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作者 王彩蜜

摄影 曹 军 岳 峰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右玉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 做为军事要塞,自古烽火不断,金戈铁马,古道沙场造就了右玉古堡,长城古堡应运而生。2006年8月,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授予右玉县“古堡之乡”的称号。位于西口古道上的马营屯军古堡、让马营河村充满了浓浓的军旅色彩。

马营河堡修建于明嘉靖年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经过450多年社会变迁和风雨侵蚀,满目疮痍,却还是掩盖不住它磅礴的气势。依旧雄浑,透出一种历经滚滚风云般的沉着,定力,雄浑并壮美,依旧在守护着这方热土。曾几何时,风光无限,抚今追昔,感慨万分,雄堡古道,明月依旧。

如今的马营堡虽然只剩下“剥了皮”高大的断壁残垣,不过还是可以看出当年的宏伟气势,裸露出来的夯土被风雨侵蚀,不断剥落。明嘉靖年间修筑,作为军堡,凭借地理位置的重要,屯兵、屯粮草。万历三年(1575年)砖包,周400米,高14米,宽11.6米,黄土夯筑,外面曾包砖。清顺治年间,堡内官兵裁撤,设为民堡,军人卸下戎装就变成农民。现在村里的的人大都是守边将士的后代,是满族人正蓝旗的后代。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据村里老者回忆,自他们记事起,堡中就无村民居住了,原来堡内靠近北墙有座真武庙,规模也不算小,有三间殿宇,只是在多年前就被拆毁了。北墙中还有明代守军挖的地道,在“深挖洞、广积粮”的年代曾发挥过一定的作用,成为附近民兵反修防修的训练场。

马营堡由于早先处于内外长城之间的边关地位,文治武功卓有成效。

随着历史的发展,古堡的作用逐渐失去,加上年久失修,很多已经坍塌消失了,剩下的一些也风烛残年。走进古堡,除了寂寥的风,好像那些鲜活的生命与铁马兵戈的往事,都和堡门一样随风而去,消失的无影无踪。眼前的景色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酸楚感。堡子里面不再有军营庙宇,不再有军人和居民,不再有骏马与牛羊,而只是一片平坦的土地,曾几何时,沧海桑田。

四百年前,那些戍守在这里的将士,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的城堡变成了一片宁静祥和的农田。独立的土围子,很大,周围没有什么遮掩。一个见证着民族碰撞融合历史的古迹,就那么落寞地兀立在村子里,听任芳草萋萋,让我心中无限感伤。吸引着好多画家、摄影家不约而同来这寻找古战场的痕迹和古代守边将士的气息。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目光掠过古堡的洪荒,听见的只是历史的回响。

马营堡有许多传说,其中最为神奇的是当地广为流传的“鬼打仗”。据村民说,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堡民偶尔可以听到隐约的马嘶声、兵戈撞击声和厮杀声,尤其是遇到刮风下雨天,这种奇怪的声音有时格外清晰,搅得堡民一夜不得安睡。后来,深受“鬼打仗”困扰的堡民们从1960年起,陆陆续续搬了出来。

右玉古堡折射出边塞亘古的美丽,那沧桑的美丽、那无声的美丽、那历尽劫数的美丽、那裹挟朔风的美丽、曾有的美丽,渐渐被人遗忘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如同北方大地上的边塞诗,铿锵中带着悲壮!如果打开尘封的历史,已然成了一颗被岁月磨砺的化石。

这肃杀之气油然而生的古堡,强烈地反差着色彩斑斓的今天,夕辉,将历史的凄凉镀得金晃晃的,寂寞炫耀着一瞬间痛苦的辉煌。无数的战乱、灾难,它是这样顽强地穿越千年留在了我们的时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在马营河古堡触摸时间的流转,沉浸在历史的长河中。

右玉地貌复杂,关隘险要,决定了它在历史上的军事地位。金戈铁马,古道沙场造就了右玉古堡。然而千百年来也形成了古堡里淳朴的民风民俗,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情感信仰宗教,使古堡成为人们寄托乡愁的地方。

马营古堡,凝固在苍头河畔,成为百年雕塑,弹指一挥间,渐去渐远的老去。面对古堡文化的渐去渐远,现代人用相机和笔记下时代的更替…耸立高墙处之巅,遥想康熙大帝毅然傲视,佑护着他的子民任凭千百年的风吹雨打,但如今也是马蹄声远去,空留昔日盛景景象。

古堡在长期的历史沿革中,形成了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辉煌的战争文化、独特的民俗文化及充满神秘的宗教文化。

右玉军堡群是真正的中流砥柱,堪称中国最有血性的古代军堡建筑群,曾见证了中原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最为激烈的战争往事。

如今右玉这些堪称世界级的军事遗址景观,默默矗立在山西北部的苍茫大地上,等待人们去重拾它们往日的峥嵘岁月……

在马营河,康熙巡堡、拜庙的故事百姓仍在津津乐道。康熙第二次西征曾驻跸威杀虎口,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亲征葛尔丹凯旋而归时途径马营堡,到驿站换了马,据村里一老者讲,康熙大帝换下的马鞍被村里一名在驿站做接待工作的村民珍藏了起来,马鞍的下落到如今不得而知,可传说依旧。康熙大帝换完马后到马营堡巡堡,检查粮草筹备、兵力部署情况。

然后进五神庙拜了诸位神灵,祈求边境不再起狼烟、祈求百姓安居乐业、大清江山稳固。看到五神庙西南角长着颗枝繁叶茂粗大的百年榆树,一看年头不短了,就走上前去抱了抱,给大榆树敬香礼拜,祈求榆树神能够造福百姓,荫庇后人。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第二年夏天,村里百姓发现这颗榆树往下滴水,十来分钟滴一滴水,清澈甘甜,百姓称为康熙大帝赐予的圣水,这灵异的事很快传开了,过往的走西口商人必须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喝口树上滴的圣水。说来也巧,凡喝过圣水的商人出去一路平安顺风,财运亨通。走西口回来再住马营河,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还愿,到五神庙祭拜诸神保佑,给庙里捐钱,给神树披红敬香。

其实康熙大帝路过马营河下马拜五神庙,是抓住汉、满、蒙、藏等族三教教徒的共同信仰和尊崇,藉以感化蒙、藏人民.达到安定统一一方的目的。

防御催生了古堡,古堡孕育了庙宇戏楼,而戏楼让烽火显得那么微不足道,昭示铁峥峥的事实,战争只是历史插曲,和平、安乐才是历史主乐章。

当旭日东升时,炊烟袅袅,幻境似生,构成一幅立体画卷,把保存完好的乡土文脉标本,斑驳凝重的古堡,装点得更为巍峨耸峙,更叫人叹为观止。

走进杀虎口 走进马营河之四 铁马金戈话古堡

右玉县杀虎口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右玉县马营河村委会

右玉县旅游摄影协会

右玉县橙宜传媒有限公司 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