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记忆中过年最难忘的习俗是什么?

八卦气象台


我过年最难忘的习俗是请钟谱,摆供桌,之所以难忘,是因为以后这种风俗习惯会越来越少,以至于会消失。

摆一个高桌,放上五碗食品或饭菜,点上香烛。把钟谱请上去,钟谱上写有祖宗与妻室的名字。上面放一圆木,贴有挂贴,分别是恭喜大发财或福禄财寿辰等五个字。

特别是钟谱上的一句话我永远不会忘记。人生自古两条路,惟耕惟读。父亲对我说这句话颇有渊源,我记不得那许多。只知道在清末以前,人民正道两件事,种地和读书,人们崇尚这两个行业。但这已经成为历史。

现在的社会是360行,行行出状元。如今更多出很多行业,真是良莠不齐。而耕地与读书似乎被人弃之脑后。想想我泱泱大国,有多少传统习俗与美德正逐渐被人遗忘。

想想我们现在过的这个年,真是不容易,钱恨不得这几天都挥掷一空 。年除了钱味还有啥 。老祖宗的年为什么那么有年味。就是因为传承下来的习俗没有丢弃,而他们是在过年的意味。

我们都在互相攀比,互相竞争,到头来却不尽人意,所以年失去了它应有的特色。我不想忘却也不能忘却那些曾经拥有的年。





我的故事我们的人生


我60年代出生在一个偏远小山村,记忆中,过年最难忘的习俗,叫啥名字我不清楚。但是,我真心不喜欢它!甚至厌恶它!它带给我的是深深的压力和恐惧!它与我对"过年"的期盼之情格格不入!

这个习俗是这样的:

那时候,我们这个小山村还没通电,照明用的是松明,电视当然是没有的啦。全家吃完除夕年夜饭后,就早早睡觉了。



睡觉前,父母长辈们会给我们这些年轻少辈们准备好一、二封稍长点的鞭炮,放置在火炕上(以免回潮而不响)。并再三嘱咐我们大年初一清晨要起得早,当然越早越好。起来后,先去堂屋家堂面前放一串鞭炮,然后去屋前屋后走一圈,说是“踩新地",可以行好运吧。在屋外踩新地时,先放单个的“大炮仗",一般要放12个,祈求个个炸响,如果第几个没炸响,那么,这年几月运气可能不顺。




记得大年初一清早约3、4点钟,别人家就起来放鞭炮了。震耳欲聋的炮竹声把我从香甜的睡梦中惊醒,十分的不情愿!但又怕别人把"新地"的好运踩完去了!只好不情愿地穿衣起床。好象是要赶早去抢金银财宝似的!一旦比别人起晚了,心里总不爽!



等放完鞭炮,踩了"新地",然后又回房睡觉。过大年,天气大多很寒冷,这真是遭罪啊!

不知,有网友也经历过这等"习俗"没?感觉如何呢?


三味聊教育


我老家是贵州的,最难忘的习俗有5个:

1、过年前宰猪。那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因为辛苦了一年,终于可以吃上肉了,养了一年多的猪,也从小猪仔长成了两三百斤重的大猪了,一般会在离过年的前一个星期或者半个月,甚至两三天进行宰杀,之后就把亲戚朋友或者邻居喊过来,一块吃泡汤。


几大桌子,热热闹闹的,可以吃到很多肉,那是一年中,吃的最好的一次,有时候,还可以把新鲜的猪肉放点食盐,放到炭火上烤,非常好吃。

2、打糍粑。就是把马上要过年时,做年货,其中,糍粑和粉粑是其中一项,打糍粑,就是把糯米蒸熟后,放到石头或者木头槽子里,用棒槌(下图)打,两个人轮流打,可以打到汗流浃背,之后就是把糍粑捏成一椭圆形,再压扁。再之后,就把它放到水里,浸泡,可以放十天半个月,作为年货。粉粑也是如此。





3、做绿豆粉。就是把大米碾碎,放水,整成浆,放到一个铁盘里,再把铁盘放到有开水的锅里,把锅盖盖上,一会熟了后,拿起来,把粉皮从铁锅里取出,切成丝条状,放到横着的竹竿上,晾干,即是绿豆粉(贵州方言),这种干掉后的绿豆粉,可以放几天十几天,都没问题。这也是小时候过年必备的三大年货(杀猪熏腊肉、糍粑粉粑和绿豆粉)



4、清理样沟。就是对屋前屋后的沟沟坎坎进行清洗清理,打扫干净,进行大扫除。一般会选择在大年二十九,清理干净迎新年。

5、写对字。就是大年三十那一天,父亲写对字(方言:春联),我们负责摆放和对墨水,有时候,两个哥哥也帮忙写对字。


6、吃饭前敬祖宗和放鞭炮。在吃饭前,要在堂屋里对着祖宗烧香拜佛、祭奠和祭拜,下跪磕头。四五点钟开饭前,正式开始放鞭炮,每天从戏子无3点开始(有些人吃饭早,三点开饭),村子里就各种炮火连天,真正的有过年味道,而城市里,一般都在晚上12点后正式开放,吃饭前,是不放鞭炮的,这是城市和农村燃放鞭炮时间点的最大不同。

如今,全家搬到县城,几个子女也有的进入省城工作生活,有的进入外省工作生活,小时候的年货,基本不存在,即便在县城的哥哥弟弟和父母,同样不再做年货,因为,全都可以去购买。


过年,再也找不到那种味道,那种感觉了,我始终觉得,小时候的农村,才是真正的过年,才是真正的年味,才是真正最幸福的过年过节,这种年俗年味,随着我们的长大和远离故乡,也渐渐淡化下来,不再存在。


乌鲁木齐那些事儿


我是70后,老家是黑龙江的,我们这里过年,最难忘的习俗就是吃冻梨、冻柿子。

每年到春节,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家中就开始采办年货了!这时小镇上会车水马龙,虽然寒风凛冽,镇中心十字路口人山人海的,除了镇上的,下面村屯的都来采办年货。不大的小镇上,洋溢着浓浓的年味。

长辈们带着我们这些小孩子,拿着兜子袋子去街上采办年货,什么鞭炮瓜子、青菜猪肉、对联灯笼等等,其中冻梨和冻柿子必不可少。

那时候的冻梨和冻柿子都是按袋子卖的,价格也便宜,大家都是一袋子一袋子的购买。买了之后,如何拿到家里去是个难题,那时候机动车很少,通常用自行车驮回去,大寒天里撒下一路汗水。

冻梨冻柿子买了以后,要放到仓房里或者院子里冻起来。春节那段时间,东北的天气嘎嘎冷,室外冰冻效果堪比冰箱。

到了大年三十除夕的晚上,吃完年夜饭后,大人把冻梨,冻柿子拿进屋来,放在注满冷水的水桶里融化。别看冻梨冻得像铁球似的,坚硬无比,在冷水中软化得倒挺快!很快,水桶上就结了一层薄冰。这时候拿出冻梨,磕掉上面的薄冰,就可以吃了。

拿在手里的冻梨,像海绵似的,一捏都是水。一口咬下去,凉中带甜,甜中带爽,入口生津,清爽无比!

至于冻柿子,和冻梨又是不一样的口味。黄黄的很勾引人的食欲,咬下去又面又甜,又凉又涩,相比冻梨,牙口不好的老人最爱吃冻柿子了。

那时候,一家人围着21英寸的黑白电视,津津有味地吃着冻梨冻柿子看春晚,是我家中每年除夕夜必备的节目,给我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匆匆流年似水,我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了,也早就离开那个小镇,搬到省城住,长辈们也都先后过世了。不但现在的小孩子,连我都没有了再吃冻梨的兴趣。

一是现在的水果太多了,以前我们过年时最贵的水果香蕉,现在的小孩子都不当回事,何况冻梨呢?二是现在身体不好,对冰凉的冻梨敬而远之。

虽然如此,心中还是非常怀念,怀念冻梨冻柿子曾经带给我的难忘的年味,愿岁月静好!


李中东


我1979年出生在陕西宝鸡陇县一个偏远农村,在我童年时的80年代中期,人们的物质生活远远没有现在这么丰富,哪怕是过春节时,人们餐桌上的菜也不过是两三个,一盘热菜一盘凉菜,热菜主要是炒鸡蛋,鸡蛋来自自家养的鸡所下。偶尔也把肉丁、胡萝卜、豆芽、豆腐、海带、芹菜,这些菜搭配到一起,炒出一道带荤味的热菜,是人们不多的美味。凉菜是用常见那几样蔬菜煮熟后混在一起凉拌的。

物质生活虽然很贫乏,但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相当丰富。

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村庄里耍社火是最难忘、最热闹、最有趣的一项集体活动。

先简单介绍一下我故乡的社火——陇州社火。

陇州社火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是古代先民祈福、祭祀和图腾崇拜时,发展起来的一种礼仪活动。逐渐地,变成了一种民俗文化形式和娱乐活动,并形成了固定脸谱、服饰和道具。

每年从农历正月初二起,乡亲们就装扮社火走乡串户进行游演,向人们拜年贺新春。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所有乡村、企事业单位装扮的社火队伍,差不多有200多个,统一集中在陇县县城比赛,数千人游演者,数十万观众,人群熙熙攘攘,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构成了壮观的盛景。

之所以让我难忘,是因为我在6、7左右时也参演过社火,做过社火演员,虽然30多年过去了,但至今把那些场景清晰地记在脑子里。

那时的社火主要以“步社火”为主,形式跟戏剧中的“哑剧”类似。有化妆、服装和道具,也有表演动作,只不过没有唱腔。

步社火通常用表演动作讲述一段历史或神话中的故事,如“武王伐纣”、“桃园三结义”,“三打白骨精”等,人们于傍晚扮演成这些角色,到夜幕降临时,在铿铿锵锵的锣鼓声中,社火队伍会挨家挨户进行巡演。在演出过程中,会穿插一些舞狮舞龙,竹马旱船表演,以及唱一些民间小曲,我们称作“陇州小调”。

唱“陇州小调”时,由一名主场起头,几名辅唱配合着唱,他们手中都拿着“拂尘”作为道具,是为了指挥歌唱和表演节奏的。同时,主唱甩动“拂尘”指挥6到8名“旦娃”,跟着乐器的节奏,摆动着类似于绕着“8”的那种舞姿。这些朗朗上口的小调经过他们唱出,有一种悲壮、悠远而沧桑的格调,在夜晚,极具有穿透力。

而我,那时则是“旦娃”中的一员,算是一名小演员。我们每天下午6点要赶到村民小组会议室进行化妆。旦娃的化妆比较简单,大约10分钟之内就搞定,都是在脸上朴一层粉后,然后由化妆师描出眉毛、眼圈,再给脸蛋上图上胭脂,红彤彤的两只脸蛋宛如两个成熟的小苹果,煞是可爱。

给大人化妆可复杂多了,关公、黑虎、灵官、姜子牙、杨戬、哪吒、孙悟空、猪八戒等角色的脸谱都不一样,为了表现出人物性格和气场,有些脸谱相当复杂,在我看来,那完全是一门绘画艺术。

待所有人化完妆,穿好表演服饰,差不多就到晚上8点了,然后,社火队伍在锣鼓喧天声中踏进村庄,挨家挨户进行表演。肥水不流外人田,往往是从自己小组开始表演的。

一支社火队伍包括大小演员,乐手,指挥者,带路人等,多个角色,总共下来有30多人。社火队伍首先来到村口十字敲锣打鼓,听到响声的村民会燃放起一串鞭炮,等于是迎接社火,指挥者会根据鞭炮声的先后次序,来安排表演顺序,一场表演下来需要用时在20分钟左右。

每晚的表演从8点持续到12点,甚至第二天1、2点,可以说,相当辛苦。往往到后半夜,我们这些5、6岁的旦娃招架不住瞌睡的,早已无精打采了。在后半夜,社火指挥者会适当减去旦娃的表演时间,让我们多休息。

有时为了赶时间,会通宵达旦地表演,因为本小组表演完,还要去村里其他小组表演,甚至还要被邀请到外村进行表演。

表演一场的酬劳,是邀请社火的东家给赠送一条红丝带、一元钱、一盒点心,虽然不多,但对表演者来说,是一种精神鼓励。那时,社火表演还没有出现商业化气息的征兆,一些贫困人家即使拿不出这些东西,只要他家放炮邀请了,社火队伍同样会来到他家院子进行表演,对任何人都一视同仁。

社火队伍解散是在正月十五过后,到这时,基本上都把自己村庄和相邻村庄都表演完了,人们又开始了一年的生活奔忙。


鸿鹄迎罡


最难忘的习俗就是大年三十晚上零点卡着春节联欢晚会的钟声放新年第一炮了吧!

小的时候大概是十岁左右吧,当时作为一个男孩子晚上12点我妈就把我喊起来放鞭炮,给老天爷上供。从那时候开始到现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多年里从我妈喊我起来放鞭炮,到现在我喊我妈起来上供,几乎是没有间断过。中间只有一年我在北京没有回家,结果我妈自己上的供。后来回家以后,我妈过年给我做的花糕,点心居然都留着等我回家吃!我妈说以后不论在哪里工作,有多远,过年都要回家。看看桌子上的花糕和点心,再看看我妈那因儿子回家了露出的欣慰笑容。当时我的心情真是无法言语。后来我不管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工作,都会最晚在大年三十这天回到家里,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我知道我妈在等我回家,再等我零点钟声响起的时候喊她。这个习俗过去二十多年已经深深的印在我骨子里,往后还有多少年我不知道,但是我觉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





故乡的那一抹红


路过答题!

过年最难忘的习俗是什么?

一、放鞭炮。

小时候,从三十到初一,最期待的就是放鞭炮。记得那时候七八岁,坐在家里,一听到鞭炮响,就会来一句:我日(口头语、骂人的😄)!每逢此时,就会被父亲训斥😡!除夕晚上,鞭炮不停的响,我就不停的挨训😄😄😄。初一早晨,早早起来,东家鞭炮响,去东家看,西家响,就去西家看。目的,一是看热闹,二是拾那没有炸响的哑炮,拿回家剥开,点里边的火药玩。😄😄😄

二、磕头拜年

初一早晨,吃过饺子,由哥哥姐姐带着,先给父母磕头拜年(父亲就给我们兄妹四个每人两角的压腰钱😄😄😄),然后和哥哥姐姐一起,在村里挨家挨户给长辈们磕头拜年。有的给两块糖、有的给一把枣,或者花生,拜完年口家,几个口袋总是满满的,好开心😄😄😄

当然,还有很多习俗,因时间关系就不一一讲述。最难忘的就是这两项,讲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大过年的,可不要见笑哦😄😄😄🙏🙏🙏。

我是"人生如茶"赵振海,谢谢您的光临!欢迎点评,来访的朋友,希望点个赞😄😄😄!谢谢!最后,祝您2019猪年大吉!四季平安!🙏🙏🙏🌹🌹🌹





人生如茶66118897


来,我先帮我这个年龄段的朋友回忆一下最难忘的画面。

漆黑的浓冬天,凌晨3点多,正在热被窝里睡得口水流的憨扎劲,结果突然被一顿猛摇惊醒,一脸懵逼间,被告知赶紧爬起来,今天日子不一样。

结果磨磨蹭,蹭蹭磨,稍一不留神间,身上脑壳上就挨了几下,巨痛,瞬间清醒……麻麻的,是痛醒的。

然后开始边流泪边穿衣服,从里到外七八件,期间由于默默流泪,又要挨几下,被喝令不准哭……也不看今天啥日子。

终于穿戴完毕后,被牵着上饭桌,抠着眼屎打着哈欠一看,除了香肠腊肉还是腊肉香肠,还TMD煮干饭……清早八晨三点过,腊肉香肠下干饭?不知道有几个人咽的下哦!

……

怎么样?熟不熟悉,开不开心,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刺不刺激……

这就是传说中的四川人团年。

麻痹,中午不团,晚上不团,就爱弄得清早八晨多么早的团。我团你老汉儿的毛线。

直到目前,我仍然对这个风俗极度厌恶,当然,目前我家俺是户主,绝对不让我娃再吃这个苦,但老家依然保持这个风俗……

这不,前几天幺爸还打电话来邀请回去团年,一听团年,我老泪都快出来了。想当年,挨得最多的就是他的巴掌。

坚决拒绝,后来问我弟他们,个个面如土色,无人敢接招……都啥子年代了哦,再喊三点起来吃干饭,毛线大爷才咽的下去哦。

所以有些还是拉倒吧,身体重要,亲情万岁


善良之子86


我是1960年出生,家住西北的甘肃平凉,小时候最高兴的莫过于过年了。

因为我们全家都是从山西到的甘肃,逢年过节只有邻居往来,所以格外注重家庭生活和睦和气氛。

过年时候,妈妈会买做很多好吃的东西,还有就是新衣服和一针一线纳的绵鞋,那会儿家里属于工薪家庭,算是很富有的人家,过年也很自信的了。那些年,买点炮就拆开一个一个放,很多人都没有钱买炮,见别人放个二踢脚那个羡慕。有一年,哥哥出去买了五元钱的炮,回家我们一个个拆了,装了满满一兜的炮,那个欣喜一直忘不了。

一次我们那街道办事处放炮,我见地上有没燃的一个,高兴得捡起来攥着拳头里,结果就炸到手里,手麻木肿胀疼痛难忍。


(春节凭证购买一盒大前门香烟)

过年了,妈妈宣布不能说脏话,尤其不能骂人,否则会一年运气不好,我们会很努力不说平时会说的那些不好听的话,同时,年三十晚上,熬夜时间越长越好。我们会很开心的玩平时爱玩的游戏,有军棋、象棋,人多了就玩朴克,一玩就会到初一大早,然后一家人到天亮都起不来,妈妈还要早早起床包饺子做烩菜。

后来姐姐哥哥都出去工作了,家里人少了,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再也没有新衣美食的概念,年味也淡薄了许多。


过年中最让人难忘的是,爸妈认真对待春节,把一切都准备的妥妥当当的,我们一群小孩沐浴在家庭的温馨之中,然后初一到十五都不用担心吃饭干活的事,玩得昏天地暗。春节,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传统节日,之中浸透着几千年聚积的美德和智慧,也加深了人们的亲情和交流,只是怎样加进新的美好的东西,才是升华春节的重要意义!


陈能先A


每个人都有五光十色的童年,拥有天真的笑脸,和无拘无束的每天,对与即将来的过年那真是日思夜想的期盼,穿新衣服和放鞭炮,有肉吃的每天!

农村的生活还是挺艰难,那时家里也穷,每到年前,奶奶会做一盆酸白菜和一盆肉皮和萝卜丁,二道经常吃的家常菜,使我三姐弟吃饭时争来争去,谁也怕谁多吃,奶奶会让我们慢慢吃别争,盆里还有…………!

进入二十三小年,当时有个风俗祭灶,用刚烙的:烙饼,和芝麻糖和一些水果在厨房内烧香祭拜,(好像还有句老话: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回)意思是:老灶爷保佑我们年年能吃饱饭,上天休几日,初一早上还得接神!继续保佑我们!

从那刻起奶奶告诉我们,今天开始己始过年,只可说吉祥话不可骂人,和大声说话,年就这一样步步来啦!

若干年的今天,奶奶也走了好多年了,年味似乎变了很多,可奶奶的话我确一直记在心中,回想起来,奶奶为家付出的一切,我们家人永记不忘,这也许奶奶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

奶奶!我们永远爱你!还会一直想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