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叔岩的余派从何而来?

戏苑奇葩

余叔岩是著名的京剧老生艺术家,余派创始人。他出身于梨园世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老生余三胜,父亲余紫云是著名的青衣、花旦演员。他最初曾以“小小余三胜”的艺名在天津演出,初露头角。后来因为倒仓回北京休养。

在此期间,他向众多的前辈求教,广泛地学习了把子、身段,还学习昆曲的剧目。后来他拜倾慕已久的谭鑫培为师,并加入了著名的春阳友会票房,切磋技艺、使表演水平大大提高。

1915年,他重出舞台,加入了梅兰芳班社。1917年,谭鑫培去世后,他成为“谭派”表演艺术的主要传人。他不仅对谭派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而且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自己的艺术风格,成为影响深远的“余派”表演艺术。

余叔岩天生的嗓音条件并不好,略有沙哑,不够洪亮,但是他能够以长补短,使自己的嗓音圆润而又含蓄,刚开始时似乎稍嫌干涩,但是越唱到后面越是嘹亮动听。

这种独特的嗓音是长期训练的结果,称为“云遮月”。他的唱腔苍劲有力而又不失委婉。同时,他又精通音律,对五音四呼十分注重,所以演唱独具韵味,念白清浙沉着,节奏匀称,语气生动。

他的表演文武昆乱皆通,戏路宽广。他的做功细腻优美,总是服务于人物和剧情的表现,不单纯地耍弄技艺。他在《打棍出箱》、《当铜卖马》、《定军山》、《阳平关》、《战太平》等剧目中的做功身段都成为后学者的典范。

余叔岩的艺德艺品极为高尚。他演出态度非常严肃,从不哗众取宠耍弄技艺,而是力求让观众被剧情和人物所吸引。他提倡同行间的合作与互助。

晚年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培育年轻后学上。他的弟子有杨宝忠、谭富英、王少楼、孟小冬、李少春等。而这些人,也多数都在京剧界大名鼎鼎,或是开创出了自己的流派。总的来说,余叔岩的余派艺术为京剧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戏曲说

喜欢余派的观众都知道余叔岩著名的“十八张半”,《卖马》《法场换子》《上天台》《珠帘寨》《洪阳洞》等著名唱段都在其中,这十八张半的唱片可以说集结了他一生的心血,灌制四次共计32段,因为胶木唱片每张两面,一共是十八张半唱片。


余叔岩的余派是“余”“谭”两派的“结晶”,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结果。余叔岩的爷爷是第一代“老生三杰”的余三胜,可以说骨子里就有老生的“基因”。但是由余入谭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当时红人谭鑫培身边后辈很多,收徒弟十分谨慎,对于余叔岩也是先考察了很久,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余叔岩才拜师。

拜师后,谭鑫培仍旧十分谨慎,只限教了一出小戏《太平桥》,但是余叔岩从这出小戏中悟到了很多谭派的真功夫和谭派的门道。此后,他开始了在谭门“偷师”的道路。因为,那时候谭鑫培演出已经不多,但是每次演出余叔岩都自己掏腰包请各路朋友一起看戏,并分别留“看戏任务”,散戏后大家再聚在一起重新整合。


这样一来余叔岩每看一次就等于看了很多次,很多细节都能通过一场戏记录下来,之后他再自己琢磨。 唱词、人物等地方,他自己搞不懂的再请文化人来帮忙,还向他们请教一些音韵上的问题,终于钻研出一套自己的东西。余叔岩在余脉基因,全方位掌握谭派特点和规律,加上自己的新东西,在博雅景深出求得了一条京剧老生的发展之路,给我们留下了“余派老生”艺术。


不止看戏

余叔岩,听这个名字还是因为王珮瑜,因为喜欢王珮瑜瑜老板,所以知道她宗的她的流派的宗师就是余叔岩。

余叔岩是一代京剧老生。湖北省罗田县人,生于北京。是京剧大师余三胜的孙子。余叔岩在全面继承谭鑫培的艺术的基础上,以丰富的演唱技巧进行了较大的发展与创造,成为新谭派的代表人物,后人为区别之谭派则取其姓曰之为余派。

余叔岩幼时就有小小余三胜之称,可见其天赋与演唱功力,后来因为嗓子倒仓学了很多靠把戏,并拜谭鑫培为师,认真学习谭派。这就牵扯到余叔岩的余派从何而来的问题了。

余叔岩的祖父是余三胜,他是被称之为前三鼎甲的老生之一,与程长庚、张二奎二人成三足鼎立之式,是当时老生的宗师级人物。而余叔岩的父亲比之其父余三胜和其子余叔岩的行当都不一样,是旦角,并创造了花衫这一行当。谭鑫培的老生是跟余叔岩的祖父余三胜学的,而余叔岩的老生又是跟谭鑫培学的,而谭鑫培改良了京剧的直腔直调,变得婉转多姿,韵味十足,真是国家兴旺谁管的,满城争唱叫天儿。受慈禧太后的喜欢,赠黄马褂。是老生的集大成者,还拍摄了戏剧电影《定军山》。后来,余叔岩拜师谭鑫培,并不断的观摩谭鑫培的唱腔特点和手法身式,也不断的向身边学谭的大家们请教,也是自己酷爱看书与思考,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 ,不断的琢磨自己的唱腔和谭派唱腔的融合,又因为嗓子的问题,研究出适合自己的云遮月的唱法。

余叔岩的嗓子天赋不如谭鑫培,中气弱、音量小,靠功夫嗓和提溜音来精研唱法,来琢磨韵味。宽不够,就已俏拔取胜,厚不够就以顿挫弥缝,注意偷气换气,力争神完气足,运用声带不能发出左音和扁音,发生的部位是既不能太前又不能太后,精心学谭而又取长补短。从谭派发展出自己的特色。所以京剧老生的文化气质由谭鑫培所代表的民间表演的极致,进而向余叔岩更浓厚的文人气息的转换。



而余叔岩的余派,在我看来,他自行成一派,是跟个人情趣与性格有很大关系。一个派别的唱腔是其精髓,不仅是剧中人的口吻与心声,更是演员的形象和生命情格、人格精神。演员通过文本通过唱念做打来塑造形象,而这个剧中的人物形象的背后就是演员的人格特质,而唱腔传递出来给我们听到的是这个人格特质决定的人生态度,所以流派的形成是以表演艺术个性化为前提来,形成个人的鲜明独特的风格后,角色的分类之下才形成了人们常说的派别。我们听到这个流派的唱腔之后就可以听到这个演员背后的生命情趣,所以即使在同一个流派中的不同的剧目中和不同的人物,通过一个演员来演绎,这就形成了一位演员把自身的特质分到不同的剧目中各个人物身上的现象。所以人们进剧场,同一部《定军山》,人们要比较的是谭鑫培演的是什么样而余叔岩演的是什么样,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所以同一个人物通过不同的演员来演绎,有演员的唱腔和其自身的人格特质来决定,所以个性与共性,这就形成了流派。



余叔岩既吸收了谭鑫培谭派中的唱腔优点,又又加入了自己体会和特征。在年轻的时候因嗓音出现问题的那几年中,他和精通音韵的文化水平高的票友在一起切磋研究,不必顾及观众的反应,也不必考虑戏剧性,一字一韵的精雕细琢,有谭派唱腔脱派而出,创造出余派唱腔。在晚年的时候因为身体不好而休息,没有登台演出,一方面继续研究唱腔,录制了几张唱片,都收了两个徒弟来培养自己的派别传人,所以在人生中这两段不上台的时段中,都是余派艺术形成以及越来越精进的关键时刻。



我们在听18张半唱片以及余叔岩的传人孟小冬的唱腔中,能感受到余叔岩孤傲淡雅的品质,这既是剧中人的性格又是隐藏在粉墨装扮后演员本人的性情。所以,余派唱腔,给我的感觉是,无论从嗓音、气韵、戏剧诠释乃至人生态度 都形成了余派这种寂寞沙洲冷的特殊气韵,这鲫鱼是戏里的人生,也是戏外的人生,更像余叔岩生命之外的风格。



所以,余派开始于谭又从谭派而出,取谭之长,补己之短,谭派唱法有虚有实,有空灵处也有朴拙处,有精深细微处,也有粗豪简古处,余叔岩则只取空灵去朴拙,刻意求精,把粗豪化细腻,改掉早期的老唱法直腔直调的粗犷粗率,金雕细琢之后,勾勒出唱腔浑厚、格局大,苍劲之处可以截断中流,沉着处无丝毫火气,韵味醇厚如饮陈年老酒。

所以余派之所以那么令大家着迷,是有它极大的艺术魅力和余叔岩所呈现出来的人格魅力有极大关系。我现在喜欢余派喜欢王珮瑜,听瑜老板的演出大概可以看到余叔岩的人格气质,一种文人的气韵风华。大爱。

写到这里,再听听娘子不必太烈性中,唱到“必”字,出口声音向上一拔,接着不断向里向上走动,小腹大幅度的向内收缩。这种唱法的优美让人神往。我喜欢余派,喜欢余叔岩,喜欢王佩瑜。希望余派能有众多名家。


戏曲小白的自我理想

余叔岩是余三胜之孙,曾用艺名小小余三胜火遍京津,后倒仓退出舞台,复出后用余叔岩一名,一直到43年去世为止。

余叔岩和梅兰芳,杨小楼合称“三大贤”,是二十年代生旦武的三座高峰!余叔岩还和高庆奎,马连良合称老生三杰,又与言菊朋,马连良,高庆奎合称四大须生!余叔岩也是京剧史上不可忽略的一个传奇人物!



余叔岩宗谭派(谭鑫培),在谭派的基础之上融进了自己的风格,余叔岩的嗓子是云遮月,没有老谭派的高调门,但极富韵味,清新别致,是新谭派,世称余派!由此可见京剧的创新一直是极其重要的!

余叔岩的舞台生涯只有仅仅的十几年,从1917年到1928年时间,此后便不在登台,也只是偶尔的演出一俩次。余叔岩身体多病,去世时也只有仅仅五十多岁,他一生不怎么收徒,也只有俩个徒弟,一个叫孟小冬,一个叫李少春,孟小冬我们都知道是无数人追捧的女须生,人称冬皇。而李少春俗称“李神仙”,文武老生!也是一代宗师。



余叔岩不肯收徒也是情有可原,余学戏之路非常艰辛,吃尽了苦头才学到一身的能耐,自己也不愿意轻易把自己的东西教给别人。但余派的传承尤为有趣!余派虽然传人很少,但票友很多,而且有很多大票友,不少人都亲自受过余叔岩的指点,所以很多专业的京剧演员都去请教一些票友。这些票友知道的也非常多!

纵观现在,余派老生占了梨园界老生的半壁江山,王佩瑜,凌珂,蓝天,傅希如等等都是有名的角!余派的发展也非常的可观!


戏苑奇葩

题目太大了。等于是俩个问题了,没有万言以上是说不清楚的,即使头条里能发表长文,以现在这些人谁有资格做结论?

说点自己的体会吧。

余叔岩,其祖父余三胜,与程长庚、张二奎并称老生“前三鼎甲”。其父余紫云,旦角演员,虽名声上不如父,下不如子,但却创立了京剧旦行内一个新的分支------花衫。角色介于青衣、花旦之间。

出身梨园世家的余叔岩早年艺宗老谭派。谭、余俩家相互传承,谭鑫培上学余三胜,下传余叔岩,而余叔岩则是上学谭鑫培,下传谭富英。

由此可见,余派的根基是谭派。毕竟在当时有着“无腔不学谭”的大背景。老谭之子谭小培、之婿王又宸资质一般,对谭派艺术只能做到“守摊儿”,发展完善实在是力不胜任。余叔岩扛起发扬光大谭派艺术的大旗,成为谭鑫培之后老生集大成者。余叔岩对老生发展的贡献,犹如梅兰芳之于旦行,杨小楼之于武生,都是将本行当的表演艺术进行了革命化的“去粗取精”。

如果说谭鑫培完成了将老生艺术由早期的“粗糙”像“细腻”的转化,余叔岩则是实现了由“细腻”像“完美”的升华。

余叔岩课徒甚严,门人终成大器者不多,而最得余派神韵、名列“四大须生”之一的杨宝森只是私淑弟子。弟子中成就最高的是孟小冬和李少春,而名声最大的当属大弟子------胡琴圣手杨宝忠。

其他如陈大護、张文娟等皆为余派名家。当今活跃于舞台的则以耿其昌为首,中青年演员王佩瑜、凌珂等也是很不错的传人。


明扬51

余叔岩创立的余派脱胎于谭(鑫培)派,谭鑫培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一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划时代人物,一部京剧发展史,谭鑫培至少能占到四分之一的篇幅。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三大贤,都受到谭鑫培的很大影响,可以说他们三位都是谭鑫培一手培养的。余叔岩更是直接师承谭鑫培,以谭鑫培为圭臬,恪守谭派之绳墨,最为全面地继承了谭派艺术。直到余叔岩病逝,当时的报纸上都是以“谭派老生余叔岩逝世”的标题予以报道,称余为“谭派老生”。余叔岩生前矢口否认“余派”这一称号,一直说自己是谭派老生,连其书房都命名为“范秀轩",意为以英秀(谭鑫培之号)为师范。第一次出现“余派"字样是在1939年国乐公司为余叔岩录制的两张唱片上,标为“余派硕果”。余叔岩逝世后,“余派”的称号才遂渐流传开来。这是广大业内和业外人士对余叔岩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余叔岩在传承谭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对谭派艺术做了很大发展,所谓余派就是谭派艺术的延伸,后来的杨派又是余派艺术的延伸。谭、余、杨三代老生流派,一脉相承,绵延不绝,成为京剧老生艺术的主流派、主系列,至今仍然是老生行中起主导引领作用的三大流派,其影响为言派、高派、麒派、马派、奚派等所不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