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為祖國藍天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近幾年,我國國防科技頻頻取得令人振奮的進展,而每一件新武器的精彩亮相,背後都凝聚著多少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無數不為人知的功勳,今年4月11日,一位八十歲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他叫李天,正如自己的名字,他在航空工業戰線為捍衛祖國藍天奮鬥了一生。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隱身威龍,艦載飛鯊,這些新戰機的每一次亮相高飛,都會讓人激動不已,但很少有人知道,我國對這些先進技術的跟蹤和預研,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了,當時的牽頭人之一,就是李天。那時候,國外的隱身戰機還未公開,我國的航母和艦載機也根本沒有提上日程。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總設計師 王永慶:

那個時候,航母是什麼樣什麼時候,完全還沒有計劃,但是他確實是很堅持,非常堅持,正是因為有那個時候的堅持,才有我們今天的結果。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1963年,李天從清華大學畢業,分配到601所,也就是今天的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從此航空報國終身不渝。李天曾先後參加和負責殲8和殲11系列飛機的空氣動力設計,這些都作為海空軍的主戰裝備,支撐起國家領空的安全。而在成果背後,李天感受更多的卻是差距,他開始把主要精力放在基礎理論和技術預研上。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王永慶:

這正是我們所有的人對他敬佩、尊重,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知道什麼東西是將來的需要,他知道有人必須從零開始做起。

在行業內,多數人都覺得搞型號是最有成就感的,而搞預研,出成果慢,技術風險大。在李天所在部門,過去預研的資料堆滿整整一個房間,光是隱身氣動佈局的模型和方案就有二十多套。這些研究,有的因為工業水平的歷史侷限而未能成功,也有的雖然有大量基礎成果,但根據工作需要,型號任務最終由其他同志負責。對這些,李天常說的一句話是,如果真熱愛這個事業,就得坐得住冷板凳。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梅東牧:

他說飛機是個系統工程,每架成功的飛機後面都有數以萬計的人為它做了多少年的工作,就是說,功成不必在我。他說我做了我應該做的,我做了國家需要我做的,我做了我個人想做的。

這是我國最早建設的高速風洞,從50後到90後,李天曾經帶領幾代年輕人在這裡摸爬滾打,他自己也不知多少次從這個直徑只有0.6米的洞口鑽進鑽出。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專業室主任 曾宏剛:

你看這個模型是這樣,要趴著進去換,當時李院士都是親力親為,每個模型狀態要確認的話,包括這些舵面的角度,安裝是否正確,他都要自己爬進來確認一下。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一直到七十多歲,已經評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天仍然堅持到風洞現場做實驗。這些年,有人覺得預研都是遙遙無期的事,搞清楚大概就行了,但李天堅持對每一個數據不但要弄準,還要弄懂,一份再普通不過的報告,他也會審閱地仔仔細細。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研究員 王孜孜:

他每天都會給你批註,不單單是把錯誤的東西給你改了,而且從理論上從機理上給你說出來,這些東西確實給我印象很深。

李天和愛人相濡以沫五十多年,老伴給他的評價是這樣三個字。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李天夫人 王景翰:

老實人,就是鑽研業務,他對任何事情都是比較實事求是的,有啥說啥,需要幹啥能幹的他絕對幹。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李天夫人 王景翰:

住了一個多月的院,他和我沒有什麼嗑嘮,因為生活的事他也不怎麼感興趣,完了沒辦法,他們室裡每天派一個小年輕,到了就問他工作情況,一嘮就一上午,就有嗑嘮,他就對這個感興趣。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曾宏剛:

他當時已經不能進食了,打著那個食管,以前應該有一百六七十斤,那時只剩七十斤的體重了,我們去的時候他還特意讓護士把床搖起來,就聽得非常認真。

就這樣,李天一直工作到最後,他留下的,除了豐厚的科研積累,更是一種精神的激勵和傳揚。

李天:成功不必在我 只为祖国蓝天

航空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盧恩巍:

他其實就是一直在路上。本質上他和你我一樣是很普通的一個人,但是他堅持把這個工作熱情堅持了半個世紀,最終他成就了一番非凡的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