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63式自動步槍?

綠銫地帶

63式自動步槍是筆者親手接觸到的第一支步槍,在筆者軍訓的時候,用63式練習劈槍和戰術,不過當時63式步槍已經屬於退役武器,不可能再用來射擊,所以射擊性能如何實在是不知道了。

63式的全重量比較大,用來劈槍比較費勁,後來劈槍用56半自動就輕鬆的多,而且全槍比較長,尤其是刺刀打開的時候,不過我們用的63式很多已經沒有刺刀了,應該是丟掉了。而且沒有日常的保養,我們向後拉槍機經常無法復進,我們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時候,班長們一般是找東西敲拉機柄,實在不行就上腳踹。

63的寬度比較大,手握持比較困難,尤其是做低姿匍匐的時候,手的虎口要握在槍的標尺附近,63的槍管長,手握在標尺的位置,在匍匐的時候,槍口經常向下觸地,槍口容易進土。

說完了自己體會到的,再說一下紙面上的,我們軍訓回來,輕兵器就登了一篇介紹63式步槍的長文,詳細的介紹了63式的來龍去脈,63式步槍是通過對印反擊戰的總結,提出了步衝合一的要求,針對是56式衝鋒槍火力猛,但是連發精度偏差,56半自動射擊精確,節約子彈,火力密度不夠,而且一步兵班中,同時裝備3種槍械,對於維護保養不利,如果可以減少槍械的種類,就比較好了,這種情況下,步槍和衝鋒槍首先就要合成一種槍械。

63式的總體設計就是把56式衝鋒槍和半自動捏合在一起,不過是偏向半自動一點,比較強調射擊精度,同時兼顧火力密度。應該說這樣的要求就是已經落後於當時的戰爭對於火力密度的要求。而且全槍長比較大,不方便攜帶。

不過當時設計定型的63式還是一隻性能優良的步槍,各種性能都能夠滿足部隊的要求,小批量生產以後,換裝的部隊對於這隻槍還是比較滿意的。但是,隨著生產的繼續,很多的問題就出來了,而這種問題實際是人的問題,當時生產廠生產能力好像是十萬支每年,但是上級要求提高的60萬,超過實際產能5倍之多,由於任務的缺口太大,生產廠對於實際的生產工藝做了很多的改動,其中大部分改進是好的,但是其中有兩項改動是嚴重的影響了步槍的質量。而這兩項中,對於步槍質量影響最大的是衝鉚機匣。

原來63式的機匣是用一塊金屬通過切削加工摳出來的,而衝鉚機匣也是首先機匣的主要部分衝壓出來,然後用鉚接或者電焊等工藝組裝在一起,從大規模生產的角度來說,衝鉚機匣比用一塊金屬摳出來的機匣要方便的多,不過整體機匣比衝鉚機匣要結實,使用壽命要長,不過這種壽命的減少是可以接受的。後來,56~2自動步槍就是用了衝鉚機匣,也沒有什麼事,筆者軍訓時,劈槍用63,而射擊用就是56-2,對於射擊精度沒有什麼影響,我們還有同學用5發子彈打了48環。

但是沒有影響的前提是生產工藝過關,但是當時63式就是工藝不過關,生產出來的機匣可能是內部應力沒有消除好,總是在變形,所以射擊精度不高,經常出現校好的槍放一段時間後就打不上靶了。當時據說11個軍區有9個打報告要求換槍,並喊出來還我半自動。而到了1978年全面撤裝距離大面積裝備只有10年。

對於63式自動步槍,雖然它最終撤裝,但是通過研製63式,首先建立一支隊伍,中國自行研製步槍步槍的隊伍就是通過63式建立起來的,而且是全過程的走完了一支步槍生命,這種鍛鍊對於設計人員是非常寶貴的財富。雖然,63式本身並不成功,但是對於中國設計人員的鍛鍊是不容抹殺的。


有痰

63式自動步槍對於中國來說是一支十分特殊的步槍,它經歷了我國社會主義探索階段的兩個特殊時期,它設計於“大躍進”時期,於1963年定型,1969年投入生產,生產又碰上了第二個特殊時期。

五十年代,我國裝備的是蘇聯的AK突擊步槍(56式衝鋒槍),SKS半自動步槍(56式半自動步槍),RPD輕機槍(56式輕機槍),這些武器在當時是很先進。西方那時候還在官僚主義的荼毒下大搞全威力步槍彈,全面裝備中間威力彈已經領先西方太多了。

但是在特殊時期,我國一定要搞出自己的產品,於是就決定要搞步槍。這種新步槍要結合56半射擊精度高的優點,也要有56衝火力強大的優點,這就有了63式步槍。本身這種“步衝結合”的思想並沒有問題,但是56衝並不是真正的衝鋒槍,而是突擊步槍。

63式最大的問題還不在設計上,在生產上。生產從69年開始,此時正處於我國十年動盪時期,步槍生產質量低下,品質得不到保障,甚至在生產中私自改變步槍部分結構。由此導致了步槍很多問題,諸如射擊精度不穩定,槍托容易斷裂,導氣箍冒火星等等。後來我國還專門重新研究過63式的問題,在1986年版《槍械手冊》上花了五頁來細細分析各個方面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但是63式在研製生產中出現的問題也給我國軍工敲響了警鐘,為我國後來的輕武器研製積累了問題研究解決的經驗。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大家留言討論。我是輕兵器愛好者,熱愛輕武器與戰術文化,期待與你一起走進狂野的輕武器世界!


輕兵器愛好者

關於63式自動步槍的資料網上有很多,就不多說了,直接談一下你所說的為何曇花一現的問題。


1967年5月19日,中央軍委討論同意並報經主席批准,正式將63式自動步槍列人軍隊裝備體制,隨後投入大批量生產。然而,在工廠技術、 設備等條件並不具備的情況下,主持軍委辦事組工作的黃永勝、吳法憲、邱會作等人強令年產60萬支,超出實際生產能力5倍。迫於壓力,廠方以簡化工藝流程應付產量,粗製濫造。到1975年,63 式自動步槍共生產了210萬支,已裝備了60 個步兵師。但是,63式自動步槍並沒有達到預期的質量和技術標準,部隊背遍反映其精度差,故障多,射擊時向後噴火,並多次發生炸殼現象,要求“還我半自動”(指56式半自動步槍)。1978年,63式自動步槍全部退出現役。

附:56式半自動步槍,56式衝鋒槍,63式自動步槍 性能對照。

(63式自動步槍彈容量為20發,表中字跡不清。)


七班的歷史課代表

63式自動步槍,國內軍工在56式半自動步槍基礎上研發的第一款國產量產型自動步槍,先後列裝了六、七十個步兵師,成了陸軍的制式裝備,但是列裝時間並不長,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撤裝退出現役。

槍長1.032米,槍重3.87公斤,發射7.62毫米子彈,彈匣容量20發,槍口初速每秒735米,理論射速每分鐘750發,有效射程400米。

可以單發和連發射擊的63式其彈道性能、木質長槍托、瞄準裝置等,均與56式半自動步槍相類似,作為自動步槍而言,63式既顯得槍身過長,20發彈匣容彈量,也普通小於當時世界上主流的30發彈匣,火力持續性有點差強人意。

1959年開始研製,1963年設計定型,1969年投入大量生產和裝備的63式自動步槍,由於受文*革等因素的影響,造成槍械質量下降,原設計1.5萬發槍管壽命,其結果還不到1萬發。

由於衝鉚機匣結構複雜,全靠若干鉚釘固定在一起,很難保證尺寸、位置的精度要求,在部隊使用中產生變形,射擊精度差,尤其是射校合格的槍,放一些日子就打不上靶了。

此外,部隊反映此槍射擊時產生彈性變形,彈殼極易貼膛,造成不抽殼現象,以致在射擊時影響精度,甚至有槍管前移,閉銷變鬆的現象。

原本打算用63式自動步槍,所謂的步衝合一槍械,取代部隊的56式半自動步槍,以及56式衝鋒槍(實際上的自動步槍),但由於在部隊使用時,接二連三的質量事故,導致該槍於1978年撤裝,部隊又重新裝備了56式半自動步槍。當代自動步槍,都是槍身短、火力猛、精度高,適合近戰、山地、叢林、巷戰等戰場環境,而63式卻是停留在二戰單發精準射擊理念上的槍械,所以彈匣容量僅20發,停留在刺刀見紅的思想上,所以不但槍身很長、不可拆卸刺刀也很長。

總之,63式自動步槍突出其遠距離射擊,以及刺刀見紅的精神,忽視了短小輕便的要求,火力也明顯不足,全槍不斷長而且笨重,從而降低了自動步槍的突擊作戰效能。

本文由“國平軍史”發佈,2018年4月14日於杭州。


國平軍史

我在1968年時見到過。當時挺好奇的,還端了端,比劃幾下。它和56式的區別就是有20發容量的可拆卸彈匣(梭子),可以連發射擊和單發點射,這也是稱之為自動步槍的基本條件。這款步槍無論是火力和射程在當時都是比較先進和新穎的。為什麼沒有成為解放軍的制式武器?也許是當時的經濟條件所限,或者是與當時的56半和56式突擊步槍比有點兒另類。再有,它的性能有點兒不適應現代戰爭,它的功能比較適應塹壕戰。但是,塹壕戰在現代化戰爭中幾乎就不可能,或者是很少出現。因為現在大多數都是立體戰爭,火力覆蓋也是全方位的,沒有前後之分。槍的作用大部分只能起到笤帚的做用。所以,現代的制式武器就應該是即輕便,又射速快的武器。這就是63式自動步槍沒有成為制式武器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