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力量是从哪里来的?

千千千里马

书法中的力量从哪里来?这个提法比较抽象,比较笼统。

下面我具体的分析一下,颜体和柳体楷书,他们的力量分别来自哪里?
对于书法作品来说,中锋行笔,使笔画雄强。另一方面,对于左右结构的字来说,左右两部分的俯仰和相互之间的呼应,是力量的源泉。像上面的“佛”字,立人旁右倾,弗字左倾,从而形成了底部宽上部窄的格局。就像一个高耸入云的古塔般庄严而雄健。

像“不”字,字体向左倾斜,欲倒而不倒,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力量,犹如比萨斜塔。
颜体楷书,结构宽博而稳重,起笔和收笔,都注重藏锋,他的力量都藏在笔画之内。我们后人评论他的书法作品的风格有篆籀笔意,就是说它的笔画,外柔而内刚。

书法中的中锋行笔说起来容易,真正要写起来,还是比较难的,没有十年20年的功夫你根本就不能够参透其中的魅力。

建议有一定楷书功底的朋友们,去写写隶书。取法高古,才能够学书有成。


京东千里行书法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手机应用时间的增加以及电子化办公的普及,写字相对越来越少。正是着拙笔方叹写字少,激情都付手机中。


字写的好不好,基础是根本,一横一竖一提,竖提,弯钩等,要反复联系。我大致了解自己写字的许多不足之处,只是精力有限。读书和写字来说,我偏向于读书,读圣贤书,比如《黄帝阴符经》、《道德经》、《论语》、《素书》等。


力量来自于势,力量来自于积累,山涧小溪的力量有限,洪水则能滔天,瀑布则能淹没。一个道理。


崇儒

这个问题的角度有些意思。书法中的力量从那里来的呢?我们知道有这样几句话,“诗言志”,“书乃心画”,“心迹”等等。诗歌是作者的情感以诗化语言的描述。书法呢,也是如此,是书法家的情感和审美情趣观念,通过书法的线条空间,形质,书写内容等的的表达。





而在书法的审美中人们往往能从中获得丰富的美妙的体悟,如“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萧子云书如上林春华,远近瞻望,无处不发”、“萧思话书如舞女低腰,仙人啸树”、“盖草书之为状,宛若银钩,漂若惊鸾,舒翼未发,若举复安”又或如“沉筋入骨”、“力透纸被”、“入木三分”等美的意象和力感。


一是技法的娴熟,技法不熟,落笔必定迟疑无定,心中无法。技法的熟,可以使得力感的审美追求由内心达于纸,有也就是产生了笔力,“多力微筋者胜”。

二是用墨适度,蘸墨过多,也容易使得线条发软。用墨适当,书写书有涩感或如物拒之,需涩行逆进,这时就需要非常好的腕力和笔力去掌控,而且必须提心、提劲才能书写,点画中的力感自生。


三是性格与审美观念产生的力。“自如其人”,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书法家在生活中或进入书法创作状态是往往意气风发,甚至有一种“挥斥方遒”指挥若定的状态或精气神,这种状态下,心力、笔力、意念力、情感产生的力等挟持奔雷卷石之万千力奔赴腕底,自然注入字里行间。如怀素、张旭甚至借助酒的力量,来创作草书,又有如《兰亭序》和《祭侄文稿》那样的情感的挥发抒写,都能使得书法产生力量和美的意象、境界。


翰墨书道

入木三分的成语就是源于书法典故。

可见书法中体现出来的“力量”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要。

那么这股“力量”从哪里来?

我认为从“笔法”,“心法”来。

笔法就是大家熟悉的书写技巧,这里就一一陈述。

重点说下“心法”:

我是非常不赞同相当主流的一种说法:需要几十年的光阴去练习书法。

如果书法需要耗费几十年时间去练习,才能写得好,这肯定不是好传统。

而那些几十年为书法而书法的书法家,我为他们感到可惜,他们只能是当代书法家,经不起时间的推敲。

大家想想历史上名家都是怎么样的人?

如果时间都花在“笔法”上,而没有修心,则“心法”境界差,是写不好书法的。

而非大家抱怨的不是名人,写再好也没用。

为书法而书法本身就是媚!

艺术是用来体现内心思想的,不管是书法还是画画还是音乐。

当内心思想境界高,有了不错的笔法自然能把内心的“力量”表达出来。

反观如果练书法者,没有深厚的内涵,即便穷极一生,一离开字帖,他就写“轻飘飘”的。

毕竟“字如其人”。





(相信当代人生活环境的优越性,不少的练字的时间不会比周总理少,显然我们对书法的认知有错误。)


先知中道

书法中的力量,从日久功深而来,和武术是一样的道理。

我听说以前有书法大师教弟子学习书法,首先要练习握笔,老师会悄悄走到学生身后,乘其不备,从下往上像拔草一样一把夺走学生手里的毛笔。一开始学生的毛笔都会被轻松夺走,慢慢的指掌之间有了推捏提抵各种力量,毛笔就很难被夺走,直到最后,无论何时突袭,毛笔在手中稳如泰山。这不就是功夫吗?

再看金庸先生的小说《倚天屠龙记》第四回《字作丧乱意彷徨》,张三丰因为弟子被人偷袭重伤,夜不能寐,空手在空中临摹王羲之《丧乱帖》,王羲之书法中的愤怒与沉郁,正和张三丰当时的心境相合,俨然就成为一种威力巨大的武术书法,恰逢张无忌的父亲张翠山偶遇师傅“临”帖,更是以银钩铁画的功夫领会了其中奥妙,变化成独具一格的武术功法。这一段虽然是小说家的虚构,但是其中的原理是可以讲得通的。

各位且看岳飞书写的《出师表》。

根据岳飞的自述,这是他夜宿武侯祠,阅读诸葛亮出师表,联想到自己的壮志未酬的经历,一气呵成的书法作品,袁世凯的父亲袁保恒曾见过岳飞出师表的真迹,他评价说:“其挥洒纵横,又如快马入阵”,“英风浩气,轶群绝伦,非忠武天人不能为”。岳飞作为抗金名将,武功了得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是其书法,不是一样的精彩绝伦吗。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文武之道,表面泾渭分明,实际上有相同之处。

第一流的武术家,大多智慧聪明,习练书法也会得心应手。武术里面动作的行云流水,和书法运笔中的起承转合,几乎是如出一辙。这是武术巨子王芗斋的真迹。

现代人心浮气躁,喜欢速成快餐,市面上经常有十几天,几个月速成的书法字帖,简直是痴人说梦。习练书法和习练功夫是一样的道理,先让外形端正,再谈真实功力和笔力的发生,指望十几天就能练好书法,就和指望孩子一个暑假班就能学会少林拳是一个道理,样子再好看,也是花架子。

总结:书法的力量,犹如武术的力量一样,由长久习练,日久功生而来。快不得,急不得。如果说有人可以让你书法功力速成,那就和有人说可以让你快速成为武术高手一样荒诞。

逍遥子把100年功力传给虚竹和尚?那是小说家编的!

我是铁锤,一个看惯风云风月之人。感谢你的关注,欢迎转发,拒绝抄袭,若有犯者,飞剑伺候。


铁锤历史


书法中的力量,从技术上只能意会,但过程还是可以言说的。起初习字,那叫一个勤。这个勤不是偷懒,主要放弃与小伙伴们一块玩的快乐。贪玩是小时候的天性,自我约束和控制,让旁人看就是一个小大人。冒着不合群的指指戮戮之嫌,就喜欢描红临帖,这个就是书法的力量。没有墨,挖块红土自己造;没有纸,寻找大方青砖可以替代。数年不觉在方块字里,倏然逢年能书作楹联。此后不管进学堂深造,还是进入社会中,忙中总不忘那点爱好,总是大热天的傍晚,人家皆散步聊天,唯独躲在小楼成一统,不怕额头的流汗,不知蚊虫的叮咬,多了点漫歌,少了点踢踏,这就是书法的力量。
书法有缘的,因为一个不舍得,又因缘来欲舍不得。所以赐予的是场合,纵是几多退让,不用扬鞭自奋蹄。这个不结之缘,注定与艺苑打交道,与它有的概念及活动相行。又是几多春秋,各自参赛展览,不止一次督促各自临过一本又一本,北碑与南帖,不一样的风格,一样的临法,取其精华,不肯的舍弃。不可炖于一锅,又有嫌其不够。其实,这个时候的写字,一直在寻找书法的影子,这就是书法的力量。书法从一开始与墨色相遇,必有注定混入清流的可能。要么与之府仰,要么独善其身,以修文为为专注,以体察为主导,尝有闲瑕之余,念念不忘书法事,这就是书法的力量。


三上词话作者

谢谢大家讨论这个问题。书法的力量,是一种美学感受。

书法作品有没有力量,这是书法作品成功和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所以,书法艺术家,对于自己的书法作品,有没有力量,那是非常要命般关心的。


比如说明朝人傅山、董其昌为了批评赵孟頫的书法不好,第一个指标,就是柔媚,什么叫柔媚啊,那就是说,虽然漂亮,但是没有力量啊。

你看看,书法的力量没了,不就全没了吗?

同样,说颜真卿的书法美,第一是什么?盛唐气象,力量啊!

说王羲之的书法厉害,怎么厉害?力量啊,说王羲之的书法是“虎跳龙门”,这就是力量的美啊!

但是,书法的力量,仅仅是一种美学感受。


比如赵孟頫的书法,有人说柔媚,甚至说媚俗,但是,也有人说赵孟頫的书法尽得二王风流,那就是遒劲有力嘛!

所以,书法的力量,只是一种美感,

这种感受只能从美学得到印证,却无法用物理学来证明。

比如,我们写了一个“吹”,你就是用了一万斤力量写的,什么也吹不起来的 。

那么,书法的力量究竟从哪里来?

我觉得,这需要从创作和欣赏两个方面了研究。


从创作来说,符合书法的艺术规律,肯定就是有力量的。

因为古代书法家的作品已经是很有力量的艺术作品了。

学习了古代书法家的经典艺术作品,对书法的力量自然也会理解和表现出来的。

比如,笔法,笔势,笔意,这些书法的核心问题解决了,你的书法就一定是有力量的。

反之,如果解决不好这些书法美学的基本问题,书法的力量就很难体现出来。


俗话说:“磨墨如害病,写字如打虎”,一个书法家在基本功很好的情况下,一定要精神抖擞地投入到书法创作中,才能创作出有力量的书法艺术作品。

其次。书法创作还需要欣赏者的参与。

参与欣赏的人多了,大家都喜欢议论书法,自然就会欣赏到书法的力量,给自己带来精神上快乐。

怎样才会欣赏书法?,首先多接近一些书法家,耳濡目染,或者多读一些古代的书法作品,身临其境。有了一定的欣赏经验,与书法家交流也就有了更多的共同语言。


千千千里马

书法中的力量来自于平稳的移动。大家经常见到的书法家现场书写的情景。一些写吼书的书法家,他们写字用的力,狠着劲的用笔往纸上戳。不要说穿透柔弱的宣纸,坚硬的桌面都有可能被他如椽巨笔戳几个大窟窿。

书法中的力是向下按而产生的吗?

靠蛮力狠狠的硬生生的按下去,那谁不会?打铁匠一定是最好的书法家。但谁见过力大无穷穷的壮汉,写出一手漂亮有力的字来?
(可怜的柔弱的纸,怎经得起这般的强暴?)

毛笔,唯其软而奇怪生焉。毛笔书法中的力,来自于向上提笔运行的巧力。初学者写字,他们的笔画比较粗重,就是因为手中的力是向下按的原因。他们的手,尚无提笔运行的能力,只能把笔头当作支撑点来运笔。随着练习的深入,手能够提得起笔来了,点画的质量就越来越好,笔力就会产生。

稳健的运笔,是书法力量产生的基础。要产生笔力,坚持不懈的练习,是笔力提升的唯一途径。再好的理论,多高明的拆解分析,都不如实际练习十分钟的收获。



子衿tjk

书法的力量,首先体现在书法自身的形象与神采上。一个出色的书法家,他创造的作品,应该是笔力、功力、眼力三者的最佳组合体。我们通常形容一个书家: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写字有劲,写字带劲就是这个道理。书法也是创造,其作品是否达到形象与神采的完美统一,要求书写者在大量练习,熟中生巧之中,摆布好作品的点画、结构、篇章、布局及神韵上。古代书论家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也是这个道理。作品有力度,应该是多姿多彩的。如赵孟頫所言"千古不易"的中锋用笔;如圣教兰亭中的中锋取劲,侧锋取妍;如米芾的刷字,斜势,不对称。总之,书法作品通篇贯穿着书家注意力,或奔放,或迟滞,或端庄,或深厚,有板有眼,用墨鲜明,立体浑圆而不是薄片。唯有如此,书法的力道就会跃然纸上。

除此之外,书法之力,还体现在外部上,主要是人力上。清代学者讲,书法要有力(不是物理之力,是外部感知意象有力),依靠的是个人臂力,肘力,指力,腕力。有人讲全身之力或吃奶之力,来作用于线条结构上。这种外力,很好理解,无需多说。

综上所述,书法的力度不是单一的抽象的。它是速度与力量之美,它是神采与气韵之美,它是厚重与多彩之美,也是律动与变化之美。前提是:合古法!





鹏鸟斋书家李占鹏

书法上所说的力量感,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层面的感观效果,即所谓让人觉得很有气势、法度,或表现古拙,或显示优雅……这些特征源自用笔技法和艺术手法。主要指笔画形制与线条质感,以及字形姿态,乃至章法气势等,具有明显的发力特征,或刚或柔,有快有慢,就像武术套路中某一个技击动作亮相。

书法是文化现象,讲求内涵,相当于太极拳、八卦掌,注重内力。虽然不像体育运动项目那样讲求运用身体的力量,并且需要经过长期的进行肢体肌能训练,但是,想表现节奏感、力度感,还是需要专门训练的。比如,起笔法、行笔法、收笔法、过笔法,都有特定的技术规范要求,如何巧妙的施展指法、腕法、肘法、身法,或者说怎么发力,使笔锋弹性发挥效力,这些运用技法要领,只有通过系统的笔法基本功训练才能掌握,如果没有这个过程,肯定读不懂原帖技法精要是什么,也就无法获得精髓,自然,创作就用不上了。

所谓书为心画,说的是书法作品必须有意境、有情调,决不是随便找个文字内容,大笔一挥而就,抄写文稿似的。意到锋端、力透纸背、椎划沙……都是技法基本功扎实的体现。

另外,最重要的是,要懂书法美学原理,尤其是要懂什么是字外功夫,并且要有针对性的修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