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海洋大學,在青島

黃海明珠,詩意青島。

青島因海而生、依海而建、憑海而興,大海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靈魂。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就在這座“讓本地人自豪、讓外地人嚮往”的美麗而又有內涵的海濱城市,坐落著國家 “211工程”“985工程”“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高校”(A類),歷經百年滄桑,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顯著特色、學科門類齊全的教育部直屬綜合性大學——中國海洋大學。每一座經濟發達和歷史悠久的名城,都有其閃亮的 “大學名片”。生於斯,成於斯,根於斯的中國海洋大學無疑是青島諸多“大學名片”中與這座城市的氣質和底蘊最相符的一張。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共生、共榮、共贏的良性互動使中國海洋大學與青島的城市發展始終血脈相連。”學校黨委書記鞠傳進表示。

在與青島市打造校地融合發展、創新發展共同體的進程中,中國海洋大學始終把握青島改革的時代脈搏,與城市發展同頻共振,緊密圍繞服務海洋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著眼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目標,全方位服務青島經濟轉型升級及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為青島加快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國際海洋名城、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以及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等貢獻智慧和方案,充分彰顯“名城名校”的互動效應。

建設五大學科群,

打造四方面創新載體,佈局兩大版塊

2017年初,學校召開的十次黨代會明確提出“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的戰略佈局,並統籌考慮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不斷完善之——

重點佈局建設五大學科群。結合學科特色和綜合優勢,重點建設海洋科學、水產科學與技術、海洋藥物與食品、海洋開發工程與環境保護技術、海洋發展5個學科群,實現地球科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工程技術、人文社會科學、基礎學科形成交叉融合、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催生和促進若干新興交叉學科發展,形成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的綜合學科體系,為現代海洋、現代高效農業、醫養健康、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現代金融等產業領域的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五大學科群

“立足青島”重點打造四方面創新載體。

一是在校內建設好海洋高等研究院和海洋發展研究院,打造世界海洋科教引領者,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藍色智庫”。

二是在藍谷全力支撐好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發展,更好地匯聚國內外海洋領域的各類資源,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山東、青島海洋科教中心地位。

三是在西海岸建設好與新區融合發展的海洋科教創新園區(西海岸校區),建設以海洋為特色的現代工科體系,建設軍民融合創新發展的示範基地等。

四是在青島本地運營好與市政府共建的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上絲路研究院,打造集海洋科技轉移轉化、海洋產業培育及轉型升級、海洋教育合作推廣和藍色智庫等功能於一體的、各要素綜合協同的開放式研發與服務機構,推動山東省、青島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面向世界”拓展空間主要佈局兩大版塊。

一是面向“一帶一路”國家。在陸地方向,學校繼續深化與德國、法國、英國以及西北歐國家的合作,做好學術合作交流,在“服務國家戰略”上做細做深。在海上方向,鞏固拓展學校開闢的與東盟、中南半島沿海國家、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島國及沿海國家的合作,打造研究、教育和產業一體化,以中泰海洋和水產中心項目等為示範,不斷做實做強。

二是積極拓展全球海洋開發新空間。學校將積極促進海洋高技術研發全球合作,促進海洋科技成果全球化集聚與本土轉化,大力延伸海洋產業的國際鏈條,推動支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水資源等新興資源的國際化開發,探索優化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和開放路徑。

牽頭籌建海洋國家實驗室,鞏固青島海洋科教中心地位

從2000年開始,學校放棄申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機會,牽頭組織同處青島的四個國家級海洋研究單位,共同推動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籌建。2006年實驗室獲批籌建,2013年成為全國首個獲批啟動試點建設的國家實驗室,進一步鞏固並確立了青島海洋科教中心地位。學校大力實施與海洋國家實驗室耦合協同發展,努力支持國家實驗室進入正式建設行列,為山東省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作出貢獻。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

作為海洋國家實驗室依託單位中唯一的高校,學校積極推動與海洋國家實驗室的科教融合發展,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海洋拔尖創新人才,為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和現代大學制度建設探求新路。學校於2017年成立海洋高等研究院,將與海洋國家實驗室共建“未來海洋學院”,探索完善科教協同育人的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努力打造中國海洋科技領軍人才的“黃埔軍校”。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科研人員布放潛標

學校積極參與海洋國家實驗室的重大科研任務和功能實驗室、重大公共平臺的建設。參與了“兩洋一海”透明海洋科技工程、藍色生物資源開發利用、亞洲大陸邊緣地質過程與資源環境效應三大科研任務實施方案的編制工作,向國家提交重大工程計劃建議,成為海洋強國戰略先導科技的重要組成力量;學校主持其中“海洋動力過程與氣候”“海洋藥物與生物製品”2個功能實驗室的工作,作為骨幹力量參與其他功能實驗室、國際實驗室、開放實驗室的建設;作為重要支撐力量支持了海洋國家實驗室重大公共平臺的建設。

此外,學校積極搭建開放、合作、共贏的協同創新中心平臺,大力提升原始創新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學校獲批海水養殖良種培育與種業工程協同創新中心、海洋藥物研究開發協同創新中心和中國資金管理智庫協同創新中心等3個山東省高校協同創新中心。

創新驅動海洋產業發展,服務新舊動能轉換

2013年,學校註冊成立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管華詩院士擔任院長。目前研究院已經建成國家海洋創新藥物篩選與評價中心、國家海洋科技成果轉移中心 “海洋生物/海洋藥物”分中心、山東省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開發公共服務平臺,在支撐引領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創新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基於自有科技成果組建了三個子公司,海汲萃系列保健食品、海洋膳食纖維、海洋酵素等系列產品全面問市。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2018年4月,山東省委書記劉家義(前排左一)到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調研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海洋藥物系列

為適應經濟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研究院立足海洋大健康產業,創造性地提出了“青島海洋藥物聚集(310)開發計劃”,力爭創造出我國海洋創新藥物及其相關技術、產品簇生的繁榮景象,構建起中國“藍色藥庫”,打造極具創新實力的國際海洋藥物研發中心。2017年獲批成為青島市首個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試點機構——青島市海洋生物醫藥科技創新中心,目前已確定了25個立項項目,項目參與單位覆蓋了全市十多家高校、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麥康森院士(右)在養殖試驗基地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中國海洋大學成功研發我國第一臺車載可移式多普勒測風激光雷達,為2008年奧運會-青島奧帆賽提供了準確的海面風測量服務

以上只是學校緊貼青島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開展科研工作的一個剪影。近年來,學校還在深度參與“海上糧倉”建設,驅動現代水產養殖和海洋漁業發展;加快海洋工程技術應用,推進海洋能利用產業化進程,保障和促進海洋資源開發利用;形成完善的電子信息領域科技服務體系,積極服務信息產業發展和地方信息化建設等方面成績斐然。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青島海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唯一的滸苔無害化處理及資源化利用基地。

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5月4日,學校與湖北海洋工程裝備研究院聯合設計,青島武船重工有限公司製造的全潛式智能網箱“深藍一號”在青島下水,駛向黃海冷水團。網箱設計採用了我校發明的浮箱捕撈、網箱附著生物清除、魚鰾補氣等最新專利技術,並將由我校首創的波浪能發電半潛平臺提供綠色能源。在離岸130海里的地方,周長180米、高38米的大網箱放到海里規模化養殖三文魚,在國內的開放海域還是首次,在國際的溫暖海域也是首創。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世界最大的深遠海養殖重器——全潛式網箱“深藍1號”

據估算,黃海冷水團帶來的綜合養殖收益遠期有望超過千億元。“黃海冷水團綠色高效養魚項目”是水產學院董雙林教授提出的,2015年5月,山東省將其列入“海上糧倉”重點建設項目,得到國家和省市支持,2017年成功完成技術路線驗證。

在黃海冷水團養三文魚,是學校將科技優勢轉化成為現實生產力的一個生動案例。學校培養和集聚高水平科研團隊,加強產學研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大力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以“頂天”的成果和“立地”的效果,推動和積極參與產業聯盟和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校持續推進技術轉移制度和運行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校內科技成果轉化相關管理政策。先後出臺了《中國海洋大學關於加強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工作的辦法(試行)》《中國海洋大學橫向科研經費管理辦法》等系列文件,已經建立了以專利為核心的完善的知識產權管理服務體系,實現了從專利申請、維護到轉讓的全流程、電子化、實時動態管理,結合專利技術價值評估等工作的開展,能夠及時準確地篩選出具有良好市場前景的優質專利技術,依託學校擁有的國家級技術轉移示範機構和市級技術轉移服務機構等平臺,有效推動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近五年實現技術轉讓合同額達6000餘萬元,其中作價入股類項目3500餘萬元,進一步助力行業企業與地區產業的技術革新和進步。

學校積極發起和參與成立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生物、海洋裝備、海洋化工、水產品精深加工、海洋食品、海洋動力裝備和海洋觀測裝備等7大產業聯盟,推動海洋產業聯盟總部暨山東海洋產業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服務相關企業超過200家,轉化了一批涉海科技成果,加速實現藍色經濟發展的新舊動能轉化。牽頭成立青島市海洋可再生能源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參與青島市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海水養殖種苗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等7大戰略聯盟的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2017年6月,中國海洋大學-青島華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新型碳材料聯合實驗室”揭牌

學校還探索企業聯姻高校、高校走近企業的發展模式,聯合青島當地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研究,提升創新發展能力。與青島華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組建華高墨烯“新型碳材料聯合實驗室”,引領區域高端新型產業發展,促進石墨烯等新材料的成果轉化;與青島舉鑫幫廚有限公司合作設立了海洋食品研發中心,在項目聯合申報、人員培訓、技術攻關與產品研發等方面開展深入合作,推動了青島市海洋食品加工技術成果轉化及產業升級。

匯聚國內外高端人才,“智撐”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2005年,在專業領域內已頗有建樹的吳立新教授,放棄國外優渥的條件,通過申請“築峰工程”第一層次教授,毅然決然加盟海大,“學校領導真情相邀,‘築峰工程’優越的條件,海大人幹事創業的信心……當時的中國海洋大學如同一艘裝在發射架上的火箭,一切都令人感動,我沒理由拒絕,應該回來。”13年來,吳立新忘記背後,努力向前,科研之路越走越寬:迄今承擔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21項,總經費達28000餘萬元;2005年回國之後發表各類高水平學術論文97篇,且大都發表在SCI二區以上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2015年7月,任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主任……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2013年12月,吳立新教授(左)從中國科學院院長白春禮手中接過院士證書

吳立新院士的經歷只是學校近年來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豐碩成果中的一個縮影。圍繞國家需求和地方經濟建設需要,與國家重大人才計劃相銜接,學校大力實施“築峰人才工程”“繁榮人才工程”“綠卡人才工程”和“青年英才工程”,形成了造就領軍人才和培養青年才俊相結合、全職引進和柔性引智相補充的高層次人才引進培養體系。

2015年以來,學校共引進“築峰”“繁榮”“英才”“綠卡”等來自海內外知名高校的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241人,其中既有來自美國、日本等知名研究機構和高校的領軍科學家與優秀青年才俊,也有來自相關產業技術領域的全球知名專家。同時,學校依託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和海洋高等研究院,不斷探索完善工程技術人員引進的機制,依託中國海洋大學青島海上絲路研究院,著手組建全球各類人才數據庫,為面向產業的技術研發和轉化提供人才隊伍支持。各類高層次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立足青島、面向世界、深耕海洋,為國家和地方經濟建設提供了堅實的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撐,學校人才工程的“蓄水池”作用充分發揮。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良好的用人育人環境催生了高層次人才高效持續產生的良好態勢。學校一大批人才經過學校培養和自身努力,成長為院士、“長江”“傑青”、重大項目首席科學家等領軍人才。2015年以來,宋微波、李華軍、包振民當選兩院院士,近10年有5位教師當選兩院院士,並列全國高校第17位;新增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長江學者、國家傑青、泰山學者等省部級以上高層次人才計劃專家40人。2017年,管華詩院士入選“共和國老一輩教育家”……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匯聚海內外大批高端人才成功促進了科研,形成多個海洋產業領域創新團隊。學校不斷完善“傑出學科(學術)帶頭人+國際知名學者+精幹學術團隊”的組織結構模式,著眼服務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在若干海洋產業領域匯聚了一批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團隊。

在水產和海洋漁業(現代農業)領域,以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的“水產科學與技術”學科群為依託,構建了以3位院士領銜的多個省部級創新團隊。

在海洋藥物和食品(醫養健康產業)領域,以國內一流、特色顯著的“海洋藥物與食品”學科群為依託,構建了以1名院士和10名千人計劃/泰山學者領銜的2個教育部優秀創新團隊。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以國內第一、世界一流的“海洋科學”為優勢支撐,在海洋技術裝備、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大數據(高端裝備製造產業、能源原材料產業、信息產業)領域,以“海洋開發工程與環境保護技術”學科群為依託,構建了以6位院士和26位國家、省高層次人才領銜的多個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創新團隊。

學校主動適應國家戰略需要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進一步完善學科專業佈局;遵循“興趣驅動、點面結合、協調推進、營造氛圍、重在過程”的原則,注重增強學生實踐創新創業能力,為青島市輸送了規模相當的優秀人才——近一半的畢業生留青就業,服務青島經濟社會創新發展。

發揮綜合優勢,助力海洋強國戰略

近些年來,學校著力提升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人文社科研究科學搭建團隊、提供多學科交叉研究基礎。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海洋發展研究院為依託,在長期的實踐中集聚出海洋發展戰略和海洋安全戰略研究、中國海洋經濟發展研究、極地和深遠海問題研究、海洋管理問題研究、海洋文化研究等人文社科重點研究方向,引導學者們凝練方向、組建團隊,通過開展課題研究提供決策諮詢、進行政策解讀,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的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學校主動發揮“藍色智庫”作用,服務黨和政府決策、助推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青島市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形成了《大力推進“藍色糧倉”建設,為糧食安全提供持續保障》《我國海洋漁業補貼政策:現狀、問題及調整思路》等11份成果要報,獲得國家領導人和省部級領導的多次批示。出版的《中國海洋經濟藍皮書》為加快實現海洋經濟的戰略轉型提供了相關政策建議。以《營運資金管理發展報告系列叢書》為代表的研究成果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堪稱營運資金管理的思想庫、文獻庫和信息庫,帶動了我國營運資金管理的理論創新與發展。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青島西海岸新區東方影都(源於網絡)

牽頭組織編寫“青島市建設海洋強市行動計劃”,組織專家圍繞海洋經濟新動能培育、軍民融合發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率提升等十個課題進行研究,積極為青島海洋經濟發展建言獻策。承擔完成了《青島西海岸新區 (黃島區)影視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並正式發佈,助力形成影視產業發展的“西海岸模式”。

連續10餘年承擔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工作,完成《青島市海洋保護區規劃》編制,承擔《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總體規劃》編制,為青島市“十三五”水資源規劃、青島市大沽河生態建設工程、李村河生態修復工程、西海岸經濟區調水工程、沐官島海灣水庫建設、膠東機場區域水功能區調整等多個重大水利和生態工程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服務青島市創建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

傳承創新海洋文化,推動文化繁榮發展

海洋文化是青島加快發展、科學發展的核心競爭力之一。文化傳承創新是高校的功能之一,學校歷來重視從豐富的海洋文化內涵中汲取營養,拓展校地人文交流的領域。學校在全國高校最早舉起海洋文化研究、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傳播交流的旗幟,研究團隊、理論成果和國際傳播在國內學界處於領軍地位。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主持發佈的《中國海洋文化發展報告》是國內唯一海洋文化動態發展研究的權威報告。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及一批教育部重點規劃項目,產生了以國家重點圖書《中國海洋文化史長編》和國務院立項大型文化工程《中華大典·海洋分典》等為代表的一批高質量、高水平理論成果。建設了以海洋文化為顯著特色的文化產業管理交叉學科博士點和中國史一級學科碩士點。設置了“海洋環境與生態文明”通識教育課程模塊。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向學生代表贈送“海洋啟智叢書”

學校還面向社會公眾和青島市中小學開展多渠道多層次的藍色國土教育。學校出版社出版了“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系列教材”和“暢遊海洋科普叢書”“人文海洋普及叢書”“魅力中國海系列叢書”“圖說海洋科普叢書”“神奇的海貝科普叢書”“我們的海洋”“海洋啟智叢書”等科普圖書,並向青島市多所中小學贈書,受到了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為增強全民海洋意識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2016年10月,全國第一個中小學生海權教育基地在中國海洋大學揭牌

2016年10月9日,全國首箇中小學生海權教育基地——青島市中小學生海權教育基地,在全國首座海權教育館——中國海洋大學中國海權教育館揭牌。這個教育基地以及2個獲評“全國科普教育基地”的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等平臺,每年接待青島市各大中學師生等參觀人員萬餘人。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科教創新園區(西海岸校區)選址原貌

2016年11月1日,中國海洋大學與青島市政府簽署合作框架協議,在西海岸新區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共建中國海洋大學西海岸校區;2017年9月,中國海洋大學入選“世界一流大學A類建設高校”名單……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站在新起點的中國海洋大學,正在擘畫瑰麗的藍圖:到2020年,基本建成國際知名、特色顯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綜合性海洋大學;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特色顯著的世界一流大學。今天的中國海洋大學,正以一種時不我待的使命感,蹚出一條氣勢恢宏的藍色之路。

“名城哺育名校,名校滋養名城。實現藍色跨越之夢,中國海大應該大有作為。”校長於志剛如是說。

中国海洋大学,在青岛

作者 / 金松 王明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