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做貨幣?

轉身吶喊妳

首先要說的是,這個問題太大了,我用了三本書(《看懂貨幣》、《貨幣的邏輯》和《錢經》)試著把這個問題談清楚談透,在這兒只能簡單回覆一下。

貨幣,俗稱“錢”,是人類為提高交易效益,對一種媒介達成的共識。過去,貝殼、糧食等自然物、或金屬等加工品都成為國貨幣形式。目前,全球已經進入信用貨幣時代——法定貨幣(Flat Money)為主導,即無需有價值的實物作為貨幣的本位,法幣不代表實質商品或貨物,依靠政府的信用使其成為合法通貨的貨幣。迄今,信用貨幣效率最高,甚至可以避免經濟大蕭條,事實上,上個世紀的大蕭條,除了貧富懸殊導致的生產力相對過剩等原因,當時的金本位是其主因之一。

正巧最近有網友@我,高曉松說人類所有貨幣都是虛擬的,問我怎麼看?

為了回覆這個問題,我仔細看了一下最新一期的《曉說》(正好我也一直看這檔節目),注意到高先生在這檔節目中力挺虛擬貨幣,並說“人類從頭那貨幣就是虛擬的”。儘管我對高先生很尊敬,他知識淵博,看他的節目受益匪淺,但是,對於他對貨幣的這個觀點不敢苟同。不過,我知道高先生是個自由主義者,他對貨幣這樣的理解倒也是情有可原的。

在這個問題上,他偷換了一個概念。的確,貨幣跟語言文字一樣,是人類創造出來的,但這並非貨幣天生就是虛擬的。最初的作為貨幣的貝殼,以及後來的黃金、白銀,之所以成為貨幣,主要是因為它們的稀缺性,所以才能作為等價交換物;其次,當今社會早已進入信用法定貨幣的時代了,即貨幣必須有政府的背書!

有些專家認為法定貨幣沒有錨,事實上,法幣也是有錨的,而且有很多錨,如CPI指數物品籃子。關鍵的是,在法幣時代,money is debt,即貨幣發行以政府擔保的債務的形式呈現,而政府為了保持信用,政府擔保的債務是必須償還的,不然的話,得不償失。

最後順便提一下,這樣說吧,即使法幣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有些政府濫發貨幣,造成通貨膨脹……但無論如何,也比以比特幣為代表的那些虛擬幣強!那種沒有政府背書的所謂虛擬幣,隨便誰都可以“發行”,甚至比特幣本身都可不斷地分叉,哪兒來什麼稀缺性?!一旦合法的話,豈止濫發,事實上,現今已然成了擊鼓傳花的金融騙局了!

你對這個問題有什麼更好的意見嗎?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


陳思進

最早:以物換物

結果:不方便,成交率差,需要攜帶東西去交換,而且對方未必需要自己的東西。

後來:以物換稀缺物(金銀等等),再用稀缺物換取所需要物品。

結果:仍有缺陷,例如造假、計量、攜帶不便等,但比以前較方便。

再後來:以物換幣,幣換物。

結果:比較方便,仍有缺陷,例如造假、找零、交易無法追蹤、丟失、通貨膨脹、攜帶不便等。

然後:數字貨幣

結果:極少缺陷,唯一缺陷就是目前政策不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