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銫地帶
63式自动步枪是笔者亲手接触到的第一支步枪,在笔者军训的时候,用63式练习劈枪和战术,不过当时63式步枪已经属于退役武器,不可能再用来射击,所以射击性能如何实在是不知道了。
63式的全重量比较大,用来劈枪比较费劲,后来劈枪用56半自动就轻松的多,而且全枪比较长,尤其是刺刀打开的时候,不过我们用的63式很多已经没有刺刀了,应该是丢掉了。而且没有日常的保养,我们向后拉枪机经常无法复进,我们不知道如何是好的时候,班长们一般是找东西敲拉机柄,实在不行就上脚踹。
63的宽度比较大,手握持比较困难,尤其是做低姿匍匐的时候,手的虎口要握在枪的标尺附近,63的枪管长,手握在标尺的位置,在匍匐的时候,枪口经常向下触地,枪口容易进土。
说完了自己体会到的,再说一下纸面上的,我们军训回来,轻兵器就登了一篇介绍63式步枪的长文,详细的介绍了63式的来龙去脉,63式步枪是通过对印反击战的总结,提出了步冲合一的要求,针对是56式冲锋枪火力猛,但是连发精度偏差,56半自动射击精确,节约子弹,火力密度不够,而且一步兵班中,同时装备3种枪械,对于维护保养不利,如果可以减少枪械的种类,就比较好了,这种情况下,步枪和冲锋枪首先就要合成一种枪械。
63式的总体设计就是把56式冲锋枪和半自动捏合在一起,不过是偏向半自动一点,比较强调射击精度,同时兼顾火力密度。应该说这样的要求就是已经落后于当时的战争对于火力密度的要求。而且全枪长比较大,不方便携带。
不过当时设计定型的63式还是一只性能优良的步枪,各种性能都能够满足部队的要求,小批量生产以后,换装的部队对于这只枪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随着生产的继续,很多的问题就出来了,而这种问题实际是人的问题,当时生产厂生产能力好像是十万支每年,但是上级要求提高的60万,超过实际产能5倍之多,由于任务的缺口太大,生产厂对于实际的生产工艺做了很多的改动,其中大部分改进是好的,但是其中有两项改动是严重的影响了步枪的质量。而这两项中,对于步枪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冲铆机匣。
原来63式的机匣是用一块金属通过切削加工抠出来的,而冲铆机匣也是首先机匣的主要部分冲压出来,然后用铆接或者电焊等工艺组装在一起,从大规模生产的角度来说,冲铆机匣比用一块金属抠出来的机匣要方便的多,不过整体机匣比冲铆机匣要结实,使用寿命要长,不过这种寿命的减少是可以接受的。后来,56~2自动步枪就是用了冲铆机匣,也没有什么事,笔者军训时,劈枪用63,而射击用就是56-2,对于射击精度没有什么影响,我们还有同学用5发子弹打了48环。
但是没有影响的前提是生产工艺过关,但是当时63式就是工艺不过关,生产出来的机匣可能是内部应力没有消除好,总是在变形,所以射击精度不高,经常出现校好的枪放一段时间后就打不上靶了。当时据说11个军区有9个打报告要求换枪,并喊出来还我半自动。而到了1978年全面撤装距离大面积装备只有10年。
对于63式自动步枪,虽然它最终撤装,但是通过研制63式,首先建立一支队伍,中国自行研制步枪步枪的队伍就是通过63式建立起来的,而且是全过程的走完了一支步枪生命,这种锻炼对于设计人员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虽然,63式本身并不成功,但是对于中国设计人员的锻炼是不容抹杀的。
有痰
63式自动步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支十分特殊的步枪,它经历了我国社会主义探索阶段的两个特殊时期,它设计于“大跃进”时期,于1963年定型,1969年投入生产,生产又碰上了第二个特殊时期。
五十年代,我国装备的是苏联的AK突击步枪(56式冲锋枪),SKS半自动步枪(56式半自动步枪),RPD轻机枪(56式轻机枪),这些武器在当时是很先进。西方那时候还在官僚主义的荼毒下大搞全威力步枪弹,全面装备中间威力弹已经领先西方太多了。
但是在特殊时期,我国一定要搞出自己的产品,于是就决定要搞步枪。这种新步枪要结合56半射击精度高的优点,也要有56冲火力强大的优点,这就有了63式步枪。本身这种“步冲结合”的思想并没有问题,但是56冲并不是真正的冲锋枪,而是突击步枪。
63式最大的问题还不在设计上,在生产上。生产从69年开始,此时正处于我国十年动荡时期,步枪生产质量低下,品质得不到保障,甚至在生产中私自改变步枪部分结构。由此导致了步枪很多问题,诸如射击精度不稳定,枪托容易断裂,导气箍冒火星等等。后来我国还专门重新研究过63式的问题,在1986年版《枪械手册》上花了五页来细细分析各个方面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但是63式在研制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也给我国军工敲响了警钟,为我国后来的轻武器研制积累了问题研究解决的经验。
以上是我的回答,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是轻兵器爱好者,热爱轻武器与战术文化,期待与你一起走进狂野的轻武器世界!
轻兵器爱好者
关于63式自动步枪的资料网上有很多,就不多说了,直接谈一下你所说的为何昙花一现的问题。
1967年5月19日,中央军委讨论同意并报经主席批准,正式将63式自动步枪列人军队装备体制,随后投入大批量生产。然而,在工厂技术、 设备等条件并不具备的情况下,主持军委办事组工作的黄永胜、吴法宪、邱会作等人强令年产60万支,超出实际生产能力5倍。迫于压力,厂方以简化工艺流程应付产量,粗制滥造。到1975年,63 式自动步枪共生产了210万支,已装备了60 个步兵师。但是,63式自动步枪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质量和技术标准,部队背遍反映其精度差,故障多,射击时向后喷火,并多次发生炸壳现象,要求“还我半自动”(指56式半自动步枪)。1978年,63式自动步枪全部退出现役。
附:56式半自动步枪,56式冲锋枪,63式自动步枪 性能对照。
(63式自动步枪弹容量为20发,表中字迹不清。)
七班的历史课代表
63式自动步枪,国内军工在56式半自动步枪基础上研发的第一款国产量产型自动步枪,先后列装了六、七十个步兵师,成了陆军的制式装备,但是列装时间并不长,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撤装退出现役。
枪长1.032米,枪重3.87公斤,发射7.62毫米子弹,弹匣容量20发,枪口初速每秒735米,理论射速每分钟750发,有效射程400米。
可以单发和连发射击的63式其弹道性能、木质长枪托、瞄准装置等,均与56式半自动步枪相类似,作为自动步枪而言,63式既显得枪身过长,20发弹匣容弹量,也普通小于当时世界上主流的30发弹匣,火力持续性有点差强人意。
1959年开始研制,1963年设计定型,1969年投入大量生产和装备的63式自动步枪,由于受文*革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枪械质量下降,原设计1.5万发枪管寿命,其结果还不到1万发。
由于冲铆机匣结构复杂,全靠若干铆钉固定在一起,很难保证尺寸、位置的精度要求,在部队使用中产生变形,射击精度差,尤其是射校合格的枪,放一些日子就打不上靶了。
此外,部队反映此枪射击时产生弹性变形,弹壳极易贴膛,造成不抽壳现象,以致在射击时影响精度,甚至有枪管前移,闭销变松的现象。原本打算用63式自动步枪,所谓的步冲合一枪械,取代部队的56式半自动步枪,以及56式冲锋枪(实际上的自动步枪),但由于在部队使用时,接二连三的质量事故,导致该枪于1978年撤装,部队又重新装备了56式半自动步枪。当代自动步枪,都是枪身短、火力猛、精度高,适合近战、山地、丛林、巷战等战场环境,而63式却是停留在二战单发精准射击理念上的枪械,所以弹匣容量仅20发,停留在刺刀见红的思想上,所以不但枪身很长、不可拆卸刺刀也很长。
总之,63式自动步枪突出其远距离射击,以及刺刀见红的精神,忽视了短小轻便的要求,火力也明显不足,全枪不断长而且笨重,从而降低了自动步枪的突击作战效能。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2018年4月14日于杭州。
国平军史
我在1968年时见到过。当时挺好奇的,还端了端,比划几下。它和56式的区别就是有20发容量的可拆卸弹匣(梭子),可以连发射击和单发点射,这也是称之为自动步枪的基本条件。这款步枪无论是火力和射程在当时都是比较先进和新颖的。为什么没有成为解放军的制式武器?也许是当时的经济条件所限,或者是与当时的56半和56式突击步枪比有点儿另类。再有,它的性能有点儿不适应现代战争,它的功能比较适应堑壕战。但是,堑壕战在现代化战争中几乎就不可能,或者是很少出现。因为现在大多数都是立体战争,火力覆盖也是全方位的,没有前后之分。枪的作用大部分只能起到笤帚的做用。所以,现代的制式武器就应该是即轻便,又射速快的武器。这就是63式自动步枪没有成为制式武器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