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孫臏,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出生於阿、甄之間,是孫武的後代。

孫臏曾經和龐涓一同學習兵法,後來龐涓在魏國做了魏惠王的將軍,他自知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孫臏,唯恐日後孫臏會成為他的禍患,便暗地裡將孫臏騙到了魏國。他汙衊孫臏犯法,對他施以了臏刑(斷足)、黥刑(臉部刺字),想以此讓他永無出頭之日。

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後來,齊國的使者來到了大梁,孫臏以一個刑徒的身份暗地裡去拜見齊國的使者。齊使覺得孫臏是位奇才,將他偷偷的藏在馬車裡,帶回了齊國。

起初,孫臏在齊國,並不受齊威王的重視。不過,田忌卻很欣賞他的才華,對他敬重有加。

田忌很喜歡和齊國的諸公子賽馬,孫臏發覺他們的馬都可以分成實力相近的上、中、下三等,於是便對田忌表示,他可以保證田忌賽馬獲勝。田忌相信了孫臏的話,並且很快就和齊威王進行了一場比試。

田忌按照孫臏的計謀,用自己的上等馬對戰齊威王的中等馬,用自己的中等馬對戰齊威王的下等馬,用自己的下等馬對戰齊威王的上等馬。三場比完,田忌以兩勝一負的戰績獲得了比試的勝利,贏得了齊威王的千金。

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於是,田忌趁機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通過同孫臏的一番對答,齊威王認可了孫臏的軍事才能,將他拜為軍師。

齊威王四年,秦、魏攻趙,魏軍包圍了趙國的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吃啊拿了段幹朋的建議,分兵兩路,一路攻打魏國的襄陵,一路在田忌、孫臏的率領下,前去救援趙國,解邯鄲之圍。

起初,齊威王想要讓孫臏擔任這路救援趙國的軍隊的主將,但是被孫臏以‘刑餘之人’為由,推辭了。於是齊威王才委派田忌擔任主將,讓孫斌坐在一輛帶篷的車裡,為田忌出謀劃策。

田忌想要直接率軍趕往趙國,找到了孫臏的反對。孫斌告訴田忌,一團亂麻不能胡亂的用蠻力拉扯,勸架不能直接以武力制止。只要避實就虛,讓形勢發生變化,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現在是魏國出兵攻打趙國,魏國的國內自然守備空虛。只要我們出兵奔襲魏國的大梁,佔據他們的交通要道,攻擊他們守備空虛的地方,魏軍自然會回軍自救。這樣一來,我們即解了趙國之圍,又給魏國造成了損傷,豈不是一舉兩得。

田忌聽從了孫臏的安排,魏軍果然回援。齊君在桂陵截擊魏軍,將魏軍打得落花流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齊、魏‘桂陵之戰’,也是‘圍魏救趙’的出處。

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齊威王十六年,魏、趙攻韓,魏軍大敗韓軍,韓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以田忌為主將,田嬰、田盼為副將,孫臏為軍師,救援韓國。

田忌再一次使出了‘圍魏救趙’的計謀,直接率軍攻往魏國的大梁。魏將龐涓得知,急忙撤軍回援。

孫臏巧妙地抓住了魏人輕視齊人的心裡,使用了‘減灶誘敵’的計謀。他第一天在營地裡留下了給十萬人做飯的灶坑;第二天就只留下了給五萬人做飯的灶坑;到了第三天,只留下了給三萬人做飯的灶坑。

龐涓誤以為齊軍畏懼同魏軍作戰,不斷有士卒逃走,真的只剩下三萬餘人了。他索性率領一支輕騎,加速追趕齊軍。

孫臏算準了魏軍會在天黑後趕到馬陵,馬陵路狹,兩旁地勢險峻,可以設伏。於是他將一棵大樹的樹皮剝下,在樹幹上刻下了‘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在兩旁安排了萬餘名弓弩手,吩咐他們見到火光亮起就射箭。

一切都如孫臏預料的那般,天黑之後,龐涓果然率軍趕到了馬陵,來到了那棵樹下。他見樹上好像有字,果然命人點燃火把觀瞧。不等他將樹上的字看完,兩旁埋伏的齊君就萬箭齊發,魏軍一下子就亂作一團。龐涓自知大勢已去,無可奈何,於是就在那棵樹下自刎而死。

淺談歷史上的孫臏和他的‘圍魏救趙’、‘減灶誘敵’!

此後,齊軍乘勝追擊,盡破魏軍,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凱旋而歸。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陵之戰’,也是‘減灶誘敵’的出處。

另,孫臏的軍事思想,主要集中在《孫臏兵法》一書中。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