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

吳堡縣位於陝西省東北,榆林市東南部。北靠佳縣,西接綏德,東臨黃河,與山西省臨縣、柳林相望。南北長30.4千米,東西寬26.8千米,總面積428平方千米,耕地1.27萬公頃,總人口8.69萬(2012年),吳堡縣扼秦晉之交通要衝,自古就是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是陝北通往華東、華北的橋頭堡。吳堡縣是陝西省5個蠶桑基地縣之一,紅棗產量、收入居全市之首。四座黃河大橋連接秦晉兩省,鹹宋公路過境。名勝古蹟有黃河二磧——吳堡大同磧、吳堡石城、太平寺、柳青故居、橫溝溫泉等。

轄宋家川街道辦、寇家塬鎮、辛家溝鎮、郭家溝鎮、岔上鎮 、張家山鎮共5鎮、1街道辦事處。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

  • 中文名稱

  • 吳堡縣

  • 外文名稱

  • Wubu County

  • 別 名

  • 銅吳堡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中國陝西省榆林市

  • 下轄地區

  • 宋家川街道辦,寇家塬鎮,郭家溝鎮等

  • 政府駐地

  • 宋家川

  • 電話區號

  • 0912

  • 郵政區碼

  • 718200

  • 地理位置

  • 陝西省東北部,榆林市東南部

  • 面 積

  • 420.85平方千米

  • 人 口

  • 8.69萬

  • 方 言

  • 晉語-呂梁片-吳堡話

  • 氣候條件

  • 暖溫帶半溼潤半乾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黃河二磧,吳堡石城,柳青故居等

  • 機 場

  • 榆林榆陽機場

  • 火車站

  • 吳堡火車站

  • 車牌代碼

  • 陝K

  • 行政區劃代碼

  • 610829

  • 年降水量

  • 463.8毫米

  • 年平均氣溫

  • 11.3℃

建制沿革

據考古資料記載,舊石器時代中期本境已有先民活動。1923年縣境內發現有打製的石斧、石刀,三次文物普查發現很多舊石器時代遺址。

新石器時代,先民活動更加頻繁,沿黃河和清水河域、統匯川流域,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址比比皆是,已發現有27處。在這些遺址中發現有磨製的石斧、石刀和粗糙陶器。之後,農牧業成為重要生產活動。

夏(約前21~前16世紀),屬傳說中的雍州地,為狄夷活動區之一。

商(約前16~前11世紀),為鬼戎活動區域之一。

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為翟人活動之地。 吳堡縣

春秋時期(前770~前476)先為白翟屬地,後屬晉。

戰國時期,先屬趙,後屬魏上郡地,秦惠文王十年(前328)納上郡於秦;趙惠文王三年(前296),又歸趙。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一統天下,戰國終,全國劃36郡,本境屬上郡膚施縣。

西漢高祖元年(前206),項羽改上郡為翟國,七月復故。今吳堡仍為膚施縣屬地。元朔四年(前125)併入幷州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增山縣,元始二年(公元2年),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隰城縣(存疑)。后王莽設增山縣,本境又屬之。

東漢初屬上郡膚施縣,後匈奴侵略,上郡失,又屬朔方刺史部(監察區)西河郡藺縣(存疑)。

三國時,西河郡黃河西岸被羌人所據,本境屬之。

西晉時,本境仍屬羌胡領帶。

東晉十六國時,晉咸和二年(327),為後趙屬地;晉太和元年(366),為前秦領地,隸屬上郡;太元二十年(395),屬後秦,隸屬上郡;公元409年屬大夏國。

公元431年,北魏滅赫連氏大夏國,設統萬鎮,今吳堡地和綏德東部地設政和縣。

西魏初仍名政和縣,隸朔方郡。大統十二年(546),屬綏州。廢帝元年(552),改名延陵縣,隸於綏州撫寧郡。公元562年屬銀州撫寧郡,572年改屬綏州撫寧郡。

公元581年,隋文帝統一中國,設190郡,延陵屬撫寧郡(今米脂)。開皇三年(583)撤郡制,實行州、縣制,延陵改屬綏州,隋開皇十七年(597),改縣名為延福,大業元年(605)綏州改名上州,三年(607)撤銷上州,設立雕陰郡,延福縣屬之。唐武德六年(623),延福縣範圍內曾權設三州七縣,歷時5年,延福縣隸於關內道(監察區)綏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郡,乾元元年又改為綏州)。唐德宗建中三年(782)設定難軍,領夏、綏、銀、宥等州,延福縣隸綏州。

五代十國,前四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後漢滅亡,“十國”中的北漢建立,修吳堡水寨。宋開寶九年(976)定難軍節度使李光睿破北漢吳堡寨歸宋,屬綏州延福縣。

宋至道三年(997),全國分十五路,領府、軍、州、縣。延福縣屬定難軍綏州。景佑五年(1038)西夏建立,吳堡寨歸屬。治平四年(1067)克夏,收復吳堡寨,歸神木營,熙寧間(1068~1077)又失於西夏。

元豐四年(1081),沈括,種諤克西夏之葭蘆、吳堡、義合、俘圖、塞門等六寨(見《綱鑑易知錄》)。元豐五年(1082)至元符元年(1098),吳堡寨隸於河東路石州定胡縣。元符二年(1099),隸於河東路晉寧軍定胡縣,治所在今山西柳林縣孟門鎮的黃河灘(清咸豐六年,孟門被黃河洪峰沖毀)。

宋政和五年(1115)金人佔領,至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屬河東北路葭州定胡縣(在今山西柳林孟門鎮),吳堡為寨地。金正大三年(1226)升為縣,始定名吳堡縣。隸於鹿延路葭州。

金天興三年(1234)蒙古族侵佔,到南宋景定五年(1264)。隸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

元代,全國劃11個行中書省,185路。至元元年(1264),撤銷吳堡縣,併入綏州;次年(1265)復設,屬陝西行省延安路葭州,仍名吳堡縣,志元二十八年(1291),吳堡縣升為吳州,隸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元貞元年(1295),撤州設縣,仍稱吳堡縣,屬於陝西行中書省延安路葭州。

明代,吳堡先隸於陝西布政使司延安府葭州,洪武七年(1374)十一月改隸於綏德州。洪武十年(1377)五月,廢縣併入綏德州。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恢復縣制,隸於延安府葭州。

清初劃全國19行省。順治元年(1644),吳堡由陝西省延安府直隸,雍正三年(1725)。隸於陝西省延安府葭州,乾隆元年(1736),改隸於綏德直隸州。

民國二年(1913),廢府、廳、州,陝西分三道,吳堡屬延綏榆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廢道制。民國二十四年(1935),設行政督察區,吳堡屬陝西省第二行政督察區(綏德)。

民國二十二年(1933)至二十五年(1936),吳堡縣國共兩黨軍事鬥爭激烈,縣城、集鎮、要道為國民黨軍隊佔據,廣大農村為紅軍游擊區。共產黨於1934年冬建立縣革命委員會,後改為縣蘇維埃政府,1935年11月,受陝北省(省府在瓦窯堡)領導。此時國民黨縣政權依然存在。

民國二十六年(1937),國共兩黨合作,地方政權和地方武裝保安隊屬國民黨,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718團(後改為警備8團)進駐吳堡縣,各聯保派共產黨的駐軍代表。

1940年2月28日,吳堡軍民趕走了國民黨縣政府官員,建立工農民主專政的政權,吳堡屬陝甘寧邊區綏德分區管轄。1949年5月吳堡屬陝北行政區(行署在延安)綏德分區管轄。1950年2月,陝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吳堡縣屬陝西省綏德專區管轄。1956年9月,撤銷綏德專區,改屬榆林專區。

1957年11月,撤銷吳堡縣,轄地併入綏德縣。1959年秋,設宋家川中心鄉,1960年12月又撤銷。

1961年8月,恢復吳堡縣,屬榆林專區。1968年“專區”改為“地區”,稱榆林地區,歸屬未變。

旅遊

橫溝溫泉

吳堡石城

陝西省榆林市吳堡縣

吳堡石城

位於距縣城宋家川東2.5公里的吳山之顛,海拔高度約793米。古城東、南、西三面為懸崖峭壁,北門外為咽喉狹道連接後山梁。“環山抱水”的吳堡石城自古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險地。吳堡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規則圓形,城周長1125米,佔地面積約10萬平方米。城牆內為黃土夯築,外為石砌,條石拉筋。城垣殘高1.6至11.2米。城垣設東、南、西、北四門,上均建有門樓,今門樓皆毀。原門上所嵌石刻題額現僅存西門、南門二處三塊。城垣西牆、北牆各設馬面一處,東北、西北角設有角臺。城內原有南北大街一條,店鋪數十處及歷代衙門、娘娘廟、祖師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