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

旺蒼縣隸屬四川省廣元市,地處四川盆地北緣,米倉山南麓,東鄰巴中市南江縣,西接朝天區、利州區和昭化區,南與蒼溪縣毗鄰,北和陝西省的南鄭縣、寧強縣接壤。全縣幅員面積2975.864平方公里。轄15個鎮、20個鄉、3個社區街道,2012年總人口45.82萬人。居住著漢、羌、彝、藏、回、苗、侗等民族。

境內地勢地勢北高南低,腹部低平。地貌由北部群峰雄踞,南部崇山突兀,腹部丘壩相間,溪河交錯。

屬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年均溫16.5℃,年降水量920.9毫米。廣旺鐵路、542國道公路橫貫東西。紅四方面軍木門會議會址、紅軍門牌坊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鼓城山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 中文名稱

  • 旺蒼縣

  • 外文名稱

  • Wangcang County

  • 別 名

  • 川北紅軍城

  • 行政區類別

  • 所屬地區

  • 四川省廣元市

  • 下轄地區

  • 東河鎮、嘉川鎮、木門鎮等

  • 政府駐地

  • 東河鎮

  • 電話區號

  • 0839

  • 郵政區碼

  • 628200

  • 地理位置

  • 四川省東北部

  • 面 積

  • 2976k㎡

  • 人 口

  • 45.82萬人

  • 方 言

  • 四川方言成渝片

  • 氣候條件

  • 亞熱帶溼潤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

  • 鼓城山七里峽、蒼王峽、鹿亭溫泉、紅軍城、木門會議遺址

  • 機 場

  • 廣元盤龍機場

  • 火車站

  • 旺蒼站

  • 車牌代碼

  • 川H

  • 主要宗教

  • 道教正一派、伊斯蘭教、佛教

  • 政區代碼

  • 510821

    建置沿革

    旺蒼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先民在境內勞動生產,棲居繁衍。

    西周時,今旺蒼境域,東屬巴、西屬蜀。

    春秋時為蜀國苴侯領地。周慎靚王五年。即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滅蜀、巴後,以苴侯國地置葭萌縣,國除,置蜀郡,葭萌隸蜀郡。

    秦代,隸蜀郡葭萌縣;西漢,屬益州廣漢郡葭萌縣,王莽新朝旺蒼屬庸部就都葭萌縣;更始二年(24)公孫述據蜀,旺蒼屬子同葭萌縣;東漢,隸益州廣漢郡葭萌縣;蜀漢屬梓潼郡漢壽縣;西晉屬梁州梓潼郡晉壽縣;成(漢)、前秦,隸屬無改;東晉隸晉壽郡晉壽縣。

    宋武帝永初元年至三年(420—422)間,置宋熙郡並興樂、嘉昌二縣,郡治興樂縣,隸梁州。興樂縣治今縣西嘉川鎮嘉川壩,隸宋熙郡。嘉昌縣,隸宋熙郡,治今縣北國華鎮國華場。宋文帝元嘉八年(431)後,置平周縣,治今東河鎮馮家壩,隸梁州北巴西郡(治閬中縣)。平周縣除隸北巴西郡外,併為白水郡屬縣,是為兩屬縣。

    南朝齊,宋熙郡、興樂縣、嘉昌縣及平周縣仍置。南朝梁,宋熙郡隸黎州,仍領興樂、嘉昌二縣,天監四年(505)至天監七年(508),北朝元魏佔據宋熙郡及其屬縣。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508),改梁黎州為西益州,同年梁收復宋熙郡。天監八年(509),平周縣廢。普通六年(525)置木門郡,隸屬巴州,領新置伏疆,池川二縣。伏疆縣,郡治,治今東凡鄉木門場。池川縣,治今普濟鎮大(讀代)池壩。梁元帝承聖元年(552),宋熙、木門二郡及其屬縣為武陵王蕭紀割據。

    西魏廢帝二年(553)廢嘉昌縣。宋熙郡仍置,隸利州,領興樂一縣。恭帝元年(554)改興樂縣為嘉川縣。郡縣治地仍前,木門郡及伏疆、池川二縣仍置,郡縣隸屬與治地無變。恭帝二年(555)分西晉壽郡置東洛郡,隸利州,分晉壽縣置義城縣。隸東洛郡,郡縣同治今東河鎮馮家壩。

    北周(557-581),廢東洛郡,義城縣仍置,隸晉壽郡,治地無變。宋熙郡仍置,隸利州總管府。嘉川縣仍置,隸宋熙郡,郡縣治地無變。又於今縣境復置元壽縣,治地不詳,隸宋熙郡,旋省。木門郡、伏疆縣、池川縣仍置,隸屬與治地無變。

    隋初罷郡置州,文帝開皇三年(583)廢宋熙郡、木門郡及池川縣。開皇七年改伏疆縣為清化縣。煬帝大業三年(607)罷州復郡。改利州為義城郡,義城縣、嘉川縣屬義城郡,縣治仍前。改巴州為清化郡(治化成縣),清化縣屬清化郡,縣治仍舊。恭帝義寧二年(618),改義城縣為義清縣。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於清化縣木門故地置靜州,次年改狄平名地平,靜州移治地平縣,隸利州都督府,領清化、地平、大牟三縣,貞觀二年(628)又割利州嘉川縣屬靜州,貞觀十七年(643)州廢。清化縣,靜州廢后屬巴州;大牟縣,武德元年析清化縣置,治今南江縣正直壩場,靜州廢后隸巴州;地平縣,武德元年分清化縣置狄平縣,治今普濟鎮大營壩,靜州廢后縣隸集州,代宗永泰元年(765)再改名通平縣,敬宗寶曆元年(825)省入大牟縣,文宗後又復置,隸屬與治地仍前;嘉川縣,仍治今嘉川鎮嘉川壩,靜州廢后還隸利州,代宗永泰元年改屬集州。武德七年(624),置南平州,治義清縣,隸利州都督府,領義清等三縣,貞觀二年,南平州廢,義清縣還隸利州,天寶元年(742)改義清名胤山縣,治今東河鎮馮家壩。

    五代,唐天祐四年(907),王建建蜀國(史稱前蜀),至北宋太祖乾德三年(965),今旺蒼地區先後屬前蜀、後唐、後蜀管轄。嘉川、胤山兩縣仍置,治地無變,兩縣前屬隸昭武軍,後唐隸益州,後蜀隸利州,通平縣仍置,治今普濟鎮大營壩,隸集州。清化縣仍置,治今東凡鎮木門場,隸巴州。

    兩宋,嘉川縣仍置,真宗鹹平五年(1002)由集州改隸利州益川郡。通平縣,宋初仍置,隸集州,太祖乾德五年(967)省入嘉川縣。太祖乾德三年(965)改胤山縣為平蜀縣,神宗熙寧三年(1070)省入嘉川縣。清化縣、宋初仍置,太祖乾德五年(967)省盤道縣(治今南江縣入廟鄉)入清化縣,真宗鹹平四年(1001)由巴州改隸集州,神宗熙寧五年(1072)集州廢,省入化成縣(治今巴中市巴州鎮)設清化鎮,鎮直隸於縣。

    元代初,嘉川縣仍置,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省嘉川縣入綿谷縣,綿谷縣治今廣元市市中區嘉陵鎮,隸廣元路。

    明洪武四年(1371)設廣元府,復置嘉川縣,治今縣西嘉川鎮嘉川壩,洪武九年(1376)府降為州,二十二年州降為縣,嘉川縣省入廣元縣(見舊《南江縣誌》和《昝氏族譜》)。

    清順治元年,即明崇禎十七年(1644),張獻忠攻佔四川地區,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西,旺蒼屬大西廣元縣。順治五年(1648),清軍攻克廣元,旺蒼屬清廣元縣。雍正八年(1730),在百丈關設巡檢司,置巡檢1員,分理廣元縣東部各堡社會治安等事。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清百丈關巡檢司,設百丈關分縣,治今東河鎮百丈村。13年撤分縣,改設縣佐置,16年撤。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時,民國22年(1933)6月建置廣元縣,治旺蒼壩,隸川陝省。同年8月廣元縣改名旺蒼縣。同年12月,建置英安縣,治今英萃場,初名鶯舞縣,民國23年(1934),因紅三十一軍政治部主任、省軍區指揮部副指揮長林英安在鶯舞縣境內剿匪犧牲,省蘇維埃政府令改鶯舞縣為英安縣。民國23年(1934)4月至民國24年(1935)4月,川陝省移治旺蒼壩。民國24年(1935)4月,紅軍北上抗日離旺後,旺蒼、英安兩縣撤銷。

    民國30年(1941)10月7日,國民政府內政部令分廣元縣東部地區設治,民國31年(1942)8月1日,旺蒼設治局成立。民國34年(1945)9月1日,撤設治局建置旺蒼縣,治治城鎮,隸四川省第十四行政督察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1950年1月12日旺蒼解放,仍置旺蒼縣,隸劍閣專區,1953年隸綿陽專區(1968年改為綿陽地區),1985年改隸廣元市。

    旅遊景點

    旺蒼紅軍城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

    旺蒼紅軍城

    位於旺蒼縣城東河鎮老城,東河與黃洋河的交匯處,原名旺蒼壩,現保留有約1平方公里的川北古鎮。“紅軍遺址群”部分街道基本保持清末民初原貌,有文昌街、王廟街、龍潭街三條主要街道及木市巷、河家巷兩條小巷,城內分佈有川陝蘇區及紅四方面軍31處黨政軍重要領導機關遺址,另外還分佈上百處四合院民居,基本保持了清末民國時期建築風格。[14]

    “木門軍事會議會址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

    木門軍事會議會址

    位於旺蒼縣木門鎮南面半山腰的木門寺,距縣城38公里。木門寺古名老顴寺,建於南梁,隋毀,唐代重修。現存寺廟為四合院建築,佔地面積3375平方米,建築面積1190平方米,寺院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大殿為清康熙年間建築,兩邊廂房為解放後建築。大門上有徐向前元帥親筆題寫的“木門會議會址”六個大字。

    鼓城山-七里峽景區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

    七里峽景區

    鼓城山—七里峽風景名勝區(暨四川米倉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廣元市旺蒼縣北部鼓城鄉境內,距縣城64公里。東臨南江縣桃園、光霧山景區,西與蒼王峽地質生態風景區相鄰、北接陝西省黎坪國家森林公園。

    蒼王峽地質生態風景區

    四川省廣元市旺蒼縣

    蒼王峽地質生態風景區

    蒼王峽地質生態風景區(原名龍潭子風景區)位於旺蒼縣北部川陝邊界至國華鎮之間,東連鼓城山—七里峽風景名勝區,西接廣元市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