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明史·袁崇焕传》:

袁崇焕,字元素,东莞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授邵武知县。为人慷慨负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

天启二年正月,御史侯恂请破格用之,遂擢兵部职方主事。无何,广宁师溃,廷议扼山海关,崇焕即单骑出阅关内外。部中失袁主事,讶之,家人亦莫知所往。已,还朝,具言关上形势。曰:“予我军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廷臣益称其才,遂超擢佥事,监关外军,发帑金二十万,俾招募。

寻令赴前屯安置辽人之失业者,崇焕即夜行荆棘虎豹中,以四鼓入城,将士莫不壮其胆。在晋深倚重之,然崇焕薄在晋无远略,不尽遵其令。

十三山难民十余万,久困不能出。大学士孙承宗行边,崇焕请:“将五千人驻宁远,以壮十三山势,别遣骁将救之。宁远去山二百里,便则进据锦州,否则退守宁远,奈何委十万人置度外?”承宗谋于总督王象乾。象乾以关上军方丧气,议发插部护关者三千人往。承宗以为然,告在晋。在晋竟不能救,众遂没,脱归者仅六千人而已。及承宗驳重城议,集将吏谋所守。阎鸣泰主觉华,崇焕主宁远,在晋及张应吾、邢慎言持不可,承宗竟主崇焕议。已,承宗镇关门,益倚崇焕。崇焕内拊军民,外饬边备,劳绩大著。崇焕尝核虚伍,立斩一校。承宗怒曰:“监军可专杀耶?”崇焕顿首谢,其果于用法类此。

崇焕初议和,中朝不知。及奏报,优旨许之,后以为非计,频旨戒谕。崇焕欲藉是修故疆,持愈力。而朝鲜及文龙被兵,言官因谓和议所致。文龙既死,甫逾三月,大清兵数十万分道入龙井关、大安口。崇焕甫闻变即千里赴救,自谓有功无罪,然都人骤遭兵怨,谤纷起,谓崇焕纵敌拥兵。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帝颇闻之,不能无惑。会我大清设间,谓崇焕密有成约,令所获宦官知之,阴纵使去。其人奔告于帝,帝信之不疑。十二月朔,再召对,遂缚下诏狱。法司坐崇焕谋叛,三年八月。遂磔崇焕于市。兄弟妻子流三千里,籍其家。崇焕无子,家亦无余赀,天下冤之。

袁崇焕的死,不能简单的说死于离间计,这只是明朝时期,国内外波澜壮阔的斗争史中一朵小小的,又致命的浪花。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让我们从明朝建国说起吧。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九记载了一段朱元璋对元朝兴亡的看法。

“洪武三年十二月儒士严礼等上书言治道。上退朝,御西阁,因览礼所上书,谓侍臣曰:‘汝等知古今,达事变,且言元氏之得天下与所以失之之故。’或言世祖君贤臣忠以得之,后世君暗臣谀以失之;或言世祖能用贤而得之,后世不能用贤而失之;或言世祖好节俭而得之,后世尚奢侈而失之。 上曰:‘汝等所言,皆未得其要。夫元氏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

朱元璋已经十分深刻的认识到,蒙元之所以这么快亡国,是因为它的无政府统治,以及对资本的无约束状态。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于是,

朱元璋首先结束军事利益集团治国的制度,重新恢复文官体系,从而结束了蒙元时期的无政府状态;

其次,抑制和打击跨境贸易和走私贸易,并把帝国以贸易税收为主的财税体系,重新回归为以农业税为本;

第三,之前蒙元时期的老百姓太苦了,所以明太祖爱民心切,虽然征收农业税,但是税率很低,和宋朝相比,低的很多。

第四,给官僚体系降薪,在官员们看来,明朝的公务员工资,和宋朝比是比较低的。为此,明朝的公务员们,一直有怨言。

既不想苦农,实行低税率。又给公务员发低薪,还想让公务员们尽忠职守。为了激励下士大夫阶层,朝廷便规定,官绅不纳粮。这为后来明朝严重的土地兼并,埋下了伏笔。

低税率,导致国家财政困难,国家的开销一直很大,而财政不足,怎么办呢?政府便印钱买东西,很快就造成了明朝法定货币大明宝钞的信用崩溃。而因为财政一直紧巴巴的,让明朝的官员们一直嗜钱如命,视财如命的程度,这在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之后,没有能享福,反而过着清苦的日子,于是官僚集团渐渐的走到了皇帝和老百姓的对立面。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于是在官僚集团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他们密谋造反,企图打倒朱元璋。

在胡惟庸案中,明太祖始终不肯相信,李善长会反他,会跟着胡惟庸那种人一起走。

结果事实表明,李善长不仅知道胡惟庸造反的事,而且还一直隐瞒着明太祖。手握帝国重兵的李善长,他默许了胡惟庸及其同党们的倒行逆施,也接受了胡惟庸许给他的事成之后的荣华富贵。

杀胡惟庸,太祖比较解恨。但是杀李善长,让他十分揪心和痛苦。

为什么从前一起打天下的人,为天下苍生谋幸福而并肩作战的人,会突然变得那么陌生呢?

一切都是因为钱。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官僚集团,之所以能在总头目胡惟庸的带领下,集结几万人,明太祖认为,根源在于宰相制度,在于宰相专权。

于是,太祖废除了相权,让官僚系统,直接向自己汇报,而不再是向宰相汇报。

去掉官僚系统的中枢,自己既做皇帝又做宰相,这样的改革,对于太祖这样极其勤政,精力极其旺盛的人来说,是可以撑下来的,换了其他人,就会比较难以胜任。

所以,后来朱棣进一步改革,改成了内阁制。

内阁制的本质,是对相权的弱化,但是又以内阁首辅的形式,恢复了一部分的宰相职能,让宰相轮流做,皇帝在看上面看着下面的官僚集团党争内斗,分化制衡官僚集团。

内阁制,为后来凶猛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在刘伯温、李善长以及胡惟庸死后,官僚集团的内部制衡格局,也由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与刘伯温为首的浙东集团的两派相争,逐渐演化成了多派混战。

为了改变皇帝和官僚集团斗争中的不利局面,在杀掉胡惟庸逆贼集团之后,明太祖建立了锦衣卫,用来监察整个官僚系统。锦衣卫并不是太监,而是由皇帝的禁卫军所改组成的军事组织。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朱元璋针对官僚集团,一次都能杀掉上万人,这是什么性质?

这并不仅仅是反腐斗争,实际上是战争行为。

不过和改朝换代的战争不同,它是一个朝代框架下的,连绵不绝几百年的内部战争,皇权和资本的战争。

官僚集团里面,虽然也有皇帝嫡系的忠烈之臣,但是整个官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他们是站在皇帝的对立面的。

为什么会这样?根本原因,是皇帝想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朱元璋要提倡官员和他自己一样艰苦朴素,要阻止官员鱼肉百姓。大多数官员则不想跟着朱元璋艰苦朴素,想过养尊处优、荣华富贵、高高在上的日子。

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明太祖诛杀胡惟庸及其同党,是这场矛盾激化后的第一次战争,这场战争以皇帝的胜利而告终。

朝廷与官僚集团,在朝堂上进行流血的战争,在经济领域不流血的战争,也在进行着。

因为明朝税率比较低,国家财政一直吃紧, 必须得开源,得能在低税率的前提下,赚钱补贴国家财政。

怎么才能赚钱呢?

朝廷和官僚集团,不约而同,他们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大洋:控制全球贸易。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郑和下西洋真正的原因,就是为了建立海洋霸权,控制全球贸易,最终实现为国家赚钱的目的。

郑和所主导的巨型国企,对全球贸易的垄断,这严重的破坏了夷狄、国内资本家、和官僚集团的共同利益。

他们不甘心所以要反抗。

于是在这三股势力的合流之下,策动了一系列对华战争。

北边有鞑靼,南边有安南缅甸,东边有倭寇。

当年太祖挡了胡惟庸们的财路,所以他们联合起来,密谋造反推翻太祖。

现在,朱棣所建立的海上霸权,垄断了全球贸易,这更是严重的阻挡了他们的财路。

他们要不顾一切,不择手段的,肢解这个巨无霸一样的超级国企。

机会终于到了,宣德帝驾崩,年幼的明英宗继位。

官僚集团欺负明英宗年幼不能理政,便勾结辅政太监,废止了大明帝国的船队,肢解了当时海洋上最大的海军舰队,肢解了帝国海上霸权,终结了大明帝国所控制的全球海上贸易,终结了帝国所主导的海上丝绸之路。

至此之后,中央帝国的海权开始旁落于夷狄之手。

国内的官僚集团,负责提供政治庇护,国内的资本家,负责进行出口,国外的夷狄,负责进行把中国的商品销售到世界各地。

这个以资本为纽带,缔结起来的复合利益集团,联手控制了当时的海上贸易。

在明宪宗时期,有人建议重新下西洋控制贸易赚钱,重新振兴三宝船队这个巨型国企。

官僚集团为了防止国有企业抢他们的走私生意,刘大夏还藏匿了宝船设计建造的图纸,航海地图,航海技术,以及一系列相关档案。

而这些图纸、地图、航海技术、海洋档案,以民间学术交流的名义,被官僚集团输出给了洋人。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此图为明朝的坤舆万国全图)

肢解宝船船队,是明太祖诛杀胡惟庸以来,官僚集团与皇帝的战争,最大的一次胜利。

接下来,官僚集团要谋划的是:消灭帝国的陆上霸权。

为了消灭帝国的路上霸权,就要歼灭皇帝所直接控制的嫡系部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路上武装力量。

因为这支武装力量的存在,一方面,他控制了陆上丝绸之路,让资本家们无法和北方的夷狄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官僚集团总是担心,这支武装力量,早晚会南下,打击他们的海上走私贸易。

长城的存在,并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主要是为了控制贸易。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有了长城,就可以永远占据和夷狄贸易的主导权和主动权,具有绝对的商品定价权。

从这点看,修建长城并不是赔本的买卖,或者说,长期看,长城的修建成本,都摊销成了对夷狄所间接征收的商税。

北方夷狄,为什么总是要不顾一切的入关,为什么如此痛恨长城的存在?

因为只要越过了长城,他们就可以不再被征收高昂的商税。

表面上看,中国的朝贡体系,是厚往薄来,实际上并非如此。

因为一直厚往薄来下去,金银都必将有耗尽的一天。

为什么中国反而积累了越来越多的金银了呢?秘密就在于对贸易的绝对控制权:给商品定价,压低夷狄的商品价格,抬高中国的商品价格。

如果夷狄不接受这个议价,否则就不开关互市;

不开关互市,夷狄的牛马羊就会被大雪冻死;

他们不买我们的粮食过冬,人也会饿死;

所以他们没有选择的余地。

不仅夷狄们痛恨长城,而且国内的资本家们,更痛恨长城。

开关互市,最大的获利者是朝廷。

不仅夷狄那边需要交税,国内做进出口贸易的资本家,也要交税。

资本家痛恨长城,怎么办呢?

他们就会用资本的力量,买通边军,买通地方政府官员,给他们提供走私通道。

北方的陆上走私贸易,越来越猖獗。为了打击这种走私贸易,明英宗便决定北伐。

如果再不打击这些严重的走私活动,那么长城就会形同虚设,朝廷的税收也会受到损失。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但是明英宗决定北伐,打击走私,并不仅仅损害蒙古人的利益,还会损害国内资本家的利益,损害官僚集团的利益,损害边军所代表的武将集团的利益。

于是,在战争的刚开始,他就一步步钻进了那个复合利益集团所设下的陷阱,更是让帝国的嫡系精锐毁于一旦。

官僚集团,先以错误的军事情报,把明英宗的嫡系军队,送到错误的战场,根本没有遇到也先的主力;

接着,官僚集团在后勤上,切断明军后勤补给,饿的饥肠辘辘的明军,实在没有力气行军,不得不撤军;

在撤军的路上,官僚集团再次给出错误的军事情报,让明英宗在土木堡这个绝地安营整顿。

对整个计划一清二楚的蒙古人,则事先切断了水源。又饿又渴又冷的明军,不要说能打仗了,能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就已经不错了。

皇帝的嫡系精锐部队,丧失殆尽。是明军打不过蒙古人吗?根本不是。

以当时双方的战斗力而言,在正常情况下,也先的那两万蒙古士兵,只不过是明军的点心。

而在土木堡之变,明军在交战之前,已经丧失了战斗能力,他们太饿了,太渴了,太冷了,太绝望了。

在土木堡之变的整个过程中,边军将士,对王师被困被歼,全程无动于衷。

土木堡之变之后,皇帝的嫡系部队被全歼,三大营全军覆没。

官僚集团,随即控制了军队。

巨型国企宝船船队被肢解,皇帝的嫡系精锐,在土木堡一役,被全歼。

明成祖的超级大手笔,几代人经营了上百年的海权陆权双霸权,一朝沦丧。

明朝的皇帝,除了太祖和成祖好些,明英宗和明武宗稍微也还好些,其他的皇帝都没干什么好事。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明英宗之后,明朝的皇帝都被官僚集团架空了,沦为了受他们控制的傀儡。

嘉靖不上朝,万历不上朝,是他们不想上朝吗?并不是。是掌控一切的官僚集团不准皇帝参加会议而已。

土木堡之后,皇权幕落。官僚集团,几乎接管了一切。

他们控制了军队,控制了媒体和舆论。挟大义迫君子,挟百姓迫皇帝。

接下来,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让自己更富,让国家更穷,他们提出了:减税。

官僚集团,直接禁止了江南地区的商税,关税,茶税,等等税收,更禁止在交通要道设卡征税。

整个富得流油的苏杭地区,商税,每年只能收上来几十万两白银。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国税崩溃,商税,关税,农业税统统崩溃。

国家越来越穷,官僚集团和他们的白手套们越来越富裕。

越来越富的官僚集团,他们越来越无法无天。

不仅大肆侵吞国家税收,大肆腐败,在海上,他们还以海盗作为白手套,进行越来越失控的走私贸易。在北方,则以建州满族为白手套,进行陆上走私贸易。

万历皇帝发起了对官僚集团最后的反击,一方面,全方位打击走私,另一方面,启用张居正进行税制改革,试图重新掌控帝国财权。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是针对官僚集团的一次税改战争,打击白手套,打击隐蔽地税和政商挂靠。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这场战争,严重损害了官僚集团的利益,更损害了整个跨国资本复合利益共同体的利益:官僚集团,夷狄,资本家,搞军倒的边军武将集团。

一时间,帝国的边境,到处告急。万历皇帝,只得四处出征。

万历的反击,随着万历帝的去世,宣告不了了之,官僚集团卷土重来,再次掌握了全局。

万历并没有像他的祖先明太祖那样,面对官僚集团打出来一个全面的胜利。

在这场皇权对资本复合利益集团的反击过后,便是帝国末日的到来。

这场资本与皇权的战争,绵延几百年。

为什么明朝的官僚集团毫无气节可言?为什么官僚集团,没有人殉国,为什么没有人死节?为什么明朝的武将,会如此轻易的投降建奴,投降闯贼?他们怎么一点廉耻心都没有呢?

答案是,皇帝不仅不是资本复合集团的天,还是他们的敌人。

明朝推翻蒙元之后,为了制衡蒙古人,便扶植满人,去攻击蒙古人。

中央帝国,蒙古人,满人,这种三角关系的新变化,是满人崛起的根本原因。

土木堡之变之后,三角关系发生了逆转。

满人见中央帝国精锐丧失殆尽,蒙古人重振雄风,他们便偷偷的帮着蒙古人,去打明军。

建州女真和明朝互市,喜欢故意拿瘦弱生病的马讹明朝的钱和粮食,明朝也没有太计较。

后来,努尔哈赤的姥爷王杲,伤天害理的事做的越来越出格,他伙同努尔哈赤的舅舅古勒寨,到处抢劫,到处杀人。

明朝负责地方治安官员,过去请他喝茶,结果被努尔哈赤的姥爷剖腹杀死。

这下把明朝政府彻底激怒了,辽东总兵李成梁带领军队剿匪,把努尔哈赤的姥爷和舅舅,爷爷和父亲,全部歼灭,只有十几岁的努尔哈赤急中生智,抱着李成梁的马腿,嚎啕大哭。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李成梁一时心软,就没杀他。反而还收他做了养子,比对亲儿子还要好。

从那之后,李成梁教努尔哈赤学习汉文化,学习兵法打仗。还把他的姥爷舅舅爷爷爸爸的地盘,都给了他。

在李成梁的帮助下,努尔哈赤统一了建州女真各部。统一后的建州女真,开始发动对海西女真的部落兼并战争,在李成梁的帮助下,统一了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

满人崛起的三部曲,第一步是努尔哈赤获得李成梁支持,第二步是统一建州女真各部。第三步,是统一兼并海西女真。

建州女真失去了海西女真的牵制和制衡,辽东终于迎来了大患。

李成梁为什么要养虎为患,养寇自重呢?

这不过是为了和朝廷,和文官集团博弈,李成梁走的一步险棋。

在明朝早期,因为是征兵制,军户有军田,打仗吃自己的粮饷,根本不需要向百姓征税纳粮。

后来,因为明朝的税收倾斜,官绅不纳粮,地主们的土地,都挂靠在官员名下。

军田既要负担国防还要负担税赋,这样的规则不平等,让很多军户开始逃户,屯田制崩溃,征兵制也随之崩溃。

征兵制,就变成了募兵制。

募兵制,是朝廷发钱粮给军事统帅,统帅在招聘职业军人,组成军队打仗。这样一来,朝廷想再制衡军事集团,就十分的困难。

对于职业军人来说,谁给他们钱,他们就听谁的,军队渐渐的就变成了军官们的私兵。

为了要能招募更多的士兵,扩大自己的军阀割据地盘,那么就需要更多的粮食和钱。

怎么才能弄到更多的粮食和钱呢?那就需要创造和培养出来边患。

边患越严重,朝廷给的军饷越多,军饷越多,军官们招募的士兵越多。

士兵越多地盘就越大,地盘越大,那么捞的钱也就越多。

在这种大背景下,努尔哈赤,不仅不会死,而且还会被养的膘肥体壮。这便是养寇自重的逻辑。

明朝火器专家赵士祯上奏崇祯皇帝说一些将领“专以双粮厚赏,招养夷丁,驱我华人,为虏奴仆,辱我族类,馁我士气”。在朝鲜打的日本人落花流水的明军大将李如松,甚至死于汉奸军官李平胡之手。

赵士祯强烈的建议,“不如置我前据利器”,“丑类狼子野心,养之不惟贻患后日”。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后来李成梁果然遭到朝廷的罢免和弃用。

李成梁罢官后,努尔哈赤闹的越来越凶。一时间也没人拿他有办法。

有人提议,让李成梁复出去平辽东,可是,朝廷并没有再次启用李成梁。

崇祯改变了对满人的政策,方向转向了剿灭。

这时候,袁崇焕出现了。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袁崇焕开始频繁的上书崇祯皇帝,说只要给他钱和粮,五年他就可以平辽。

袁崇焕征服了崇祯,开始上演和李成梁同样的套路。

但是,李成梁养寇自重,是为了能够手里有筹码和朝廷讨价还价,不至于被废掉。

李成梁好歹还擅长打仗,鲜有败绩,而袁崇焕,根本就不懂怎么打仗。

拿到朝廷的钱粮之后,袁崇焕便偷偷的和皇太极做贸易,还杀掉了大将毛文龙,为满人去掉了心腹大患。

这让本来就已经水穷水尽的朝廷,开支越来越大。

袁崇焕要更多的钱粮,那么这些负担就摊派到了农民头上,辽饷加急,农民负担越来越重,引发了李自成起义。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一面是皇太极征服了蒙古各部,一面是国内农民起义,崇祯杀掉袁崇焕后,祖大寿为代表的明军将领,很多人开始纷纷投降满人。

为什么要投降满人?因为满人有钱。

满人的钱哪里来的?因为明朝的那些军官们,和满人私自做贸易养肥的。

朝廷给军队钱;

军队给满人钱,让满人闹,再以各种名义,跟朝廷要更多的钱;

满人再用钱,收买明朝军队,让他们投降满人。

这是一个死循环的利益链。

到了这个时候,帝国的国家安全,面临了一个空前强大的军事同盟:日本,蒙古,满人,明朝武官叛将,流民军。

他们全都联合起来,向帝国发起一次次打击。

明朝就此灭亡。

从袁崇焕之死说起

采编自白云先生《被资本击沉的大明王朝》一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