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曾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威尼斯日競賽單元提名、豆瓣年度華語佳作提名,平遙國際電影展中國新生代單元最受歡迎影片的《米花之味》終於在各大院線得以上映。當今時代,主流電影人熱衷於講述跌宕起伏的故事,例如大屏幕上纏綿悱惻的愛情;刀光劍影的兒女情仇;科技感十足的未來世界。卻很少電影人記錄這個時代洪流下平淡且真摯的“人”。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深刻主題

靈動詮釋

影視表達新方式

《米花之味》聚焦城市和鄉村、兩代人隔閡這一現實主題,講述的是長期外打工母親葉喃因為牽掛孩子毅然返鄉和女兒喃杭的關係由疏遠變得逐漸親近的故事。片中涵蓋了當下社會的諸多話題,例如務工父母和留守兒童的處境、城市和鄉村的碰撞,本土生態和外來文化的矛盾,宗教迷信和科學意識的衝撞的問題。雖然有涉及嚴肅深刻的話題,導演鵬飛顯然無意將這種嚴肅的氛圍肆意渲染開來,來打苦情牌。與之相反,在敘事上選擇了一種相對剋制的態度將影片鋪陳開。被淡化和稀釋過的煽情,使得畫面與節奏耳目一新。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影片中的“米花”是雲南傣族的傳統小食,用於祈福、供佛,有團圓美滿之意,與本片想要傳達的精神內核一樣,比起物質留守兒童們更需要的是來自家人的關心和陪伴。結尾的石佛面前母女合跳的孔雀之舞也寓意著母女兩代人之間達成了一種和解。相比其他紀實電影表現人生的苦痛時以“喪感”電影,不得不說《米花之味》憑藉孩童般的俏皮和歡脫的氣質成為當類電影中的一股清流。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中式細節敘長情

日式渲染情緒

引發觀眾共鳴

看完這部片子不難發現,浩如煙海的世界影史中並不乏與之氣質相近的作品,包括小津安二郎《茶泡飯的味道》、北野武的《菊次郎的夏天》等。從與導演相關的採訪中可以看出,也能他對這些日本導演的喜愛。影片中,從《米花之味》開始的那段特寫鏡頭,加上由北野武導演配樂師鈴木慶一參與配樂,便可以感受到濃厚日本電影風格,當下國內日本風格的電影不在不在少數,能運用充滿活力的鏡頭語言放在本土環境中去折射世間百態的影片卻少之又少。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日本導演擅長通過平淡的生活細節將親人之間的長情娓娓道來,令觀眾在不知不覺中便可接受;本土電影則是擅長在敘事上將信仰、女性等話題以剋制幽默的形態來呈現,兩者結合,做到了“靜水流深”。從這個角度來看《米花之味》無意是一部佳作。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輸入排片量低

人物邊緣化

小眾電影何去何從標題

如此一部誠意佳作,在市場上的表現卻沒有那麼驚豔。根據貓眼票房顯示,《米花之味》上映六天綜合票房統計105w,同期票房佔比為0.3%,同期排片佔比為0.2%,上座率達3.7%。與同期排名第一的《狂暴巨獸》的當日34.8%排片量相比,在數據上連個零頭都難以企及。由於題材小眾,人物邊緣化,再加之沒有一個相對於密集的排片量,市場出現了消化不良的現象。其實近幾年來,因為排片量引發的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並不在少數,前有知名電影製片人方勵直播下跪求院線增加《百鳥朝鳳》排片量的事件搏盡大眾關注,後有老炮兒馮小剛因《我不是潘金蓮》在萬達排片量受不公正對待而炮轟萬達影院,引發一眾吃瓜網友熱議。青年導演堅持自己的意志通過影片詮釋社會百態的同時,得市場的認可的確不是一件易事。

《米花之味》殘酷現實中一道溫暖的光 小眾電影被賦另類解讀

處於受各大電影節青睞卻難與電影市場和解的微妙處境,絕非只有《米花之味》導演一人,賈樟柯當屬其中一個,面對這個問題他這樣解釋:“每一次發片,媒體都聚焦在帶小眾電影票房數字,並樂於去提前宣佈本土電影的頹態。與其他類型片不同,文藝片需要較長的市場培育時間,觀眾接受需要一個引導的時間,但在發片伊始,票房形式不樂觀,作為導演難免有釜底抽薪之感。”中國電影需要的百花競豔,絕非一枝獨秀。為受眾提供更多不同觀影體驗的影片,於社會來講意義大於票房數字本身。

《米花之味》作為一部小眾的本土電影,從電影本身來說、無論是題材、配樂、還是敘事節奏的運用方面是一部上乘之作;從市場角度,由於素人演繹、人物邊緣化等原因,難以成為電影市場垂青並非個例,是整個小眾影片於行業現狀剪影。期待出現更多優質作品能夠票房口碑雙豐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