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论《东郭先生和狼》之人生处世

《东郭先生和狼》一部家喻户晓的古代寓言故事,长久以来做为一个反面教材敲击着我们那迂腐的心,面对世间善恶不分的无立场的维喏人生所换来的悲惨结局而自怜独自添伤。

长久的礼仪教育里,先人后己,以德报怨等都成为中华的传统美德而传承一代又一代,总给人一种错觉,好的东西都应先礼让他人,这里的他人为何从来不区分是何等人,是好人或是坏人?面对别人的怨恨,我们又要大开胸襟,无论他对你的伤害有多深,你都将要笑脸相迎,往事一笔勾消,这种将自我打成内伤的做法,也从不问这怨恨对象为何者,这样的你才是一个被大家广为称赞者。可是我真的不知道,大家是否真的想做这样的一个人?我没有对前人留下的金玉良言有一丁点儿的贬低与不尊重,只是无法理解这样毫无自我的思想最终会酿成一个怎样的人。

小记——论《东郭先生和狼》之人生处世

《东郭先生和狼》的故事里,总让我思考这样一个事实:如果把狼比成生活中的一个狼性人,那他就是一个十恶不赦、恩将仇报的恶人,东郭先生本来可以对它的狠毒兽性充满了怨恨与恐惧。可是面对狼性人的花言巧语与迂腐的“以德报怨”的思想在作祟,让东郭先生他对一个无法改变天性的狼性人施与了仁爱,后果大家都知道,“狼人”之心路人皆知,东郭先生的愚悲难道不是“以德报怨”的错误引发的吗?

长期以来,我一直在思考并怀疑着“以德报怨”这个词,难道古人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推崇及倡导的吗?直到几年前在央视的《百家讲坛》栏目里,听到于丹教授在讲解《论语》时,我才得到了心中的真解。

《论语》中曾记载了一段孔子与他的学生的对话:孔子的一个学生曾问他,有一个人说:“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孔子反问了他一句:“子曰:何以报德?”孔子说一个人他已经用德去报怨了,那他还留下什么去报别人的恩德呢?之后,孔子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在没有看过这个故事之前,我一直以为这个“以德报怨”是孔子思想的传承,其实却不然。孔子的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他有负于你,对不起你了,你可以用你的正直、耿介去对待这件事;同时,你要用你的恩德与慈悲去真正回馈那些同样给过你恩德与慈悲的人。”

小记——论《东郭先生和狼》之人生处世

从此明白人生在“德”与“怨”之间,我们还有一种更合适的选择“直”。我们从不提倡怨怨相报,无休无止的怨恨,留下的会是永无幸福的痛苦与悲哀。同样,面对不值得给予的仁厚,却为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而付出,那是一种人生的浪费。我们可以用率真的、豁达磊落的态度去面对,让人看到你的态度与立场,那是一种不可随意可欺的尊严。一味的退缩,只会让你“退”得更远,而别人“进”得更是理所当然。

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如意的事情,碰到不友善的人,往往都会一味的迁就、忍让、原谅、宽容,无论他如何的欺负及羞辱你,你却要表现得谦卑容忍并对他恭敬不已,其后果是无情地加深放纵了他对你的伤害程度,这样的你与东郭先生又有何差别?

东郭先生与狼的人生态度,还蔓延在着这个社会,让我们一次次地迷失在为人处世的人生路上。在现代生活中,我们不提倡东郭先生的无度仁爱,更不喜狼性人的小人行径。希望每一个人都活得率真与坦荡,“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才是我们希望能传承的中华思想。

小记——论《东郭先生和狼》之人生处世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