製的、點幾滴香油的芥菜疙瘩絲,風味無兩。如以葷素劃分,粥可以有清粥、菜粥、水果粥、肉粥、海鮮粥之分。要說品種繁多,廣東的粥自是魁首。廣州和潮汕地區的人家,誰家沒有幾樣拿手的粥品呢?老廣們食譜廣泛,舉世公認。沒有幾十種粥品在手,都不敢開粥店!進得店來,什麼及弟粥、艇仔粥、皮蛋瘦肉粥、豬肝粥、蝦蟹粥、魚生粥、竹蟲粥,讓人幾乎無從選擇。

最後再強調一點就是,看粥好壞的首要標準就是火候。袁枚的老師尹繼善文瑞公有言“寧人等粥,毋粥等人。”一語道出做粥必須有耐心。功夫不夠,水米分明,那是上海人常吃的稀飯,或者湯泡飯。只有煮得水米交融,粘稠適度的才能叫做粥。北方人把煮粥叫做熬粥,粵人管煮粥叫做煲粥,一個“熬”,一個“煲”,說的都是火候。借東坡居士形容豬肉加工的一句話來結尾:火候到時粥自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