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高校学风的问题经年累月,却总是成为新闻。近日,某高校团委针对本校本科生发起问卷调查,结果令人忧心:17.2%的学生几乎从不去自习课,49.02%的学生上课会玩手机,能在课堂上做到基本不玩手机的学生只有22.15%。北京某知名高校教师王老师讲授中文专业课,但是在他的课堂上,“小班授课还行,大班的时候只有前三排的同学听”。

学生说:有趣有用的课程太少了

尽管一些课堂冷冷清清,但是另一边,也有不少高校课堂是热火朝天的,甚至涌现出很多“网红老师”。比如浙江大学教授苏德矿,他教授高数,尽管课程艰深难懂,但是一课难求,不少学生抢不到他的课宁愿在教室外旁听。于是,苏老师想到用直播方式授课,方便更多同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书记徐川,讲授党课座无虚席,选修课需要学生“拼手速”“拼人品”,三秒就能抢光。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为什么高校课堂呈现两极化的态势?高校学风建设的板子是不是应该单纯打到学生身上?作为学生的代言人,李磊认为这个想法是错误的,“如果一门课学生觉得上不上都可以,那么很可能是老师没讲好。”PPT教学、照本宣科、缺乏创新”是李磊认为高校课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有的老师一套PPT改改名就成了压箱底的宝贝,年年展示,上课只讲授课本知识,下课就走,不和学生过多交流。久而久之,学生自然打游戏、写作业、睡觉,甚至逃课。”李磊说。

“上课要有趣有用,能解决实际问题,不管是思想上的还是生活上的。”李磊说,而“有趣又有用”这样的课比例还是有待提高,“于是我们看到一些迷茫的高校学生,他们不知道老师讲的课有什么用,也想不清楚,于是就选择不听了。”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作为辅导员,李磊发现,很多刚入学的高校学生不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应该怎样度过大学四年。“如果在最需要引导的时候没有得到有效引导,他们可能就会在四年中持续保持学习动力不足的状态。”

职业生涯教育在小学、中学阶段没有建立起来,升入大学之后,不少学校把职业生涯课放在第一学期当做“新生入学课”,后续的重要节点指导和过程陪伴没有建立起来,让一些学生感觉到迷茫无助,学习动力不足。

教师说:学风的问题和师生之间对一些学科认知的偏差有关

最尴尬的课程是怎样的?王老师说到他曾经旁听的一节课程:“老师讲自己的,学生该干啥干啥,大家心照不宣,糊弄着把一节课上完。”

王老师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只要老师严厉,每节课必须点名,必须提问,平时不来记入最后考核,坚决不划重点,同学们就会非常认真。但是,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呢?不利于学生未来长期的发展。”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技术问题是更新换代最快的,技术背后的理论才是重点。“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开始就和学生讲清楚,我要教你的东西是受用一生的。”王老师说。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那么,讲课有趣是不是不重要?王老师认为,有趣很重要,但不是重点。“我们在课下会研究传播学和演讲学的一些规律。实际上,对教师来说,把课讲成评书、讲成故事不难,我们可以做到三分钟加一个段子,五分钟让学生笑一次。但是不少老师的共识是,这样做没有必要。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把基本原理、基本框架和架构传授给学生,它是教师数十年深耕对学科产生的感情和教师本人人格魅力的完美搭配。”

他谈到西南联大时期的美好学风,多年以后,学生们想到的是老师对学问的敬重,老师们治学的用心,也许那些专业技术已经忘却,但是那些学习能力、那些专业原理使学生受用终生。

“我想,一方面是学生对基础的东西了解不足,一方面是教师课堂语言转换不够,尽管课堂没有必要像评书演绎,但是吸引学生注意还是必要的。”王老师说。

专家说:理想信念教育尤为重要

除了学生和教师对学问的理解偏差外,调查显示,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是高校学风问题难以突破的原因之一,过半学生缺乏学习动力,10.51%的学生甚至不明白学习有什么意义。

徐川讲述了自己的看法,“在老一辈那里,学习是为了救亡图存,民族大义。一些先辈,在很年轻的时候就确立了投身革命、投身社会建设的洪流。著名核科学家、南航教授陈达先生、还有‘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先生,很多先辈年轻时有很多选择,但是他们义无反顾地投身国防建设事业,前往最偏远的地区。”

“生活在新时代,很多学生家庭条件良好,不存在必须改变命运的紧迫感。于是,他们学业发展的初级动力不足,在高级动力方面,如果老师在课堂传授中偏重知识而不是做人道理、理想信念的话,也容易出现问题。我认为,教做人比教知识能重要,教智慧比教技能重要。”

有的课靠“拼手速”有的课上不上无所谓,高校课堂为何冷热不均?

李磊同样认为,理想信念的教育尤为重要。“我们要解决的是终极目标的问题,以前我们会说‘为人民种好庄稼’‘为人民挖好煤炭’,现在这样的口号少了,但是应该内化于心。近年来,高校思政问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时候多,很多高校在理想信念教育方面没有一个专门的部门。而辅导员老师的精力不足,日常工作牵扯了他们太多精力,学生往高精尖方向发展的问题他们思考的不多。”

学习是为了谁?不能唱高调,要实实在在,要入脑入心,考验着高校教育工作者。如何达到学生、教师、高校三方的平衡,辅导员李磊这样说:“要狠抓教学水平,开展优胜劣汰,讲课效果不好、学生选课少的教师坚决请出课堂。其次,要加大投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辟第二课堂作为抓手。第三,要配齐配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减轻他们的负担,把创新创业教育当做核心工作去抓。”

评:

学生“动起来” 学风好起来

刘伟

大学的主要职责是育人,育人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要学习好,学风的建设尤为重要。在信息科技如火如荼,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时代,能够把一个个生龙活虎的大学生拉到课堂、自习室、图书馆,让他们乖乖坐好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在学风建设上各大高校各有各的高招:有的打卡上课,有的禁带手机,有的强制上晚自习,有的白天不许在宿舍……可惜,效果并没有那么明显。

“牛不喝水,不能强按头”,否则只能是伤了颈椎,伤了脾胃,还伤了感情。学风建设很重要,但是建设学风并不是开会强调就可以落实下去,志愿签名就可以行动起来,也不是强制推行就可以立竿见影,最终的落点是要让学生自己有动力、有方向、有方法地“动起来”,这需要因势利导,对症下药,挖掘问题,精准解决,内化于心,有三个问题必须要解决好。

首先要讲清楚为什么学的问题。学习动机不清、学习方向不明是大学生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动机不清是因为没有树立起当下的“一个小目标”,而方向不明则是因为没有胸怀“诗和远方”。动机不清的问题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来解决:小学要考中学,中学要考大学,这是直观而显性的前行路径。但是到了大学以后,升学变成了一种选择,与之并列的还有出国、就业……而出国、就业又可以细化为很多个方向,选项的丰富多元对选择的能力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果想不清楚自己将来要干什么,也就弄不明白当下要干什么。所以应该通过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做好学风建设提前量,让大学生明白在各个时间段应该做哪些事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方向不明的问题则要靠理想信念教育来实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树立了崇高的理想才能解决为什么要学这一根本问题,没有理想信念的指引,个人的努力就会很容易跑偏,容易迷茫,小目标的实现也会逐渐丧失动力。所以要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爱国精神和报国情怀,这样就可以使他们不计较一时的得失,能承受更多的挫折,学习才能够获得长久和持续的动力。

其次要指明白学什么的问题。学习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在学习时候的困惑会阻碍学习的脚步——学什么?周恩来总理就是从小树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然后开始了“邃密群科济世穷”的求学道路。“此去西洋,深知中国自强之计,舍此无所他求”,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公派留学生的追求,有明确的目标才会有努力的方向。大学生的学习也应在三个方向上努力,第一,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以坚定理想信念,培育高尚人格,提升精神境界,立志为学,做到“穷山距海,不能限也。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第二,学习自身专业所需的各种学科知识,“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提升报国本领,也为自身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三,学习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腹有诗书气自华”,不管是文科理科还是工科,都应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洗礼,陶冶情操,增加才气,开拓眼界,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第三要引导好怎么学的问题。并不是坐在教室里就是在学习,也并不是不在教室里就不能学习。弈秋在教学的时候,同样是两个学生,其中的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而另外一个人却“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学习的方法因人而异,学习的形式也灵活多样,但是我们可以本着实践的原则予以引导。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里提到的“思”就可以理解为实践或者说是实践前期的思想规划。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很大的困惑就是,“学了这些有什么用”。而在面临问题的时候,又发现“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在日常学习的时候,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地、及时地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主动地结合所学的知识。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了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素养,一方面也使得学生开始感受到学习的重要性,进而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大学生的实践并不仅仅是指外出实习、社会实践,还包括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活动,如课题申请、专利申报、学术论文撰写、参加各种科技竞赛等,都可以起到对学习的倒逼作用。学校可以多多创造机会,搭建平台,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各项实践活动,形成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良好循环。

(作者系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