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

Shmily047

郕王朱祁钰登基称帝绝对意外事件。

1449年7月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刺,但兵败英宗皇帝被俘,50万的明军在土木堡一带全军覆没, 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等66名大臣战死。于谦等人在北京拥立英宗的异母弟弟郕王朱祁钰即位,是为明代宗(年号景泰),此时朝廷重要的文武大臣和长期驻扎在北京的明帝国精锐京军都被英宗带去亲征被灭,北京的城防相当空虚。这种危情下当时才21岁的景泰帝军又多次击败瓦剌,使大明帝国危而复安。

8月23日,紫禁城的朝堂上明朝的文官集团并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同党毛贵和王长随、王振的侄子王山。整个朱祁镇一朝的亲信官员被清除,朝政得以恢复清明,政治秩序开始正规正常运转。同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恢复土木堡事变以来明军的战斗力。显然,朱祁钰这一系列措施,对恢复明朝的国力具有促进作用。


也先将英宗放回后被代宗朱祁钰随软禁在南宫七年,为防止大臣以英宗复位为借口发动政变,干脆将英宗幽禁在南宫门上锁灌铅,甚至加派锦衣卫严密看管,连食物都只能通过小洞递入。

1456年”夺门之变“,朱祁镇重新成为了大明皇帝,一月后代宗暴亡。

景帝生来就不具备“政治家”的狠辣、狡黠、刻毒与猜忌,8年时间有多少机会可英宗、宪宗从地球上消失,学学唐二代杀兄杀弟并将10个亲侄斩草除根,学学北宋赵光义继位后兄弟和侄子逐个莫名死去,就剩太宗一脉人旺。如先把石亨、徐有贞这些人除掉,哪还夺门之变?

雪峰居士评曰:

朱祁钰有大功于明皇朝,可谓临危受命,稳定天下,保北京不失。后用人贤明、改革弊端,明有中兴之象。奈何帝位不能传子,悲乎、急乎而病重,可惜!

如不是病重不能驾驭群臣,明朝历史将会改写。但存在妇人之仁以至于丢失帝位,死因成谜,且未能入祖陵,可悲可叹!


美丽青春您真痘

正统十四年(1449年),朱祁钰的哥哥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时,任弟弟为监国。毫不犹豫的将皇位暂时让这个看起来很老实的弟弟坐着。

当时的朱祁钰确实一副很老实的样子,品行温和,十分规矩,从来没表现出对皇位的羡慕。也正是如此,皇兄十分信任这个弟弟,并且一直和他关系不错。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和二十万大军兵败土木堡,皇帝成为蒙古阶下囚后,历史的焦点才逐渐聚焦在他的身上。

明代宗朱祁钰像

正统十四年(1449)八月十八日,这是得知明军大败,皇帝生死不明这个确切消息后的第一次朝会,一片阴云笼罩着紫禁城。朱祁钰做梦也没有想到,哥哥会一败涂地,败得如此彻底,以至于大明的江山已受到莫大的威胁。朱祁钰相当紧张,又毫无执政经验,只好一言不发,忐忑地等待大臣的建议,结果文武大臣百官在朝堂上什么也没说,只管嚎啕大哭,搞得朱祁钰手足无措,呆若木鸡。这是朱祁钰留在史书上的第一个镜头。

第二个镜头,名字叫午门血案。同年的八月二十三日,紫禁城的朝堂上,明朝的文官集团率先向以王振为首的宦官集团发起严厉攻击,提出“杀王振同党,灭其全族!”,并当场打死锦衣卫指挥马顺、王振同党毛贵和王长随、王振的侄子王山。朝堂上竟然发生如此混乱之事,吓呆了龙椅上的朱祁钰,死人被殴毙后,他惊慌失措,只想赶快逃到宫里去,幸好关键时候有于谦一把拉住他,用洪亮的声音说道:“殿下(当时还不是皇帝),马顺是王振的余党,其罪该死(顺等罪当死),请殿下下令百官(基本都动过手)无罪!”。慌乱中的朱祁钰这才依于谦之话下了命令,暂时稳定住了百官的情绪和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矛盾局势。

由以上两个事件可知,朱祁钰其人,确实是一个能力平庸的人。

《明史》记载: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

从朱祁钰说的“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这句话可以看出,他确实是之前没有考虑过皇位的事情,并且确实是一个处事能力很一般的人。

孟森在《明史讲义》中有言:“景帝之于上皇,始终无迎驾之说致也先,其不欲上皇之归,自是本意。但其阻上皇之归,乃纵令诸将奋勇御敌,而不与敌和,使敌失贡市之利,则愈阻驾返而敌之送驾愈急矣。”

朱祁钰内心是不想让哥哥回来的,然后就让将士奋力抵抗瓦剌,又不与瓦剌讲和,使游牧民族无法通过互市获得必须的生活用品,想用这种方式阻止瓦剌返送朱祁镇,却起到相反的效果。由此亦也可知朱祁钰理政处事之不成熟。

暂不说朱祁钰当上皇帝之后的种种所为,单从个人能力方面讲,确实是比较平庸的。

然而平庸的皇帝不一定就治理不好国家,无为而治总强过瞎折腾。

《明史》对其总结称:景帝当倥偬之时,奉命居摄,旋王大位以系人心,事之权而得其正者也。笃任贤能,励精政治,强寇深入而宗社乂安,再造之绩良云伟矣。而乃汲汲易储,南内深锢,朝谒不许,恩谊恝然。终于舆疾斋宫,小人乘间窃发,事起仓猝,不克以令名终,惜夫!

这可以说是对朱祁钰较为公正的评价。


熊二History

明英宗

按理说,如果没有意外郕王朱祁钰是绝不可能有机会继承皇位的,但是谁让他的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连出昏招,致使在对瓦剌的战争中兵败被俘。在国家面临生死存亡之际,朱祁钰在群臣的拥戴下匆忙登上皇位,并且尊被囚瓦剌大营英宗皇帝为太上皇。历史在这里就发生了一点意外,大明王朝同时出现了皇帝和太上皇,并且太上皇和皇帝之间是兄弟关系,皇位更替也不是主动禅位。因此我们不难想到继承皇位后的朱祁钰的内心是如何的恐慌,生怕哪天他的皇兄回来会把他赶下皇位。但是他的皇位又是来自于他的皇兄,所以又不能像前朝一样在肉体上消灭威胁。他的这样一种矛盾的心理很明显的表现在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皇兄的一系列事情上。

朱祁钰

瓦剌部首领也先本想趁着明帝被俘的良机,攻下北京,但是不曾想在北京城下惨遭失败,致使蒙古内部的矛盾也越打越大,面对此种情况,也先被迫与明朝议和。景泰元年,也先派遣使者前往北京,表达出愿意释放明英宗,并与明朝进行议和。这个时候,明廷的大臣都主张应该迅速派遣使者前往瓦剌迎回太上皇,吏部尚书王直直接上奏:“上皇蒙尘,理应迎复”。然而已经即位的景泰帝生怕自己的哥哥回来之后会夺取皇位,因此在迎接上皇一事上始终不肯松口。他甚至说:“当初是你们强行让我当上这个皇帝的,现在又要迎上皇回来,到底是什么意思”。由于没有得到朱祁钰的许可,所以派往瓦剌议和的使臣并没有接到迎回上皇的旨议。后来还是议和使臣杨善,变卖了家产,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自作主张迎回了上皇朱祁镇。

夺门之变

朱祁钰一看自己的哥哥已经被迎回来了,也没有办法。但是出于对自己皇位的安全考虑,他把英宗软禁于南宫之内,并且把南宫的大门牢牢锁住,还灌入了铅。既不让自己的哥哥出南宫一步,也不让任何大臣来看望他。明英宗朱祁镇每天所需的食物都通过一个小洞递入,忍饥挨饿是常有的事。可以说在衣食方面可能还不如在瓦剌大营中的待遇。有一天,御史高平上言,说:“南宫的墙边有一排树,人可以爬树进入南宫之内”。于是朱祁钰听完后,连忙派人那排大树全部砍光。他要杜绝一切可以威胁他皇位的隐患。

就这样明英宗回京后在南宫内渡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继承皇位的朱祁钰对他严防死守,断绝他与外界的一切往来。可是没想到,景泰八年,历史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夺门之变”成功,明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

参考文献:

1. 《明英宗实录》

2. 张廷玉:《明史》

3. 曹金洪编著:《明朝十二帝》


回答者:季我努学社青年会会员 桂强


季我努学社

不请自来,看到这个问题突然想起自己以前写的一个回答,现在补充下。大家好,我是雪峰居士!


先说一下朱祁钰是怎么上台的背景。

他是明英宗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镇亲率明军精锐与瓦剌打仗,但是在土木堡被瓦剌人包了饺子后,就成了俘虏,当然他不是史上第一个被俘虏的皇帝,史称“土木堡之变”。瓦剌人乘胜追击,这个策略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们碰到的是明朝,碰上了于谦(时任兵部侍郎),在于谦的组织下,仅用北京现存的力量有效瓦解瓦剌的攻击,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辉煌胜利。

时太子朱见深2岁,明朝文官集团为避免“主少国弱”之形象,与后宫商议立朱祁钰为帝,旨在消除瓦剌利用朱祁镇要挟明朝的目的,并且还下令各地边关守将均不得已太上皇朱祁镇为任何条件进行交换。这条命令一下,也就断绝了瓦剌人利用朱祁镇来打秋风的任何想法。因为明朝的意思非常明显,就是你要杀要剐随你,反正没有妥协的余地。

以上就是朱祁钰上台的大概背景。


那么朱祁钰上台以后,都干了些什么事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何况在群臣激愤的情况下,当然是磨刀霍霍开始杀人。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也是土木堡事变的主要责任人)的党羽马顺等人还等不到朱祁钰来杀,就被明朝文官集团在朝堂之上给乱拳打死了,谁还敢说读书人手无缚鸡之力?明朝文臣朝堂之上拳杀马顺就是对这句话极大的讽刺。

不过,朱祁钰要杀的当然还是王振的党羽,民心所向嘛。于是整个朱祁镇一朝的亲信官员被清除,朝政得以恢复清明,政治秩序开始正规正常运转。同时,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恢复土木堡事变以来明军的战斗力。显然,朱祁钰这一系列措施,对恢复明朝的国力具有促进作用。

这个时候,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瓦剌人看到朱祁镇没有任何作用,养着还浪费粮食,要不然呢?于是通知明朝要把朱祁镇,你们就派人来接。此时,当了几年皇帝的朱祁钰已经习惯了,并不想朱祁镇回来。于是迟迟不答应,朝臣也是意见不统一,后宫太后的意见也模凌两可。可是,瓦剌一次又一次的催促,明朝政府不得不认真对待,进行了一次极为重要御前会议。

朱祁钰依赖的重臣于谦参加。这于谦就是推朱祁钰上台的主要人物之一,也是北京保卫战的指挥者,因此他在朱祁钰心中具有无可估量的地位。这次御前会议,文臣意见还是不统一,但于谦发话了,认为应遵循礼制,接回太上皇奉养宫中。朱祁钰看到于谦主张接回,只好点头答应。

朱祁镇回,被朱祁钰软禁南宫,受尽折磨,但好歹没死。都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朱祁镇就是最好的例子。至于朱祁钰为什么没杀朱祁镇,这就是天大的怪事,也是他的失败的原因,后面评价会说到。

第二件事就是朱祁钰想换太子。大家看到这里就迷糊了,这朱祁钰当皇帝他儿子就是太子啊,怎么他要换?其实不然,因为朱祁钰这皇帝是临时推上去的,是明朝文官集团与后宫共同妥协的结果,旨在要个头头带领大家对抗外辱而已。因此,朱祁钰当皇帝,太子还是朱见深,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可是已经当了几年皇帝的朱祁钰刚开始可能没想法,可是到了后面就想把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

这还得了?这想法一出,明朝整个文官集团一片反对之声,反正没人同意。既然看到没人同意,朱祁钰就耍赖,那就先撤了朱见深太子的名号,也不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先空在哪里,有时间就和群臣斗法。但每次朱祁钰都说铩羽而归,这说明朱祁钰读书不是太多,因为每次跟这帮文臣辩论都说输的,而且还被明里暗里被文臣骂了很多回。


后来,朱祁钰可能是因为太子的事情,也可能是其他事情,反正身体就逐渐不好起来了,而且还是重病(看来心情很重要),躺床上不能动。这个时候因为自己的儿子早就死了,没当成太子。所以朱祁钰眼看自己不行了,就派人将石亨(也是对瓦剌作战立功的人)找来,可能是交待后事。八成是立谁当太子吧,反正朱祁钰是没打算立朱见深。唉,朱祁钰信任的石亨满口答应,转眼间就干起了背叛的勾当,联合太监曹吉祥、政客徐有贞开始密谋。不知道朱祁钰是病的不轻还是怎么滴?为什么不召见于谦呢?所以他是咎由自取,活该!

就这样史上最奇葩的夺门之变发生了。就在朱祁钰打算拖出病体在第二天召见朝臣议论谁是太子的事情,在当天晚上,石亨将朱祁镇从南宫里面放出来,进宫了。而且进宫非常搞笑,就说了句我是太上皇,被开门放行。进宫后的朱祁镇是直奔朱祁钰房间,拿到了玉玺,第二天就再次坐上了皇帝宝座。底下文臣都是愣的,好吧,朝堂再一次开始磨刀霍霍,明朝功臣于谦立即被诛杀。朱祁镇复辟后一个月后,朱祁钰死,死因成谜(一说被朱祁镇亲手掐死、一说病重而亡,待考证。)!


雪峰居士评曰:

朱祁钰有大功于明皇朝,可谓临危受命,稳定天下,保北京不失。后用人贤明、改革弊端,明有中兴之象。奈何帝位不能传子,悲乎、急乎而病重,可惜!

如不是病重不能驾驭群臣,明朝历史将会改写。但存在妇人之仁以至于丢失帝位,死因成谜,且未能入祖陵,可悲可叹!



雪峰居士

明代宗虽然个人能力差,但是他能任用于谦和王文等一批贤臣,上下一心,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使大明免遭赵宋的厄运,难道这不是一代明君的表现吗!

明君者,无他,能任贤也。相比之下,他的哥哥明英宗,任用奸佞,祸国殃民。不明是非,杀害忠良。孰优孰劣,不言自明。如果不是明代宗这十年,蒙古鞑子又将肆虐神州,仅此一功,明代宗将名垂青史。


九天闲云鹤

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应用政治标准,对明代宗景泰帝当然适用于帝王的准则。那对皇帝的评判标准又是什呢?无外乎三条:一是政局是否清明稳定是否国泰民安,二是社会经济是否长足发展是否民富国强,三是国家是否长治久安内外和谐。这三条朱祁钰在十余年中做到了吗?回答是一条都没沾上边,所以他是一位临危受命胆小怕事缺乏主见少见权谋过渡性的很窝囊的最终失败的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