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種內容付費方式,哪種更容易獲得成功

三種內容付費方式,哪種更容易獲得成功

關於免費和共享,是不是等於盜版和釣魚式銷售,在本文就不做討論了。既然目前公認“內容付費”將成為潮流,那就代表著你我在某一天也可能開一個付費專欄或者頻道。內容付費,從這個詞組看,“內容”一直就存在,“付費”才是新命題。所以,我們本文就只專注於討論付費。

1、“內容付費”是不是新事物?

從哲學角度,萬般事物都是按照“從哪裡來,現在是什麼,將往哪裡去”的規律來進行解讀。內容付費也不例外。

由此可知,內容付費並不是新事物。但是付費(收費)的方式,確實是在不斷進化,變著花樣的把收錢的動作做的更優雅,吃相更好看。

2、“內容付費”是如何演變的?

然而,中國的圖書出版規則,很少能造就富豪的。10萬字起步的寫作強度,6-12%可憐的版稅收入比例,再加上盜版的分食,實際上江湖立萬的意義大於收入意義。因此,但凡能通過著書立萬的作者,實際上並非在售書賺錢,而是做“堂會”。不管是籤售會、讀書會,乃至羅輯思維的粉絲社群,都是在做“君子動口不動手”的付費模式。不用敲字,不怕轉發,相反卻有一股濃濃的親切感噴湧而出......

其實內容付費不管怎麼換花樣,總結一下,就是在相同內容的情況下,付費模式做了不同的組合:

A、按次數付費(分答)

B、按時長付費(訂閱、社群)

C、按道具付費(打賞)

看著這三個模式,是不是一下子就想到了網絡遊戲?沒有錯,所謂內容付費的新風口,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的一場新遊戲。核心只有一個:如何讓大家拿出更多的錢!

3、“內容付費”那種付費模式更容易成功?

網絡遊戲是不是內容?當然是,不但是內容,而且是極其優質的內容。

網絡遊戲的付費模式路徑演進,從當初按時長包月付費,最終被遊戲免費道具收費的模式徹底替換。

知識問答是不是內容?當然是,能開香堂侃侃而談的,還往往都是大家。

知識問答的付費模式路徑演進,從當初開知識專欄,平臺約稿,最終進化到了按次收聽。

社群是不是內容?同樣是。否則羅胖子就要瘦下來了。

哪種付費模式更好呢?

A、按道具收費的網絡遊戲,玩家對平臺的實際總支出大幅度增加了。比如,keso在36氪開了個年費199元的專欄,叫《互聯網觀察》,勝天於是建了一個keso訂閱用戶粉絲群,每個新進群的成員要發1000元紅包,且每天限額5名。這些進群用戶實際上對keso的價值付出了1199元。

B、按次數收費的知識問答很快呈現了“作者效應”,NB的作者去哪個平臺都可以賺到錢,不NB的作者在哪個平臺也賺不到錢。NB是人家原本的屬性,而並非在知識平臺上產生。

C、按時長付費的99元、199元包年社群,當下整體的狀況正在呈下坡路線。因為,即便如馬雲這樣的口吐蓮花之士,也會出現膜拜王林大師的醜態,哪位作者能堅持365天日日出精品,夜夜入仙境?而消費者心理則對任何一次的不滿意,都會放大為總體的不滿意,所謂“果子效應”。

所以,騰訊的付費內容平臺,建議應該充分強化當前的“打賞”機制,從“免費閱讀,道具付費”的思路去直擊讀者人性。

比如:

打賞者不僅僅顯示頭像,應該展示的更豐富,比如暱稱;

打賞者之間互相可以點擊查看資料,可以加好友;

打賞者留言直接入精選(由作者設置金額),變成像朋友圈廣告下面的留言一樣成為社交陣地;

打賞者允許互相留言......

所謂知識,用的著的才是。

真用的著的知識,不花錢也能一定找得到。

所以,閱讀這個事情,更多還是感性的事情,搞的性感一些的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