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不負春風”與時行——鐘山區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工作紀實

這裡,源於“三線”建設,歷史厚重;這裡,夏季平均氣溫19.7℃,氣候涼爽;這裡,自然風光絢麗多彩,景色優美;這裡,森林覆蓋率48.5%,生態良好,活力迸發……這裡就是六盤水市鐘山區,轄3鎮、15個城市社區、92個居委會、44個農村社區(村),總人口60.46萬人。

為積極響應省委“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打贏這場硬仗,鐘山區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掛起作戰圖,堅持黨政主要領導“雙組長制”和“雙指揮長制”,緊盯“2018年全面發起總攻、2019年全部脫貧出列、2020年全面同步小康”目標,緊扣“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及“三率一度”,引導群眾在轉變思想觀念上來一場革命,推動傳統農業在發展方式上來一場革命,要求黨員幹部在轉變作風上來一場革命,認真踐行“五步工作法”,牢牢把握農村產業革命“八要素”及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五個到村到戶到人”,按照“三個到底”要求,舉全區之力、集全區之智,“不負春風”與時行,共同打好、打贏脫貧攻堅“四場硬仗”。

以戰為魂引領 “不負春風”思想立起來

全省、全市扶貧開發工作暨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啟動會召開後,鐘山區委、區政府及時召開脫貧攻堅啟動大會、區委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等會議,落實脫貧攻堅工作專職化專班化專業化“一專到底”、包到人包到戶包到位“一包到底”、工作實過程實效果實“一實到底”要求,對脫貧攻堅“春風行動”各項工作進行安排部署,高質量推進產業扶貧、“組組通”、易地扶貧搬遷等九大專項行動,出臺有關方案,向脫貧攻堅全面發起新一輪衝鋒。

推動產業革命 “結構調整”號角響起來

脫貧攻堅,產業是支撐,增收是關鍵。為此,鐘山區始終按照“八個聚焦”的思路,按照“產業規劃和項目到村到戶到人”的總要求,頻頻出招,持續發力,力求脫貧路上村村有產業,戶戶能參與,人人能增收。

在聚焦產業選擇上,今年1月,鐘山區在完成春耕物資籌備工作的同時,結合氣候、土壤、區位等因素,動員群眾全面推進農耕用地流轉,以生態畜牧業為主導,圍繞畜禽、果蔬、食用菌、中藥材、生態林五大產業,確保產業規劃和項目到村到戶到人。目前,25度以上的林業產業(退耕還林)已完成15.19萬畝,25度以下全域產業種植20.2萬畝全部落實到位,已完成玉米調減補種經濟作物15.06萬畝。

在聚焦培訓農民上,採取專家授課、基地培訓、企業組織等形式,組織66名專家授課200餘場次,院壩會培訓681場,培訓農民2.3萬人次,其中貧困人口2814人次,技術培訓860人次。

在聚焦技術服務上,通過“請一批、聘一批、育一批”的方式,從貴州大學、西南林業大學等引進專業技術人才10名,蔬菜領域專家4名,規劃建設方面專業人才6名,派駐基層農技專家78人次,區級組建3個技術指導專班,村級實現1村1個產業專班,印發11個關於種植、養殖方面的指導手冊,培育本土專業人才271名,開展技術服務指導22811人次。

在聚焦資金籌措上,整合區級支農資金2000萬元、財政扶貧資金5189.15萬元、退耕還林資金4173.4萬元、特惠貸5261萬元等相關資金,共計1.66億元,撬動社會資金投入4.7億元。積極申報扶貧產業子基金,已獲批項目8個,獲批金額4.65億元,已使用5290萬元。

在聚焦組織方式上,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由6家平臺公司對口幫扶10個鎮鄉(社區)產業發展,以420個村級合作社為紐帶,培育了“涼都鳳”、生態羊等18個龍頭企業帶頭的基地,帶動農戶約11萬人次,其中貧困人口8727戶30769人。

在聚焦利益聯接上,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戶”三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帶動約3萬農民就近務工,務工貧困戶每月可增收1600元。同時,創新“保底+64分紅”模式,項目建設期或未產生收益時,以土地入股的,根據入股土地肥力,區內分別按不低於300元/畝、400元/畝、500元/畝,北部五鎮鄉分別按不低於200元/畝、300元/畝、400元/畝由平臺公司按保底標準向農戶分紅,以“三變”貸入股的貧困戶按年化率不低於6.5%享受保底收益,村集體按年化率不低於0.3%享受保底收益,產生效益後,由平臺公司與合作社按照6∶4比例進行收益分紅;創新“118二次分紅”模式,合作社將其所獲分紅的10%付給村集體用於壯大村級集體經濟,10%用於發展壯大合作社,80%用於該項目入股社員分紅或滾動發展,使農戶既獲得保障收益,又享受加工銷售等環節收益。

在聚焦黨建推動上,成立“村社合一”98個,基層黨組織182個,興辦新時代農民講習所92個,輪戰幹部、同步小康駐村人員開展宣講657期,每年投入資金8000萬元,確保村支書、主任人均月報酬達到4000元,“兩委”人員達3300元以上,居民小組長每月補貼600元。通過基層黨建推動脫貧攻堅工作,為脫貧攻堅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

改善人居環境 “美麗鄉村”基礎強起來

鐘山區委、區政府清醒地認識到,貧困地區之所以貧困,基礎設施滯後是關鍵,必須多措並舉,強力改善。

鐘山區以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和改善民生為出發點,按照市委提出的“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城鄉互動、共同進步”的理念,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強發展承載能力。

加強交通路網建設,打通城鄉路網通道。北部五鎮鄉“組組通”公路任務為487.75公里,目前已完成路基開挖262公里,現階段正在加快推進路肩施工。

實施鄉村家園建設。聚焦“三改三化”,堅持從最貧困的行政村、最貧困的自然寨、最貧困的群眾改起,從群眾最需要、最關注的問題改起,全面鋪開涼都鄉村家園建設“4510”工程,有序推進71個行政村精品型、提升型、普及型村莊建設,預計總投資達12.7億元。

強化水電訊等基礎設施。建設完成27個安全飲水工程,解決10.157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其中貧困人口1.1405萬人,已完成投資12960萬元;加強電網設施建設,推進電網項目全面開工;打好通信基礎設施脫貧攻堅戰,擬投資1200萬元以上新建20個基站,加快通信基站和光纖覆蓋建設工作。

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提供了堅強後盾和有力支撐。

聚焦易地扶貧 “搬遷群眾”家園建起來

按照“六個堅持”要求,落實“盤活三地、銜接三保、統籌三就、建好三所、用活三制”的“五個三”機制,創新提出鐘山區易扶搬遷“惠民十條”,加快推進水月產業園區、南開合興安置點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設。目前,水月產業園區安置點的622套安置房全部封頂,並配建汽車、保潔等產業,以保障搬遷群眾穩定就業。

同時,配套完善安置點教育、醫療等服務設施,創建和諧社區、活力社區,引導安置群眾在中心城鎮創業就業,讓安置群眾更好地享受到城市公共服務帶來的便捷。

抓好民生保障 “薄弱環節”短板補起來

在脫貧攻堅工作中,鐘山區委、區政府將“民生福祉持續改善”列為重點之一,從與群眾關係密切的教育、醫療、農村房屋入手,加快貧困村民生事業發展,促進基本公共服務拓展延伸。

通過突出教育帶動作用,建立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春季學期貧困學生資助達699.833萬元,涉及貧困學生3095人,全面實施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實施改擴建、新建、薄改計劃,總投資75846.5萬元開工建設52所學校,基本實現“村村都有幼兒園、貧困鄉鎮學校全改造”。

通過下移醫療衛生服務,全面推進“醫共體”“科室聯盟”辦醫模式,啟動建設新建及改擴建貧困村衛生室規範化建設63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衛生室規範化建設13個、農村中小學校醫務室標準化建設88個;完成宣傳並兌現罹患7類13種大病36種慢性病減免費用74.49萬元,門診及住院政策範圍內醫藥費用報銷比例達到100%,保內費用實現100%補償,區內及北部五鄉鎮新農合參合率達100%。

通過專項整治農村房屋,對群眾居住的危房、無人居住的破陋閒置房等進行集中整治,已累計拆除危舊房631棟、75661.09平方米,改造危房788戶,保障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

強化壓力傳導 “脫貧攻堅”作風嚴起來

鐘山區圍繞“脫貧攻堅作風建設年”開展扶貧領域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提高資金安全率、撥付率、報賬率。以“政治巡察+專題調研+談心談話+民主生活會+個別調整”方式,建立完善責任機制、會議機制、搭建信息通道、明確問責辦法“四個共識”制度,成立10個攻堅工作組,77個督導問責組;建立縣級領導蹲點督導制度、脫貧攻堅巡查巡視制度,實行“一日一調度”,共下發指令49條、通報35期。建立縣級以上黨員領導幹部、區直單位黨建扶貧聯繫點,開展定點幫扶和部門包保工作,實現駐村工作力量真蹲實駐全覆蓋,補強村級力量,基層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不斷增強。

任重道遠須策馬,風正潮平好揚帆。如今,鐘山區正唱響一首首“精準扶貧”進行曲,展現出一幅幅美麗農村新畫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