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我是一个没有对某件事情有着强烈热爱的人,我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我曾经为此非常苦恼过,也一度认为自己活的很失败。

直到现在,我仍然在思考这件事情。

有好几个下班后的夜晚,我坐在书桌前,陷入苦恼,沉浸在对自己人生目标的思考中,我究竟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怎样才能得到想要的?我喜欢什么?想做什么?这一系列问题,我一一的问我自己。

通过这样的发问,我确实找到了一些答案,比如,我真的没有特别宏大的人生目标,我就只想赚多点钱让自己活得更好而已。

那么,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就是,我想要钱,后面的问题便都围绕着钱展开,这样一轮轮探究下去,我发现这个思索的过程以及结果仍然不足以解决我目前的困境。

直到无意中看到一本书,也就是我今天要聊的主要内容,书名叫做《优秀到不能被忽视》,作者卡尔·纽波特。 这样一本看似很鸡汤很鸡汤的书,我在书里的前两个部分,找到了一直想要的答案。所以我想写出来,并且分享给更多人。

1. 没有想做的并不可耻,去做好当下的就可以了。

2. 当你做一份工作时间越长,你越擅长做一件事,你就会慢慢喜欢上了。

3. 不要一味追求自己喜欢的,激情思维并不牢靠,要更加关注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创造什么价值,这才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4. 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大量时间,以及刻意练习。

Part 1成功并非是一味的激情所造就的

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是正确的人生”这样一个理论呢?

我想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功不可没。

2005年6月,乔布斯在斯坦福大学发表演讲时说,

你需要找到你所爱的东西……成就大事的唯一方法就是热爱自己所做的事。如果你还没有找到,那么继续找,不要停下来。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然后乔布斯的这个督促年轻人追求自己热爱的演说通过媒体的传播,也让后来的职场建议中都无不例外的推崇这种观点,可以说,这种寻找与自己激情相匹配的工作观念就此影响了无数人。

但事实究竟是怎样的呢?作者去研究了观念的提出者乔布斯。

乔布斯是如何开始自己的事业的?

学生时代的乔布斯对商业和电子科技并不感兴趣,而是喜欢研究西方历史和舞蹈,还对东方神秘主义有所涉猎,在辍学后,乔布斯从事过农场的工作,并热衷于禅修。

乔布斯接触计算机这一年的晚些时候,他开始发现了计算机里的商机,乔布斯和他的朋友准备专门生产套装电脑的电路板,卖给当地的计算机爱好者,又是机缘巧合之下,乔布斯在推销自己的电路板时,被一家电脑店的老板要求说想要组装好的电脑,而且一次要50台,一台500美元,需要尽快发货。乔布斯兴奋不已,于是开始此处筹钱,苹果公司就此诞生。

这时的乔布斯,只是想赚个快钱而已,并不梦想着改变世界。

如果乔布斯一心追求自己喜欢的,他很可能会成为一名禅修老师。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苹果公司的诞生并不是出于激情,而是一个幸运的转机,一个意外。

由此说来,成功不一定要做自己喜欢的事,当你把一件事做到极致,成功便来了。

Part2 激情是精通的副产品

如果问一个人究竟喜欢什么?我想很多人的答案不外乎是,喜欢吃,喜欢睡,喜欢旅行,喜欢看书,喜欢唱歌跳舞,喜欢打球等等,但这些爱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很难与职业挂上勾的,当然现在因为互联网行业的兴盛,这些爱好还是能有变现机会的。

但比起正儿八经的工作,我们可以断定,大部分人对真正的职业是缺乏激情的,就好比很少会有人喜欢推销,喜欢打电话,喜欢不停的迎合甲方做创意,改方案等磨人的工作。

所以很多人在工作的时候总觉得痛苦万分,就觉得这些不是自己想要的,而应该去做一份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这个时候,这本书的作者提到耶鲁大学的一个关于人们如何看待自己工作的研究,这份研究发现,同一个职位,经验越丰富的人,TA在工作的体验越好,越有可能爱上自己的工作。

于是得出假设,在工作中得到快乐不一定是那些将激情转化为工作的人,而是那些做得足够久且擅长于所做事情的人,原因是不论是工作还是其他,人们选择做一件事的动机不外乎:自主(觉得自己要做的是重要的),胜任,归属(与他人建立联系),前面两项,胜任和自主都需要一定时间,经验丰富的人自然而然会获得这两种愉悦感。

因而,作者建议,与其去“找到正确的工作”,不如“正确的工作”。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与此同时,那些真正选择了自己喜欢的工作的人,数年后,他们的体验也并不像预期中那样好。

作者在书中提到,因为受到追求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这一理论的影响,美国的年轻人投入了对激情的寻找中,但是通过对这一人群的调查研究表明,人们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在持续下降,也就是“我们越注重于热爱自己所做的事情,到最后越不喜欢做。”

这让我想起了,很多人说,“工作和爱好要分开,当你把爱好变成工作,迟早有一天都会厌倦的”这样一套说辞。看来,这确实是有据可依的。

那如此说来,就真的没有因为激情而把自己的工作或者说是事业做得很好的人吗?其实还是有的,但更多的是因为天赋,比如职业运动员,职业作家,职业歌手,职业画家等等,他们因为在这些特殊领域天赋异禀,把自己的爱好与事业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从而获得成功。

Part3 工匠思维胜过激情思维

“不要试图用逃离来解决自己目前的工作困境,而应该开始获取自己必需的职场资本,从而将自己从桎梏给中解放出来。”

作者在书中以一个喜剧演员史蒂夫·马丁为例,在接受采访时马丁说,他花了10年时间才形成自己的表演体系,当表演成型时,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成名,没有什么真正地热捷径可走。到后来,当你有了足够的经验,就会散发出某种自信。“

“要让自己优秀到不可忽视。”马丁说。

此外,书中还提到一位录音棚乐师,这是一位曾演奏过99首billboard排名第一热门单曲的音乐人,他说:”录音带不会说谎。它比你的外貌、乐器、个性以及关系网都重要。录完音后马上就会回放, 你的能力一览无余。”

作者将这种产出为中心的职业观称作”工匠思维”。工匠思维关注自己的工作能带给世界的价值,与之相对的激情思维,则更关注世界能带给自己什么价值。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工匠思维就是我们的职场竞争力,如果你想打造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工匠思维要胜过激情思维。

与之同时,作者还非常贴心的指出了三个不适用于工匠思维的三条特征,这三条特征应该能开解许多人的职场困惑。

1.该工作无法让你有机会通过发展稀缺而宝贵的相关技能而与他人区别开来。

2.你认为该工作所关注的内容是无用或者甚至对世界有害。

3.该工作迫使你与自己非常不喜欢大的人一起工作。

如果一份工作满足其中三条或者其中之一,你都可以考虑放弃。

而如何做一名好工匠,作者提出的建议是刻意练习,走出舒适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积累大量的练习。刻意练习的五大步骤分别是: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1.判断自己身处哪一种职场资本市场

作者认为,在职场上,有两种市场,一种是赢者通吃型,一种是拍卖型。

所谓赢者通吃型,也就是只有一种职场资本可以获取,并且有很不同的人在争夺这种资本,比如编剧,比如写作,将故事讲好是最关键的,唯一的资本类型就是故事创作能力。

而拍卖型市场,这是一个很多不同类型的职场资本,并且每个人都可以生成他们独有的资本。比如你擅长文字工作,你就不去跟其他人竞争技术型工作,你可以在你独有的领域做得很好,同时也不与其他岗位产生竞争,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谋得一份工作。

要想制定一个刻意练习的策略,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搞清楚自己是在哪种类型的职场资本市场中打拼。

2.识别出自己的资本类型

当你确认了自己所处的市场类型,接下来你就要识别出自己要去追求的具体资本类型。这一步只针对拍卖型市场。因为在一个拍卖型市场,你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你最应该做的就是去寻找一个能让你积累资本的平台和机会,直白点说就是寻找更好的发展平台,来获取最关键的职场资本。

就好像我们现在说的,你从一个名牌大学毕业更容易找到一份好工作,因为学历就是你的资本;你从一个牛逼的公司跳槽,相对而言,也能为你的下一份工作镀金,因为你在牛逼公司工作的经历也成为了你的资本。

3.定义优秀

一旦确认了要培养的具体技能,你就可以开始按照刻意练习策略的相关研究成果来指导自己。具体可参照书籍《刻意练习》。

如果一个人用激情思维行事,他将很难从工作中获得真正的愉悦感

4.“拉伸”与“摧毁”

因为刻意练习需要走出舒适区,带给我们的体验必然是不愉悦的,刻意练习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拉伸”,你会感到不适,但同时你也在新生和重组,这种“拉伸”是取得进步的前提条件。

如果你没有感到不适,那么你很可能就卡在某个“可以接受的水平”上。

5.要有耐性

也就是说,当你坚持长时间做同一件事时,你就会变得擅长做这件事。

职场资本的获取需要时间。

后记:正如我在文章开首所说,我一度因为自己没有非常热爱的东西而感到自卑,我很羡慕那些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做什么的人。

现在看来,我终于可以从这种深深的挫败感中走出来了,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并非是我们自己的选择,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带着使命而来,不是每个人都天赋异禀,所以暂时没有想做的事情也不必太过惊慌,就暂时把自己正在做的还不算讨厌的事做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