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真的看不穿空城计吗?

百变历史秀

诸葛亮在西城只有2500兵马,司马懿有15万大军,司马懿是真的不敢进攻吗?

看穿但不说穿,是司马懿的大智慧。

如果诸葛亮被司马懿抓了,曹操还会留司马懿吗?诸葛亮可以说是魏国的一大敌人,诸葛亮不死,魏国就永远无法吞并蜀国,抓了 诸葛亮虽然能让主子高兴,但一定是最好的吗?


反过来想,诸葛亮是何等聪明,竟然会被司马懿给生擒,这只能证明他司马懿比诸葛亮更厉害,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做事很低调的,低调做事也会惹得曹操不满,好几次想杀他,多亏曹丕保住了他。

如果司马懿抓住了诸葛亮,曹操会怎么想,第一想法肯定是杀了司马懿啊,司马懿城府这么深,连诸葛亮都被他抓了,只有曹操自己能震慑住司马懿,要是曹操死了,曹氏的江山那岂不是要改姓了。


所以司马懿在西城面前看到诸葛亮在城墙上弹琴的时候,脑子里就想了很多事,诸葛亮弹琴给司马懿听是在提醒司马懿:你今天要是抓了我,曹操一定会杀了你的。

所以司马懿一个是为了自己的地位,一个是为了自己这条老命,不能抓诸葛亮,指挥军队撤退了。

后来又得知诸葛亮摆的原来是空城计,司马懿又追了上来,先森认为这总要做做样子的,15万大军浩浩荡荡的征讨诸葛亮,结果连支箭都没发出去,这怎么好交差?


历史先森

司马懿看不穿空城计,那他不配合诸葛亮斗这么久了。


司马懿的仕途很坎坷,一直是大起大落。曹叡做皇帝时,司马懿领兵与诸葛亮对垒。战场上的数次交锋,也让诸葛亮充分领教了司马懿的实力。

为了打破这样的局面,诸葛亮派人到洛阳等地散布司马懿谋反的言论,又四处张贴司马懿兴师废君的榜文告示。

曹叡对这些谣言信以为真,对司马懿有了很强的戒心。朝中的嫉妒司马懿的官员,更是对他落井下石。幸好大将军曹真觉得司马懿是个人才,上奏力保司马懿。这才捡了一条命,回家养老去了。


诸葛亮趁机出祁伐魏,屡败曹军。朝廷上下,竟没有人能是诸葛亮的对手。眼看着魏国就要顶不住,又想起了昔日能力超群的司马懿,所以曹叡决定重新任用司马懿。

司马懿经历过大风大雨,当然明白这其中的缘由。如今魏国上上下下,大概也只有自己能与诸葛亮较量一二。只要诸葛亮在,司马懿于魏国而言就多一份利用价值,朝中政敌就奈何不了他。

司马懿其实看穿了空城计,在临终前曾说:

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疑吾有异志,吾尝怀恐惧。


意思是,自己在魏国为官多年,位高权重,但很多人怀疑他有二心,时常让他感到恐惧。他怕自己没有用处,必须让诸葛亮存在!

曹叡对司马懿怀有戒心,这一次出山,是迫于无奈。正是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胜利与否不重要。如果他识破了空城计,把孔明活捉或杀死,这对他非常不利。孔明一死, 虽然司马懿的能力能突显出来,但是其利用价值就不高了。

反而在曹叡本就对他有戒心的情况下,会更加提防司马懿,弄不好甚至会送命。司马懿在这次对决中选择退兵,如此方能明哲保身。而大家本就公认孔明无人能敌,司马懿打了败仗只能说明能力不足,安全问题却还能保证。


在众多因素几相权衡之下,司马懿这才选择假装没有看破空城计!


史之策

司马懿真的看不穿空城计吗?

这就很难说了。因为按照三国演义原著,是说司马懿被空城计吓住,自行撤退,民间也有传说。但现在各种分析中,不乏司马懿老奸巨猾,看出自己可能兔死狗烹的下场,所以,在西城下故意装傻充愣,是有意放诸葛亮一马,借以保持自己掌控兵权的地位。这种分析不能说没有道理,但难以落实。一是演义中,史料中,民间传说中,都没有丝毫印迹;二是这种分析结论只存于司马懿心中,司马懿至死也没留下一段他曾经识破空城计的话,所以各种分析,也只是猜测,揣摩,没有实据。以司马懿



当时十五万大军实力,一贯的行事风格,加上当时诸葛亮的处境,说司马懿心中明白,表面装糊涂也有道理。但根据三国志记载,这次支援街亭的战斗,实际是左将军张郃带五万大军完成的,司马懿在中线作战,当时任职都督荆豫诸军事,那次司马懿最大的贡献是当机立断,没走繁文缛节的程序,直接灭了孟达这个隐患。并没有前往西凉,和诸葛亮斗法。所以空城计就是罗贯中先生刻画诸葛亮形象的虚桥段,肯定司马懿,同时就是否定诸葛亮。从演义看,这两位的谋略,实际上不相上下。诸葛亮受追捧,主要还是后来辅佐刘禅,继承刘备遗志,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种精神。司马懿受贬损,也主要在后期杀戮过度,后世对国家对民族的损害。



在三国演义第一百回,诸葛亮巧用孙膑添兵减灶之法,神秘退兵几天之后,司马懿才到诸葛亮原驻兵营地,查看清点军灶数,询问当地民众,弄清楚后感叹说,此天下奇才,吾不如也!这不是罗贯中空对空的虚构,在后汉书宣帝纪中有记载。能被老冤家如此评价的,历史上寥若星辰,这就足够了。所谓空城计,对诸葛亮不过是锦上添花,对司马懿也是可有可无,如今反证空城计是否真实,司马懿是否识破,则略显多余,似乎也没有必要。(1:57)


流誉后

首先来说,历史上没有诸葛亮的《空城记》,诸葛亮的空城记是罗贯中为了突出诸葛亮光辉形象演义编造的。历史上真正的空城记,曹操对吕布用过,文聘对孙权用过,赵云对曹兵用过,惟独诸葛亮没有对司马懿用过。既便如演义所说,司马懿其实想得可能更多。他可能不只想军事上的问题,更多考虑的是政治方面的问题,我们知道,司马懿在曹操阵营,那也是险象环生的,因为曹氏对他,是又爱又恨的。曹操几次想杀他,而且提醒曹丕注意他。爱的是其才,恨的也是其才。司马懿是曹氏父子几辈对付诸葛亮的一个棋子。这个诸葛亮心知肚明,司马懿自己也知道:诸葛亮是他存在的价值。司马懿一定从诸葛亮的琴声中听出了什么,对,他听出了杀声。而这杀声,是一种提醒。杀司马懿的,不只有诸葛亮的伏兵,还有曹氏父子隐隐的屠刀。他也一再提醒司马懿,你杀了我,也等于杀了自己。假若司马懿活捉了诸葛亮,或杀死了诸葛亮,功高震主,他会是什么下场呢?如果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司马不会轻易代曹的,最大的可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后来的钟会、邓艾是什么下场,其实就是司马懿的下场。司马懿从大局出发,找了个理由说是有诈而退兵。其实这才是他人生的大智慧,大智若愚的表现,当然司马家族最后也从中获利,最后成为三国最大的赢家。


春秋史社

空城计是三国演义中非常具有神话色彩的一个片段,相当传奇,非常惊险刺激,但我们还是不得不说,这是罗贯中虚构出来的。

毛泽东曾经这样写道:吕端大事不糊涂,诸葛一生唯谨慎。

诸葛亮最大的长处是治国而不是作战,他的打法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这种打法对一个大国来说是正确的,对于像蜀国这样的国家来说,很大程度上是错误的。

大国实力雄厚,兵强将广,粮草众多,经得起一场旷日持久的大战。慢慢一点点打,只要不输,对他们来说就是胜利。小国就不一样了,只能快速推进,速战速决,因为你耗不起。

以诸葛亮谨慎的精神,他不可能去玩空城计这样的惊险刺激片段。

当然,处在司马懿的位置上,他放过诸葛亮也是有原因的。

孟子曾经说过:如无法家弼士,出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同样的道理,韩信说过:飞鸟尽,良弓藏。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内部和外部的压力。当外部压力减弱到可以忽略不计的时候,国内的这些权臣就会面临很大的危机。

皇帝就会不允许有威胁自己的力量存在。如果诸葛亮不在了,那么司马懿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保住诸葛亮就是保住了司马懿本人。二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我们人类社会,这种现象也比较多。

比如在美国饮料行业,就有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快餐行业,有麦当劳和肯德基;他们都是作为对手相互依存的,相互能促进对手提高产品品质和经营管理,共同把行业做大,共享市场红利。

相反电脑CPU行业,因为是英特尔一家独大,其它厂商对他构不成威胁,所以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慢慢没落。被手机芯片行业打的毫无琮手之力,总有对手从你看不见的地方出来打倒你。没有对手时,比看得见的对手更可怕。

在人类社会中,不管什么样的人都是需要的,这就是生态。在完整的生态链中,真正重要的不是把某一种生物消灭掉,而是保持一个相对的平衡和稳定。

我们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新知传习阁

不是没有看穿。

他知道诸葛亮可能在唱一出空城计,也知道诸葛亮不信他看不出来,但他搞不懂一件事,难道诸葛真想找死,真小看了他司马了?

所以,他犹豫了,等待,大军随时准备后退。

而城墙上的诸葛也在忐忑,在赌,几匹快马喂饱了草料,几个人随时准备逃跑。

最后,像赌桌上的砸“金花”一样,一个捏着三张K不敢开牌的主儿,扔了,因为他没胆量看牌。

后来,司马明白了,诸葛这人喜好诈底儿。


骁勇34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搞明白,正史和小说的区别,实际上这个问题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空城计,它本质上是一幕小说的戏剧。而不是真正的史实。

罗贯中为了神化诸葛亮,所以杜撰了很多诸葛亮能征善战,出奇制胜的戏码。这么说可能大家不是很明白,我们举个例子,大家都知道孙悟空大闹天宫,那么请问这件事是真的历史吗?很显然他就一个故事而已,那么同样,《水浒传》里吴用晁盖智取生辰纲,这也是真实的历史吗?很显然也是故事。

首先我们要明白,《三国演义》的原名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很多人在读这部书的时候,把重点放在三国两个字上,但是其实这部书的本质是演义。那么什么叫演义,它其实是小说的体裁之一。

因此三国和演义加起来他的意思就是描写三国时代的小说故事。

我们言归正传,诸葛亮的空城计为什么不会被司马懿识破呢?很多人的解释是,司马懿故意放过诸葛亮,因为他担心狡兔死走狗烹,比如高晓松就是这种观点。

但是我们研究历史人物,研究历史事件,首先要以正史为本,而不能以小说野史或者故事为主。

让我们以三国志为基础证明的时候,那么我们就很自然的会发现,空城计这件事情其实不从来就发生过,而是罗贯中杜撰的故事而已。

实际上不仅仅是空城计是杜撰的,所谓的草船借箭,舌战群儒等等,其实也都是杜撰的。再比如说在三国演义里面记载诸葛亮六出祁山,实际上也就是三次。

虽然三国演义里有大量的历史事实,但是很他的主要题材,它还是一部小说。


中华鬼谷子智囊团

事实上,连司马懿的儿子都看穿了,司马懿怎么可能看不穿呢?

空城计其实不只是一条计谋,而是诸葛亮和司马懿这两位三国高手的一次对话。诸葛亮是发言者,而司马懿是倾听者。

诸葛亮一生谨慎,唯有空城计弄险。其实,他是看透了司马懿的智慧,知道他必定能够听懂自己的话,所以无所谓弄险。

那么,诸葛亮通过空城计对司马懿说了什么呢?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唇亡齿寒,养寇自重。

军事一直不仅仅是军事,而是政治的延伸。诸葛亮懂政治,司马懿也懂政治。他俩都明白,当时的司马懿在魏国的政治处境并不太妙。

魏帝猜忌他,希望收回他手里的兵权;曹氏宗族也妒忌他,处处想置他于死地。

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司马懿之所以能够活着,还能够手握重兵,仅仅因为他是魏国唯一可以对付诸葛亮的人。

诸葛亮只要活着一天,司马懿就不会有性命之忧。诸葛亮一旦没了,司马懿的价值立失,就会命如草芥,如砧板之鱼。可以说,诸葛亮就是司马懿的保命良药。

所以,即便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大败,司马懿也不会赶尽杀绝。

古语说:养寇自重。

这看似是一个贬义词,其实不过是武将保命的手段。不然,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韩信的例子还不够戳心吗?

晚清时,袁世凯完全有实力迅速灭掉武昌的起义军,为何打一打停一停呢?用的正是“养寇自重”的手段。如果他真的迅速灭掉起义军,等待他的可能就是第二次被罢官了。

这点小道理,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怎能不懂?所以,当他儿子立功心切时,司马懿胡乱找了个“恐有埋伏”的借口,就把诸葛亮给放走了。

做对手做到司马懿和诸葛亮这个份儿上,也算知己了。


趣谈秘史

空城计之谜:到底是孔明吓跑司马懿?还是司马懿有意放孔明?

原创 说历史的女人

(说历史的女人——第195期)

题记:空城计在历史上有好几个,就算在三国,也不单是孔明诸葛亮使用过,比如赵云也用过空城计,但是我们一旦说起空城计,却唯独记得孔明诸葛亮的空城计。这一切都要拜《三国演义》之所赐。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诸葛亮这个空城计,诸葛亮设空城计发生的时间是在第一次北伐期间,一开始整体的战况是利于蜀国的,还没有开打,已经有三郡望风而降,诸葛亮的内心别提多得意和舒服了,但是等大军进入实质性的对阵之时,蜀军的前锋部队便惨败,即马谡惨失街亭,蜀军锐气大挫,加上另一线的赵云邓芝也兵败,导致诸葛亮还没笑起来就哭丧起了脸。为了防止腹背受敌,被夹击,那么只有一条路可走:退军,回蜀国老家去。但是曹魏方面却不会放弃这个千载难逢的生机,司马懿率军来追。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马谡失街亭之后,诸葛亮内心变得十分紧张和犹豫不定,其实他内心已经被失败的阴云所笼罩。但是诸葛亮毕竟是诸葛亮,他虽然不擅出奇制胜,但是还是深谙行军和治军之道的。所以就安排张苞和关兴各领3000精兵,往武功山的小路走。目的是充当疑兵,遇见强敌不可出战,只鼓噪叫嚣起到威慑对方心理的作用即可。如果敌方担心有伏兵,就会自行退去,然后再领军进驻阳平关。同时,诸葛亮又令张翼带兵去修筑剑阁之道,以迎接后方的部队撤退。再令姜维和马岱带兵埋伏在山谷,等大军全部撤退,他们最后再撤。

诸葛亮还做了一些细碎安排之后,全部妥当之后,然后他就亲自带着5000兵马前往西城去搬运粮草。单是从诸葛亮这个安排来看,就能足见诸葛亮果然是个心细之人,安排得事无巨细,也非常周全,似乎毫无破绽。但正所谓百密一疏,他没有料到司马懿会得到他的动向,因为司马懿亲率十万大军直奔西城。

根据书中的具体交代来看,此时的诸葛亮身边只有2500个士兵,因为另外2500士兵被派去搬运粮草了。同时更糟糕的是,诸葛亮身边也没有大将,只有文官。所以说,当哨兵报告司马懿大军来到时,众人就只有一种表情:大惊失色。其实孔明诸葛亮也是吓得不轻,因此他赶紧来到城楼之上,登高而望,看见司马懿的大军黑压压地从远方分两路压了过来。搁在一般人看到这般情景,基本上都会做出一种选择,那就是快逃。但诸葛亮不愧是诸葛亮,他表现得非常淡定,或者说临危不惧。当然诸葛亮的大脑应该也是迅速转了一下的,逃跑这种念头他不可能没有产生,甚至可以说他的第一念头也是逃,但是面对司马懿十五万大军,想逃的可能性很小,而且逃的后果则更严重,不仅自己所率2500士兵全军覆没,恐怕各处部署的兵马也凶多吉少。因此诸葛亮做了一个极其大胆的决定,那就是偃旗息鼓,打开城门。

不要以为这样做很轻松,这是需要相当大的胆识的。城门四开之后,他安排一门二十个军士装扮成清扫工打扫洒水,而诸葛亮自己当然也没闲着,他换上轻便的衣服,高坐城楼,面前摆一架古琴,然后就凭栏而坐,焚香弹奏。

却说司马懿大军来到城前,这时候发生了一件令人生疑的事,或者说有三个疑点:第一个疑点即司马昭认为诸葛亮城中根本没有兵,他坐在城楼上弹琴,不过是做样子吓唬人。既然司马昭都能看出的端倪,想来司马懿不可能什么也没看到。

第二个疑点是诸葛亮当时所在之城不过是一座小城,并非坚城和大城,所以其屯兵和屯粮是有限度的,如果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强攻,很轻易就能拿下,就算城中有埋伏又怎样?

第三个疑点古人常说擒贼先擒王,既然诸葛亮在这个城中,而且诸葛亮又是蜀汉的顶梁柱,把诸葛亮弄死或捉了,那么蜀汉的天就基本坍塌了。司马懿用十五万之众,硬拿诸葛亮,也是值得的事。可是司马懿却笑了笑,没有做,而是退兵而去。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明白,司马懿并非被孔明诸葛亮吓跑,实际上是司马懿有意放了孔明诸葛亮一马。那么司马懿为何这样做呢?其实司马懿这个老狐狸看问题实际上比诸葛亮更长远,或者说诸葛亮是一心为蜀国大业,而司马懿则还要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之安全。

在曹操活着的时候,司马懿就差点因为自己的“狼顾鹰视”之长相而丢掉小命,若不是他埋头苦干装傻子获得了曹丕的信任,他岂能活到今天呢?到了魏明帝的时候,司马懿就更加低调,说白了就是更善于夹着尾巴做人,而且做出了很高的境界,让一般人根本看不出他的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的地步。

在司马懿这里,他必须要坚守一个准则,那就是做对曹魏有用的人,但还不能让曹魏感到威胁。而诸葛亮的连年北伐,终于逼得曹魏政权不得不重用他司马懿,这是司马懿的机遇,但是其中当然也暗藏危险。那就是诸葛亮的北伐一直在继续,司马懿的价值也就一直会被体现。因为曹魏这里能够抵御诸葛亮的统帅,无人能比司马懿更合适。所以司马懿虽然内心早已看破了诸葛亮的空城计,但也虚张声势说不能中计,而是撤军回去,继续守着街亭等地。

结语:所以说孔明诸葛亮的空城计看似高明无比,实际不过是两个高手之间心照不宣的一次意外合作,孔明诸葛亮获得性命,司马懿则为自己保留了余地。最终的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孔明诸葛亮通过不断北伐最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司马懿则获得了自己的权力,为自己的子孙铺平称帝之路。


说历史的女人

第一,当时的政治背景是曹睿得用司马懿来对抗宗族势力,但是面对司马懿这样的野心家,曹睿不得不防。如果司马懿当时灭掉了诸葛亮,司马懿将不会再得到重用重任,甚至会在宗族的势力挤压和帝王的猜忌下丢官甚至丢命,所以不能杀孔明,第二,三国末年只有诸葛亮和司马懿棋逢对手,英雄暮年厮杀一生不免惺惺相惜,不忍杀孔明也是一方面,所以司马懿看出看穿看不穿空城计,都不会对诸葛亮下死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