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杰出的能工巧匠——马钧

东方杰出的能工巧匠——马钧

中国古代有许多能工巧匠。三国时期的马钧,就是其中一位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技艺高超,在传动机械方面很有成就,当时人们都很尊敬他,称他为“马先生”,赞誉他是“天下之名巧”。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争权,封建军阀混战,社会动荡不安。三国时期,战争虽然没有停止,但是就总的环境来说,却相对地稳定了下来。魏、蜀、吴三国的统治者,为了增强自己的力量,都比较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而恢复和发展生产,就需要解决生产中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马钧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他为了解决生产实践中的问题,搞出了许多科学技术发明。

马钧,字德衡,出生于曹魏统治下的扶风,也就是今天陕西省的兴平县。扶风地处渭河平原,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都比较发达,是一个经济繁荣的地区。

少年时期的马钧,家境很贫穷,大概没有受过比较正规的教育。但是,他能够刻苦自学,读了很多书。他除了从书本上获得渊博的知识外,还十分注意向经验丰富的工匠学习,并通过认真观察和钻研实际事物,掌握各种生产技术。据说,马钧年轻时喜欢到各处游玩,并没有意识到自己能够成为技术高超的工匠。然而,在游历过程中,他却学到了更多的实用知识和技术,从而为他日后的创造发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这时的马钧,由于口吃的缘故,不善言谈。或许正是因为他不爱多说话,倒使他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于思考问题,开动脑筋,勤于动手,这给他的成长带来了更大的好处。马钧在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技术之后,从来也不在别人面前夸夸其谈,吹嘘自己。因此,马钧年轻时,人们对他的高超技艺也就不怎么了解。看来,青少年时代的马钧,是一个脚踏实地、默默无闻的人。

马钧的成名,是在他到京城洛阳做官之后。魏明帝曹散在位时,他在魏国朝廷里先任博士,后又任给事中。博士是一种学有专长的官员,给事中的职责也只不过常在皇帝左右应对一些问题,这两种官职都带有顾问的性质,并没有什么实权。当然,他得到的俸禄也就不会很多了。加上马钧既不会钻营奉承,又不善于辞令,因此在朝中很不得意。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马钧担任博士的时候,生活仍然比较贫困。为了摆脱困境,他潜心钻研技术,希望能在这方面有所作为。马钧的发明创造,就是这时从改进织绫机开始的。

织绫机是我国古代一种织丝机具,能织出提花的丝织品。西汉时期,河北巨鹿人陈宝光的妻子,发明了一种织绫机。这种织绫机,每台有120组经线,需要120个踏板。织成一匹散花绫,要用两个月时间。由于工序复杂,费时费力,因此织出来的绫,价钱很高,“匹值万钱”,普通老百姓根本买不起。后来,经过改进,有人将织绫机简化成60个踏板,或者50个踏板。每个踏板操纵织机上的一组经线。虽然经过了这样的改进,但是操作起来还是很费力,而且效率也不高,织一匹绫仍需几十天时间。

马钧决心将这种织绫机加以改良。他经过深入钻研,多次试验,终于改制成功,造出了新式的织绫机。这种织绫机,把原来织机上50组或60组经线,合并成12组;这样,只需要安装12个踏板就行了。同时,他还在织机上设计安装了一些别的装置,使之操作起来更为灵便。新式织绫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十多倍。它不仅大大减轻了人们的体力劳动,而且织出来的丝织品,图案变化无穷,有各种各样的花纹,质量比以前更好了。马钧改良织绫机,不仅推动了我国古代丝织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于后来制造和推广家庭使用的织布机,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