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我是一個沒有對某件事情有著強烈熱愛的人,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我曾經為此非常苦惱過,也一度認為自己活的很失敗。

直到現在,我仍然在思考這件事情。

有好幾個下班後的夜晚,我坐在書桌前,陷入苦惱,沉浸在對自己人生目標的思考中,我究竟想要什麼?為什麼想要?怎樣才能得到想要的?我喜歡什麼?想做什麼?這一系列問題,我一一的問我自己。

通過這樣的發問,我確實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我真的沒有特別宏大的人生目標,我就只想賺多點錢讓自己活得更好而已。

那麼,第一個問題的回答就是,我想要錢,後面的問題便都圍繞著錢展開,這樣一輪輪探究下去,我發現這個思索的過程以及結果仍然不足以解決我目前的困境。

直到無意中看到一本書,也就是我今天要聊的主要內容,書名叫做《優秀到不能被忽視》,作者卡爾·紐波特。 這樣一本看似很雞湯很雞湯的書,我在書裡的前兩個部分,找到了一直想要的答案。所以我想寫出來,並且分享給更多人。

1. 沒有想做的並不可恥,去做好當下的就可以了。

2. 當你做一份工作時間越長,你越擅長做一件事,你就會慢慢喜歡上了。

3. 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喜歡的,激情思維並不牢靠,要更加關注自己能為這個世界創造什麼價值,這才是獲得成功的關鍵。

4. 職場資本的獲取需要大量時間,以及刻意練習。

Part 1成功並非是一味的激情所造就的

是什麼時候開始流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正確的人生”這樣一個理論呢?

我想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功不可沒。

2005年6月,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發表演講時說,

你需要找到你所愛的東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還沒有找到,那麼繼續找,不要停下來。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然後喬布斯的這個督促年輕人追求自己熱愛的演說通過媒體的傳播,也讓後來的職場建議中都無不例外的推崇這種觀點,可以說,這種尋找與自己激情相匹配的工作觀念就此影響了無數人。

但事實究竟是怎樣的呢?作者去研究了觀念的提出者喬布斯。

喬布斯是如何開始自己的事業的?

學生時代的喬布斯對商業和電子科技並不感興趣,而是喜歡研究西方歷史和舞蹈,還對東方神秘主義有所涉獵,在輟學後,喬布斯從事過農場的工作,並熱衷於禪修。

喬布斯接觸計算機這一年的晚些時候,他開始發現了計算機裡的商機,喬布斯和他的朋友準備專門生產套裝電腦的電路板,賣給當地的計算機愛好者,又是機緣巧合之下,喬布斯在推銷自己的電路板時,被一家電腦店的老闆要求說想要組裝好的電腦,而且一次要50臺,一臺500美元,需要儘快發貨。喬布斯興奮不已,於是開始此處籌錢,蘋果公司就此誕生。

這時的喬布斯,只是想賺個快錢而已,並不夢想著改變世界。

如果喬布斯一心追求自己喜歡的,他很可能會成為一名禪修老師。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蘋果公司的誕生並不是出於激情,而是一個幸運的轉機,一個意外。

由此說來,成功不一定要做自己喜歡的事,當你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成功便來了。

Part2 激情是精通的副產品

如果問一個人究竟喜歡什麼?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不外乎是,喜歡吃,喜歡睡,喜歡旅行,喜歡看書,喜歡唱歌跳舞,喜歡打球等等,但這些愛好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很難與職業掛上勾的,當然現在因為互聯網行業的興盛,這些愛好還是能有變現機會的。

但比起正兒八經的工作,我們可以斷定,大部分人對真正的職業是缺乏激情的,就好比很少會有人喜歡推銷,喜歡打電話,喜歡不停的迎合甲方做創意,改方案等磨人的工作。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的時候總覺得痛苦萬分,就覺得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而應該去做一份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情。

這個時候,這本書的作者提到耶魯大學的一個關於人們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研究,這份研究發現,同一個職位,經驗越豐富的人,TA在工作的體驗越好,越有可能愛上自己的工作。

於是得出假設,在工作中得到快樂不一定是那些將激情轉化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夠久且擅長於所做事情的人,原因是不論是工作還是其他,人們選擇做一件事的動機不外乎:自主(覺得自己要做的是重要的),勝任,歸屬(與他人建立聯繫),前面兩項,勝任和自主都需要一定時間,經驗豐富的人自然而然會獲得這兩種愉悅感。

因而,作者建議,與其去“找到正確的工作”,不如“正確的工作”。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與此同時,那些真正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工作的人,數年後,他們的體驗也並不像預期中那樣好。

作者在書中提到,因為受到追求自己所熱愛的事物這一理論的影響,美國的年輕人投入了對激情的尋找中,但是通過對這一人群的調查研究表明,人們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在持續下降,也就是“我們越注重於熱愛自己所做的事情,到最後越不喜歡做。”

這讓我想起了,很多人說,“工作和愛好要分開,當你把愛好變成工作,遲早有一天都會厭倦的”這樣一套說辭。看來,這確實是有據可依的。

那如此說來,就真的沒有因為激情而把自己的工作或者說是事業做得很好的人嗎?其實還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因為天賦,比如職業運動員,職業作家,職業歌手,職業畫家等等,他們因為在這些特殊領域天賦異稟,把自己的愛好與事業緊緊的聯繫在了一起,從而獲得成功。

Part3 工匠思維勝過激情思維

“不要試圖用逃離來解決自己目前的工作困境,而應該開始獲取自己必需的職場資本,從而將自己從桎梏給中解放出來。”

作者在書中以一個喜劇演員史蒂夫·馬丁為例,在接受採訪時馬丁說,他花了10年時間才形成自己的表演體系,當表演成型時,他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名,沒有什麼真正地熱捷徑可走。到後來,當你有了足夠的經驗,就會散發出某種自信。“

“要讓自己優秀到不可忽視。”馬丁說。

此外,書中還提到一位錄音棚樂師,這是一位曾演奏過99首billboard排名第一熱門單曲的音樂人,他說:”錄音帶不會說謊。它比你的外貌、樂器、個性以及關係網都重要。錄完音後馬上就會回放, 你的能力一覽無餘。”

作者將這種產出為中心的職業觀稱作”工匠思維”。工匠思維關注自己的工作能帶給世界的價值,與之相對的激情思維,則更關注世界能帶給自己什麼價值。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工匠思維就是我們的職場競爭力,如果你想打造一份自己熱愛的工作,工匠思維要勝過激情思維。

與之同時,作者還非常貼心的指出了三個不適用於工匠思維的三條特徵,這三條特徵應該能開解許多人的職場困惑。

1.該工作無法讓你有機會通過發展稀缺而寶貴的相關技能而與他人區別開來。

2.你認為該工作所關注的內容是無用或者甚至對世界有害。

3.該工作迫使你與自己非常不喜歡大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滿足其中三條或者其中之一,你都可以考慮放棄。

而如何做一名好工匠,作者提出的建議是刻意練習,走出舒適區,在正確的時間、正確的地點積累大量的練習。刻意練習的五大步驟分別是: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1.判斷自己身處哪一種職場資本市場

作者認為,在職場上,有兩種市場,一種是贏者通吃型,一種是拍賣型。

所謂贏者通吃型,也就是隻有一種職場資本可以獲取,並且有很不同的人在爭奪這種資本,比如編劇,比如寫作,將故事講好是最關鍵的,唯一的資本類型就是故事創作能力。

而拍賣型市場,這是一個很多不同類型的職場資本,並且每個人都可以生成他們獨有的資本。比如你擅長文字工作,你就不去跟其他人競爭技術型工作,你可以在你獨有的領域做得很好,同時也不與其他崗位產生競爭,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己的技能謀得一份工作。

要想制定一個刻意練習的策略,第一個任務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是在哪種類型的職場資本市場中打拼。

2.識別出自己的資本類型

當你確認了自己所處的市場類型,接下來你就要識別出自己要去追求的具體資本類型。這一步只針對拍賣型市場。因為在一個拍賣型市場,你有很多選擇的機會,你最應該做的就是去尋找一個能讓你積累資本的平臺和機會,直白點說就是尋找更好的發展平臺,來獲取最關鍵的職場資本。

就好像我們現在說的,你從一個名牌大學畢業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因為學歷就是你的資本;你從一個牛逼的公司跳槽,相對而言,也能為你的下一份工作鍍金,因為你在牛逼公司工作的經歷也成為了你的資本。

3.定義優秀

一旦確認了要培養的具體技能,你就可以開始按照刻意練習策略的相關研究成果來指導自己。具體可參照書籍《刻意練習》。

如果一個人用激情思維行事,他將很難從工作中獲得真正的愉悅感

4.“拉伸”與“摧毀”

因為刻意練習需要走出舒適區,帶給我們的體驗必然是不愉悅的,刻意練習給人的感覺就像是“拉伸”,你會感到不適,但同時你也在新生和重組,這種“拉伸”是取得進步的前提條件。

如果你沒有感到不適,那麼你很可能就卡在某個“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5.要有耐性

也就是說,當你堅持長時間做同一件事時,你就會變得擅長做這件事。

職場資本的獲取需要時間。

後記:正如我在文章開首所說,我一度因為自己沒有非常熱愛的東西而感到自卑,我很羨慕那些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

現在看來,我終於可以從這種深深的挫敗感中走出來了,我們每個人來到世上,並非是我們自己的選擇,也並不是每個人都帶著使命而來,不是每個人都天賦異稟,所以暫時沒有想做的事情也不必太過驚慌,就暫時把自己正在做的還不算討厭的事做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