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今年年初《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兩檔偶像競演養成類真人秀節目輪番上線,偶像產業發展即將進入快車道,然而不少從業者發現偶像產業市場變得不同了:95前和95後的消費方式出現了巨大差異;偶像養成逐漸變成全民養成;大IP+小鮮肉等同於大SP的模式在現在市場已經走不通……不少“2018年是中國偶像元年”的論調和觀點開始被放大,那麼偶像工業時代真的來臨了嗎?

6月17日下午,由艾漫數據主辦的“偶像工業時代真的到來了嗎?——偶像藝人制造與運營主題論壇”上,漫數據總裁曹永壽,泰洋川禾聯合創始人、經紀人趙珊,辰海資本合夥人、著名投資人陳悅天,esee英模文化總裁鄭屹,可口可樂(中國)明星資產及內容共創總監Erra Kuang,以及麥銳娛樂董事長、CEO王叢等圍繞偶像藝人養成與運營手段、打造爆款藝人的方式以及偶像藝人標準變遷等話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從他們的口中,我們可以學到: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偶像經紀公司改革情況下,從業者應該掌握的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顏值、才華和人品,哪個才是藝人“上道”決定性標準?

關於偶像的定義和認知,每位嘉賓都有自己的看法。曹永壽根據幾位嘉賓的看法和數據研究,總結了現階段偶像的幾個特徵:

第一, 新晉偶像比較年輕,多集中在20-24歲;

第二, 新晉偶像中女性偶像佔比略高於男性的偶像;

第三, 新晉偶像中獅子座、天蠍座最多,處女座次之;

第四, 演員出身的新晉偶像中出身於中戲和北影的最高;

第五, 粉絲對男偶像的外顯特徵要求較高,對女偶像的實力要求較高。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除了以上幾個特徵,曹永壽還提到了自己對偶像的理解:“始於顏值、陷於才華、忠於人品、痴於肉體、迷於聲音、許以深情。”但更多人喜歡用前三句來表達,那麼,顏值、才華和人品,哪個才是藝人“上道”的決定性標準?

王叢表示哪個都不能少:“我們選人的三個標準,第一個肯定是才華;第二個我認為是慾望,因為練習生體系比較特別,過程特別漫長、特別辛苦,淘汰率特別高,必須個人有強烈的出道慾望作支撐;第三個是人品。”

Erra表示從可口可樂品牌角度來說,他們更看重藝人的人設。“從短期、蹭熱點的角度來說,顏值最重要;長期的角度來說,我覺得人設更重要。”

“對於偶像來說,第一印象肯定是顏值。接下來就要看人格魅力和性格。還有人品對經紀公司也有重要的意義。” 鄭屹還表示從經紀公司角度來說,作為典型案例的《偶像練習生》第一名蔡徐坤身陷經紀糾紛的事件很可惜。

陳悅天表示他們招的孩子比傳統練習生要小得多,所以會再看重與練習生家長之間的溝通:“因為現在中國獨生子女家庭偏多,孩子寄託了家長的希望,所以除了孩子本身,我們還會看跟家庭相關的方面:家庭經濟狀況、父母的素質以及跟家長溝通的情況。”

而趙珊則強調,第一考慮的是人品,因為“人品不夠好,人設容易崩塌”,而且“人品好的孩子跟你三觀一致,也會更有毅力地堅持做練習生,這樣才能在這個行業繼續走下去”。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挖掘和培養新人渠道效率低,藝人商業模式有待創新

現階段,新晉偶像的主流出道方式有所改變,以影視出道的方式居首位,而排第二位的便是目前最火爆的節目選手出道方式,之後便是歌手出道方式。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那麼,對於經紀公司,挖掘和培養新人的渠道有哪些呢?

趙珊關注比較多的,先是上戲、北影等影視院校,“但基本已經沒人可簽了”,再就是考慮舞蹈院校,也從社交平臺尋找新人。但趙珊認為“如果新人有良好的自控力、控制力,就不拘泥於之前的渠道” 。

陳悅天表示傳統渠道還是新晉渠道都嘗試過挖掘新人,他認為“挖掘和培育新人不能憑藉一家公司單打獨鬥,需要把整個行業、產業調動起來,下沉下去,來挖掘更多的苗子”。

而模特公司的挖掘渠道多在全國的模特院校以及模特專業培訓機構,鄭屹表示“模特公司的優勢是在下沉方面比較強”。除此之外,鄭屹還構想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以造星的角度,將素人分成9檔,藝人經紀公司做1-3檔、3-6檔,6檔以上由上市公司來做;而挖新人的基層工作應該與平臺、院校交流合作。“因為現在的模式從素人挖掘到藝人知名度打造,即1到9檔都得我們自己做,這肯定效率很低。”

鄭屹還認為現在的受眾有很多圈層,像是《創造101》裡面的特別例子王菊,“王菊的圈層便是一個新的圈層,它的產生有深刻的社會學原因,但我覺得這也是一個現象級的例子,三五年才會出現一次”。

Erra則從品牌方面闡述了挑選藝人的需求,第一品牌代言人,“品牌基因和藝人人設之間有非常透徹的滲透度,我們希望品牌和品牌代言人共同成長;第二項目需求;第三,新品牌具備優秀的品牌基因,與藝人之間的品牌合作靈活。”

王叢則認為現在練習生體系的套路和途徑差不多,“只是我們至少要求藝考過,因為藝考、高考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很好的歷練”。除此之外,王叢還認為現階段選才差不多,“拼的是培訓,這是更大的挑戰”。

而對比早已成熟的歐美、日韓的偶像養成機制,鄭屹覺得“韓國是更中心化的造星體系,日本是更養成化的造星體系。歐美倒是沒有偶像一說,更多的還是靠內容、影視這些”,這些機制都與國內的不一樣,國內的機制更適合稱為“生態”。

目前,熱門偶像還是得女性者得天下。從更具象的數據角度來看,是得年輕的女性者得天下。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對於“如何解決出道後資源短缺、粉絲流失等窘境”這個問題,沒有培養過偶像團隊的趙珊表示他們在做成熟藝人的時候,“比如周冬雨,先確定屬於她自己的標籤,然後再對她進行規劃,先實現對她規劃的小目標,然後不斷過渡到大目標。”

而為了能更好地捕捉粉絲的審美需求變化,王叢認為“最重要的是把自己變成粉絲,換位思考”,換位不了,就需要直接調查粉絲的需求。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偶像產業井噴,市場需要持續化、規模化發展

現在整個時代偶像產業呈井噴的態勢,偶像市場的商業價值一直是行業內關注的重點,但同一偶像的商業價值卻不是一成不變的。大火的偶像自然對應著高商業價值,然而偶像的熱度一旦下降,其自身的商業價值也會下滑。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在看待與新生偶像的合作方面,Erra認為從品牌角度應該以不變應萬變,“我們可能從品牌的角度對偶像產業更早介入,共同打造我們需要的人設和藝人與品牌之間的關聯度” 。Erra還認為“

火很重要,但不是明星商業價值唯一的衡量標準,核心是人設” ,而且“品牌是一個長期塑造藝人的性格、發展藝人可持續性的企業,每個品牌都是有人設的公司,所以藝人人設要與品牌基因相匹配” 。

商業價值方面,陳悅天覺得 “如果要做持續性、規模化的市場,還是要把精力放在C端的收入上,會員費的提升、每年的投票、特殊應援品的售賣等。”

鄭屹提到現在視頻網站變現以廣告和贊助為主,但IP變現、產業變現模式比較弱,“現在我在專門研究怎麼把內容IP、藝人IP變現,做二次開發”。

面對當前如此大規模的藝人集中爆發帶來的弊端,趙珊覺得還好,“偶像出道後能不能走得穩,要看後續的作品和表現,沒有能力還是會被淘汰”。

而陳悅天認為《偶像練習生》和《創造101》第一、二季相關的經紀公司在現在的行業和資本市場上面比較搶手,第三季就會退熱。陳悅天認為

更重要的是找到每個內容產業裡能直接控流量、用戶的最大渠道公司,“這個可能就是產業鏈卡口” 。

縱觀偶像市場,並沒有哪個偶像能一直處於火熱程度,每個偶像都有其自身的生命週期。而對於市場來說,偶像的生命週期也至關重要。

探究偶像藝人的製造和經營之道:蔡徐坤王菊為什麼火?

那麼,面對新人快速迭代的趨勢,是造新人還是想辦法延長生命週期?

幾位嘉賓更偏向於延長藝人的生命週期,而且大多提出了要保證藝人有作品、有內容的看法。

趙珊認為“素人到愛豆或者到演員的過程是我們未來有待開發的,但是首先肯定不能丟掉核心的怎麼樣把藝人從知名做到頂級” 。

鄭屹則認為作品、內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要根據每個藝人的屬性因材施教,這便要求“經紀公司對自己的產品有一定的評估能力”。而鄭屹也希望自己公司的模特成為全能藝人,“因為全能藝人可以吸引儘量多的流量,獲取儘量多的新粉絲,留住儘量多的老粉絲。”

王叢覺得“現在是剛開始的過程,不存在生命週期”,而且也認同做好內容的觀點,“有作品才是藝人能持續不斷地到達新的不同高度的基礎”。

而面對爆款藝人的成長模型和成功規律,陳悅天認為單個人的成功是很難複製的,鄭屹表示複製爆款藝人的成功是小概率變成大概率,趙珊則認為“得遇到那個合適的人”。

歡迎訂閱“首席娛樂官”,點關注不迷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