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告诉你:读书无用论是多么的鬼扯

就在昨年两会,网上曾做过关于高考改革的调查,结果有七成网友支持高考取消数学,看到新闻后,有一位网友却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数学考试存在的意义就是把这七成网友筛选掉。的确,虽然买菜不需要专业数学知识,但数学可以决定我们在哪里买菜。可以肯定的是:教育改变命运还是真理,“读书无用论”不过是学霸的谦辞和学渣的借口以及既得利益者的煽风点火罢了。

大数据告诉你:读书无用论是多么的鬼扯

▲这张图反应平均收入和受教育水平的关系

从图中明显可知,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者平均收入比起高中文化劳动者有一个质的飞跃(超过2.5倍的差距!)。仅看此统计数据,也可以明显感受到中国不同受教育阶层之间的收入鸿沟。每个人不得不面对这样的事实:即使在中国这样一片轻视、歧视和敌视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地方,知识改变命运这一真理也仍然成立。

可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在中国社会还能引起争议?换句话说,为什么这年头网上越来越多这样带节奏的人,大肆地鼓吹读书无用论?说受教育程度高的人读书读傻了所以只会拿死工资,而受教育程度低的人更加敢闯敢拼,懂得投资、创业,自己当老板所以积累的绝对财富更多...

大数据告诉你:读书无用论是多么的鬼扯

图来自新华网,受过本科以上教育的网民不到30%,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网民仅占3%。网络没有学历门槛,所以大部分网络话语权是掌握在低教育程度群体手中的,他们出于自身利益与社会认同感,当然会极力贬低教育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此前三十多年的急速发展中,很多人掌握了和他们能力极不相称的财富,这群人中有一部分出于保护既得利益与社会认同的目的,当然也会极力贬损教育的价值。

最为重要的是,在如今中国特殊的社会结构中,权力和财富的大蛋糕不是通过知识能力进行分配而是更多通过血脉继承和关系,所以既得利益者不希望那些出身寒门的知识分子认识到自己没有享受到和自己对社会的贡献相符合的财富和权力。

读书无用论在中国多有市场?

有一些人会说中国高考制度的不合理性,顺便提一提国内参差不齐的高等教育质量,看得人眼花缭乱。其实这也是读书无用论的一个分支——“在中国读书无用论”,典型的论调有”并不是我考不起大学,只是考试制度极不公平“,”中国的大学教育质量太差,我不愿意浪费时间“云云,看得人又好气又好笑。问题在于,高考并不是一种技能测试,高考是一种素质测试,它的出发点是把更优秀的人筛选出来。整个高中阶段,有关部门不断地推陈出新,用更复杂、更诡秘的题目形式去强化考核的技巧性,而老师则配合地带着高中生们,翻来覆去地熟悉那一丁点知识点,掌握它的全部变换,这一切的主要目的不是让学生把那点儿可怜的基础知识领悟透彻,因为大多数的解题技巧在现实生产中毫无价值。

高考的出发点,直白点儿的说,就是看看哪些学生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我已经告诉你该干什么了,你能干好吗?”),通过这种筛选,完成社会分化。科技在改变生活,大数据在了解人类,而学习大数据,就是通往真理的工具,学大数据到北大青鸟贵州大数据学院。

大数据告诉你:读书无用论是多么的鬼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