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講述人:尚季芳:歷史學博士,西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北抗戰大後方研究中心主任。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上世紀四十年代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辦公大樓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李蒸塑像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1938年西北臨時大學學生從寶雞徒步翻越秦嶺

抗戰時期,東南沿海淪陷,大批廠礦企業、大專院校、廣大民眾紛紛內遷。西北師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輾轉遷移到了甘肅。師院師生們在安寧十里店紮下根後,抓緊一切時間學習的同時,利用課餘,深入社會,深入周圍農村,宣傳抗戰,調查農村現狀,為民眾補習文化知識。今天,就讓我們聽聽抗戰期間,師院學子們的社會教育往事。

1.跋山涉水遷移蘭州,西北師院紮根十里店

我至今在為一幅西北師院的老照片感動。這張老照片,見過的人不少,瞭解的人不多。它真正觸動我的,是這幅照片所表現出的不屈的精神。這是一張有些發黃的照片,背景是秦嶺的某個山口,蜿蜒的山路上,人們排成長隊,一個跟著一個,沿著山路向前。這張照片,大概拍攝於1938年,內容是李蒸等先輩率領師生們從陝西寶雞翻越秦嶺去城固的情形。此時,正是日寇肆虐,戰火紛飛的時刻,師大的先輩們不屈不撓,一路向前。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華北已“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北平師範大學、北平大學、北洋工學院、河北女子師範學院和北平研究院等機構從北京一路向西,先遷移到陝西西安,再到城固,先是西安臨時大學,後改為西北聯合大學。北平師範大學到了城固後,再跋涉千里來到蘭州。如果僅僅用為了躲避日寇戰火,就解釋不通學校繼續西遷的原因。因為城固已經是大後方了。那麼,真正原因是什麼呢?

師院先輩們遷移到蘭州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開發大西北。說到這裡,我不由想起當時師院院長李蒸先生所說的話。

李蒸先生是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的第一任院長,也是國內近代教育史上非常有聲望的教育家。李蒸,字雲亭,河北省唐山市人,20歲考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1923年入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主修鄉村教育。次年取得碩士學位。1927年取得哲學博士學位後歸國。1932年,他出任北平師範大學校長。1937年西北聯大成立後,他任師範學院院長。1939年8月,西北聯大奉命改組,師範學院獨立,更名為國立西北師範學院。李蒸先生被任命為第一任院長。

1940年4月,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奉命遷往蘭州。李蒸曾兩次翻山越嶺到蘭州勘察校址。遷移蘭州後,他帶領師生白手起家,艱苦創業,建立起了國立西北師範學院在西北的根基。他深知在西北設立師範學院的用意:培養師資,研究學問;發揚西北文化,普及教育於廣大西北地區。

他曾寫道:“本校所負使命,在校內為協助西北教育當局,發揚西北文化與普及西北教育,這是政府規定本校應負之責任。本校為西北師範教育最高學府,鑑於整個文化建設事業均應參加,總括來說,本校應積極參與:(一)恢復民族固有道德,(二)提高西北文化水平,(三)推進西北公共教育,(四)供給人民精神食糧,發揚民族精神,百年樹人大計。”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為了開發大西北,喚醒民眾抗戰建國意識。

2.社會教育,從點點滴滴開始

在抗戰大後方,李蒸先生帶領師生們在建設學校、勤奮學習的同時,還大力開展社會教育服務,提升西北民眾的文化水平。有資料顯示:“師範學院學生的社會教育應有四星期,無此項服務證明書,不得畢業。”因此當時國立西北師範學院舉辦社會教育,一方面遵從政府教育部的指令,另一方面大力為農民服務,為西北開發服務。

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的社會教育主要依託社教區進行。1941年1月首個社教區於陝西城固成立,這是西北首個鄉村社會教育組織,主要社教內容是抗日宣傳、補習教育、開設診所、巡迴醫療和設立民眾代筆處等。

由於舉行鄉村社會教育在西北尚屬首次,民眾對此多懷恐懼心理,為此師院特意舉行了盛大的開幕典禮,藉機擴大宣傳。當日開幕式會場和村莊佈滿了標語、漫畫以及各種壁報,內容都是與民眾切身相關的問題。如“唸書識字可以寫信看信”,“骯髒的生活是疾病的根源”,“合作社可以減輕奸商的剝削”等。同時,也張貼了一些動員學生的標語,如“振起精神為農民服務!”“將教育送在農民面前!”“師院同學要深入農村辦理社教!”“到農村去認識問題研究問題”等。

這次開幕式的規模很大,吸引了學校周圍的700多村民參加,再加上學校師生員工共1000多人。李蒸先生講了開辦社會教育的意義。開幕式後,還辦了一個展覽,“男女老幼鄉民紛紛前來參觀,由男女同學分任招待講解責任,成年農民對各種農產品觀察非常仔細,婦女對家政系出品頗感興趣。”顯然,這種新穎的展覽讓他們大開眼界,對師院舉行這樣的活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為以後繼續擴大社會教育打下了基礎。

那時的條件自然是非常艱苦,但是師生們的熱情卻非常高。社會教育草創之時,經費只有200元。後來,教育部撥款3000元,又獎勵10000元,經費逐漸充實,社教區的工作也逐漸推展開來,卓有成效。社教事務由起初的聯絡民眾發展到教育民眾階段,如舉辦鄉村建設幹部講習會、舉辦民眾生產及合作、訓練家事、衛生講習、增高民眾生活智能、推行成人及兒童補習教育、掃除文盲等工作。

3.感人一幕,婦女抱著嬰兒來聽課

在那個年代,進行社會教育活動阻力很大。民眾不瞭解,民眾負擔重無暇顧及是兩大難題。他們說:“食糧要我們,當兵要我們,上學還要我們。”有時補習班本來是父親來學習,誰知點名時卻發現是兒子來頂替,原來民眾把求學看作抓壯丁,不敢到學校來。

儘管如此,師院先輩們的付出,還是取得了很大成績。1943年,他們在安寧十里店舉辦三期補習班,其中兒童組共7班250多人,婦女班2班50多人,成人班100多人。1944年在安寧共辦四個補習班,其中十里店招收160人,孔家崖招收250多人。教學效果非常明顯,每次鄉教工作到期後,民眾紛紛要求延長,當同學們返校時,當地士紳設宴款待,民眾依依不捨,燃放爆竹歡送,且成人班的學生自願將師院學生的行李送到學校。婦女班的學生為感激師恩,“把自家菜園裡的辣子茄子,贈給老師一籃,權作禮物,深情厚誼,著實令人感動”。最令人感動的是,一位來自山西的婦女,每天上課風雨無阻,一手抱著嬰兒,一手寫字,補習結束時,她已會寫通順的書信,會記家庭的賬簿。

1943年8月18日蘭州的報紙以《十里店社教工作成績斐然》為題進行了報道,聲稱國立西北師範學院的社教工作,“四周以來,成績斐然,已引起各界人士之注意,數日內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教育部兩次來電嘉獎師院的社教工作,“查該院發動師生作大規模之社教活動,舉辦農事、工藝、家事、科學等展覽及糧政兵役宣傳,慰勞抗屬等工作,均稱切實,殊堪嘉許,嗣後仍仰努力服務社會,化民成俗,以宏社教效能。”不難看出西北師院的社教工作在抗戰時期確實取得了非凡的效果,通過社教工作不僅加強了學校與社會的聯繫,也使學生獲得了實際工作的經驗,更使民眾得到了一定的文化常識和愛國信念。

師院先輩們的付出,成為西北師範大學校史上的豐碑,他們不僅喚醒了民眾,支援了抗戰,也使他們在黃河邊紮下了根,為西北開發做出了重要貢獻。


蘭州故事:抗戰時期,西北師院師生的社會教育活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