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前西湖龍井

明前西湖龍井

“烹煎黃金芽,不取穀雨後”,說的是西湖龍井。

寒食間,XX兄送我一包從杭州帶回的明前西湖龍井,一打開,滿屋香得就不行了,迫不及待地淨手,燒水,洗杯子,按照XX兄的囑咐泡上一杯,先洇開,再衝水,看一旗一槍在嫩綠的瓊液裡起起伏伏,心境倏忽穿越了足足四十年,回到第一次品嚐龍井的七八十年代。

那是一位工廠的同事,去南方旅行結婚,從杭州捎回了西湖龍井,我們幾人前去賀喜,新郎官極其鄭重地掏出層層包裝,窸窸窣窣地捏出幾枚葉片,沖泡在蓋杯裡。知道了龍井的味道是淡淡的、隱約的,有米香,卻沒有品到龍井的好。

明前西湖龍井

之後幾十年,我的茶事經歷可謂不堪,去雲南,喝幾天滇紅,普洱。去無錫東山,喝幾天碧螺春。去萊蕪回來,喝一陣幹哄。去青海西藏,又偏愛一段時間茯茶。自然也喝鐵觀音,高山烏龍,羊巖勾青,一以貫之的則是茉莉。

起初,接受茉莉花茶是有原因的。博山世代業陶,又是琉璃之鄉,產業工人作業環境艱苦,尤以暑期高溫時為甚,除了嗜鹹補充鹽分還要大量吞茶以降溫消暑,逐漸影響到民眾的生活習俗,故老輩人中間,任茶商說得天花亂墜,就認一個茉莉,偌大一把簍壺,開水悶上,倒在杯裡,色逼老抽,苦而煞口,愛咋地咋地。

明前西湖龍井

後來進行文化比較,京城的茶文化也是獨鍾茉莉,頓生好奇,繼而把茉莉花茶奉為喝茶的圭臬了,京師街坊老炮們也喝這個,咱憑啥不喝!也是,偶爾活動一下、勞動一下,出一身汗,滾一身泥,口渴的時候,茉莉是能解渴,這就夠了,如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之際,端起一杯龍井,倒有些來不及、不相宜。

今回與龍井的相遇,卻徹底顛覆了我的認知。

明前西湖龍井

原來龍井是這樣的,當一個人推小車爬崖頭的時候,龍井就是一個諷刺。只有遍嘗人世間的酸甜苦辣,經歷過叱吒風雲的人生,把一切看淡,把一切看虛的時候,龍井才是最最溫存的慰藉與犒勞。聖潔之物,勿有雜念之心啊!

明前西湖龍井

這時候,真的可以領略到龍井茶光滑細膩的觸感,看見那黃綠渾然的糙米色,看得見雀舌侯哺和鷹爪倒掛,聞得見清油煎熟的豌豆香,若有若無的鮮奶氣、蜂蜜香,如此細品慢啜,“三口不忍漱”,頓覺齒唇留香、甘從中來,正是兩腋清風幾欲仙的情景了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