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扶贫才能不陷入越扶越贫的困境?

扶贫一直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很多情况是越扶越贫,不愿脱去国家贫困县这顶帽子,成为国家和社会的负担。

关于脱贫,除去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群,其他的人群应该从源头上扩宽就业渠道,组织技能培训,用劳动来脱贫。

精准脱贫是一个让人拍案叫绝的政策,这样的精确扶贫才能最大程度解决贫困问题。

到底该如何扶贫才能不陷入越扶越贫的困境?

到底该如何扶贫才能不陷入越扶越贫的困境?

给贫困户做一下简单分类,便不难发现,除了老弱病残等没有劳动能力的人、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不具备脱贫条件的人,剩下的主要就是脱贫能力匮乏、脱贫志气不坚的人。其中却也有少数“张嘴谈条件,伸手要好处”的“懒汉”,有的汲汲于眼前的蝇头小利,有的甘于长期贫困。

不少贫困户缺乏有效的“自富资源”,一般只会种地,无形中限制了自身的发展;文化水平偏低,也没什么技术;家里大多有孩子、病人和老人等需要照顾,很难走出家门,通过打工来挣“外快”。这样的贫困户脱贫有一定困难。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并再次强调要开展扶贫扶志行动,提高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对于那些有劳动能力、无脱贫志气的贫困户,做好思想引导、克服思想惰性是激发内生动力的前提。只有当贫困人口意识到通过劳动摆脱贫困的可能、尝到了脱贫致富的甜头,调动扶贫意愿、靠自身努力摆脱长期贫困才会成为可能。

到底该如何扶贫才能不陷入越扶越贫的困境?

合乎贫困户意愿和能力实际的扶贫政策,最能激活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贫困户参与扶贫产业,一般最担心市场风险。政府、企业合理分散、分担市场风险,帮助贫困户在“学游泳”中掌握基本的市场规律,有助于消除贫困户的后顾之忧。河北平泉利用扶贫资金撬动社会投资,发展香菇产业,建设扶贫产业园,引导贫困户“领种”香菇,企业负责技术和销售等,贫困户只负责日常管理,每个菌棚年收入几万元,让贫困户“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一揽子解决资金、技术、风险等难题,贫困户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就很高。

扶志也好,奖勤也罢,都不能用蛮力。如果有产业、有钱挣,多少人会自甘贫困?在扶贫过程中,不能一味怪贫困户“太懒”,也要多想想他们能干什么,有没有合适的产业?怎样创造风险低、回报好的脱贫环境?脱贫攻坚只剩不到3年时间,找准贫困群众脱贫意愿和实际能力的结合点,给予务实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就一定能让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奔向全面小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